(一)
普陀区是上海市辖区之一,地处上海市区西部市郊结合部。坐落在普雄路29号区机关大院的中心点,位于东经121°25'00"、北纬31°14'19.5",东距铁路上海站3.2公里,东南距市中心人民广场5.1公里,西南距虹桥机场8.8公里。区境西、北和嘉定、宝山区相接,东、南和闸北、静安、长宁、闵行等区毗连。
普陀区是上海市西部的水陆交通要道。吴淞江(俗称苏州河)横贯全境,是西连太湖流域,东通黄浦江、长江的内河航道。19世纪末叶,中外商人凭藉吴淞江水运之便,纷纷在两岸兴建工厂,促进了境内经济的发展,逐步成为上海著名的老工业区。解放以来,随着沿岸工厂企业码头的整修扩建和盘湾里、蔡家浜2个装卸作业区的建成,区境吴淞江段已成为上海市内河港口最大的港区。“吴淞江水兴普陀”之说,反映了历史上水上运输对全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穿越境内的沪宁、沪杭铁路线,在20世纪初相继筑成;所建真如站原为四等小站,解放后经过扩建,于1989年更名上海西站,成为上海铁路分局一等客货运站。该站拥有太平桥、石泉路、铜川路3个大型货场和通往11个大型物资仓库的17条专用线,另有连接沪宁、沪杭两线的真西铁路支线,1990年铁路货运量达450余万吨。境内自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起辟筑公共道路,解放后迅猛发展,至今120余条道路,已构成四通八达的陆上交通网络。其中为上海市内环线组成部分的中山北路,是市区允许通行超高、超长、超重车辆的重要交通干道;真南路和曹安路分别是204、312国道的起始段,直达国内广大腹地;桃浦工业区是沪嘉高速公路的起始点(1993年12月已向东延伸)。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境内即有长途客运汽车通行。1990年,在区内经营的公路客运班线有85条,营运线路总里程达3万公里。区内汽车货运业务亦发展迅速,年货运量达1200万吨以上,所有这些,为发展市、区的商品生产和流通创造了有利条件。
普陀建区历史不长,现有境域在19世纪末叶尚属农村。清光绪二十五年,吴淞江以南境域大部被划入公共租界后,开始了城市化进程,逐步成为市区的一部分。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上海市政府于民国34年(1945年)12月25日,在原第十三警区范围内,建立第十三行政区,设置区公所。民国36年1月,改称普陀区,以境内的普陀路得名。当时区境面积,仅吴淞江南岸2.65平方公里,人口13.05万人,吴淞江以北大部分地区还是农村风貌。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于1950年6月建立普陀区人民政府。嗣后区行政区划不断扩大,先后5次从吴淞江以北邻近区县划进土地27.23平方公里。至1990年底,全区总面积为29.88平方公里,为市区总面积的4%,为建区时面积的11倍多。同时,全区人口也迅猛增长到76.33万余人,为市区总人口的9.74%,为建区时人口的5倍多。普陀区还是上海市各区中少数民族特别是回族最集中的地区,有少数民族31个、8942人,为解放初的8倍,其中回族7449人。
1990年,区下辖13个街道和1个镇,分别为中山北路、长风新村、甘泉新村、石泉新村、东新村、朱家湾、沙洪浜、沪太新村、宜川新村、胶州路、曹安路、曹杨新村、普陀路等街道和真如镇。1991年10月,甘泉新村和沪太新村街道合并为甘泉路街道,石泉新村和朱家湾街道合并为石泉路街道,普陀路和胶州路街道合并为长寿路街道。1993年东新村街道和沙洪浜街道分别改名为东新路街道和白玉路街道。1992年7月,第六次扩大政区,又从嘉定县划进长征乡和桃浦乡。至此,全区共有10个街道、1个镇和2个乡,总面积扩大为55.11平方公里,总人口增至80.4万余人。
(二)
解放前,普陀区是以纺织工业为主体的老工业区,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集中居住的地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发源地之一,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殖民主义者利用我国清末政治腐败,在上海建立租界。19世纪末,公共租界进一步扩展至境内吴淞江南岸一带,并利用我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在此发展工业。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民族工商业者在吴淞江南岸(今西苏州路)创办全区第一家半机械化的大有榨油厂;光绪二十六年,又创建上海第一家机制面粉的阜丰面粉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列强无暇东顾,民族工商业乘机崛起,陆续在吴淞江两岸建立纺织、面粉、榨油等工业,日本商人也乘机在此发展纺织工业,扩大势力范围。至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境内共有大小民族工业企业750余家,职工5.5万余人(其中纺织染工厂97家,棉纺锭41万余枚,职工5万余人);外商工业企业26家,职工2.6万余人(其中日商纺织厂19家,纺锭47万余枚,职工2.4万余人)。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沦陷,工业一度萎缩。抗战胜利后,略有恢复和发展。1949年,全区共有大小工厂860家,职工9万余人。其中,100人以上工厂108家,1000人以上工厂20家;棉纺织工业纱线锭104.26万枚,占全市纱锭数的42.8%;织机1.08万台,占全市织机台数的40.9%;面粉业生产能力占全市80%,榨油业生产能力占全市82%。上海解放前夕,通货恶性膨胀,物价暴涨,市场萎缩,工商业极不景气,许多工厂濒临停产困境。
解放前,境内劳动人民大部分来自苏、浙、皖等地的破产农民和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的难民。他们在工厂做工,并在工厂附近的河湾滩地搭棚栖身,形成小沙渡一带吴淞江两岸著名的“三湾一弄”(朱家湾、潘家湾、潭子湾、药水弄)棚户区。20世纪20年代,纱厂女工,每天工作12小时,所得工资仅够维持最低生活。童工遭遇更苦。工人住的是矮小、阴暗、潮湿的草棚、“滚地龙”,吃的是豆渣、麸皮、米糠、玉米粉和菜皮,穿的是千补百衲衣。居住的环境十分恶劣,棚户区没有马路,没有水电设施,照明用的是豆油或煤油灯,吃的、用的都是吴淞江及其支流里被工业污染的河水,淘米、洗菜、洗衣、涮马桶都在其中。没有公共卫生设施,垃圾、粪便随地倾倒,排水靠几条已经淤謇的臭水沟,蚊蝇孳生,瘟疫流行。工人在工厂里常受到工头和日本领班的打骂、欺凌,动辄被开除;在地区又要受到地痞、流氓、特务、恶霸的敲诈、勒索、劫掠和凌辱。日军侵华期间,药水弄被日军封锁半个月,许多人饿死、病死,生命财产毫无保障。
解放前,区内文教设施简陋,许多劳动人民衣食无着,更谈不上接受教育和医疗的权利。1949年,区境吴淞江以南,仅有公立中、小学各1所,私立中学2所、小学32所,全区在校中学生仅1146人,儿童入学率仅40%左右,职工中文盲占75%以上。仅有一二个由纺织科技人员自发组织的学术团体,零星地进行一些科技交流活动。娱乐场所除个别戏院设施较好外,其余3家均为长条板凳座的简易影院剧场。除中华书局建有较好的图书馆外,没有区级公共图书馆,没有一家象样的书店。卫生、体育事业十分落后,仅有规模较小的中医院1家,西医院3家,卫生事务所2所,共有病床112张,医技人员312人,私人开业医生171人。卫生环境极差,天花、霍乱、伤寒、白喉等急性传染病流行,儿童死亡率极高。民国35年11月,就有路弃死婴百余人。除少数大型工厂有若干运动场地外,没有区级的公共体育场所。
广大劳动人民由于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地痞恶霸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不得不奋起为谋求翻身解放而斗争。民国8年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爆发后,6月5日,境内小沙渡地区日商内外棉株式会社(简称内外棉)所属五、三、四厂的五六千工人,率先举行反帝罢工,并迅速扩大到全市,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开始觉醒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民国9年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派成员李启汉到小沙渡地区锦绣里创办工人学校,开展工人运动。邓中夏在《中国职工运动简史》一书中,称上海小沙渡和北京长辛店是中国共产党开展职工运动的起点。民国13年9月,在区境小沙渡路(今西康路)、槟榔路(今安远路)口建立了沪西工人阶级的早期组织——沪西工友俱乐部;当年下半年,小沙渡地区成立沪西中共第一个党小组;民国14年1月,成立沪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沪西支部。此后,全区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向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开展了坚韧不拔的斗争。同年2月,日商内外棉八厂等11个纱厂的工人,为反对日商任意打骂开除工人,率先进行罢工,旋即扩大到全市22家日商纱厂3.5万人,罢工迫使日商答应工人提出的4个条件。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二月同盟罢工”——五卅运动的前哨战。当年5月,内外棉七厂工人、共产党员顾正红,为反对日商停工阴谋,带领要求上班的工人冲进厂区,被日本大班川村枪杀,成为引发五卅反帝运动的导火线。在五卅运动中,境内工人坚持罢工近百天,罢工工人6万余人;工人领袖刘华,在帝国主义和军阀孙传芳的屠刀下壮烈牺牲。北伐战争期间,区内工人先后3次参加上海工人武装起义,最终取得胜利;工人领袖陶静轩,大夏大学学生陈骏、陈亮,沪西工人纠察队7名队员为此献出了生命。民国16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当时沪西地区被害的有中共沪西部委书记佘立亚及纠察大队长鲍孝良、彭天保等21人。此后,沪西地区的共产党人前赴后继,长期坚持斗争。民国21年1月28日,淞沪抗战爆发,侵华日军进攻闸北,十九路军设抗日临时指挥部于真如范庄,奋起抗战。小沙渡地区的日商纱厂工人,在中共中央职工部长、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刘少奇及江苏省委直接领导下,举行反日大罢工,发展民众反日会会员,组织慰劳队、运输队、救护队、宣传队,支援十九路军抗日,当时沪西地区有“赤色沪西”之称。民国26年8月13日,侵华日军进攻上海,小沙渡地区日商纱厂工人,拒绝给日商做工,有4万多人离厂。在工人中,建立了救亡协会和国民战时服务团,开展救亡活动,并举办游击战争学习班,成立游击大队,开赴松江、青浦一带活动。抗战胜利前夕,曾组织地下军,准备配合新四军解放上海。在解放战争期间,区内工人阶级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联合学生和各界爱国民主人士,用各种方式开展了反饥饿、反独裁、反内战,要饭吃、要民主、要和平的斗争,配合解放战争。民国37年2月2日申新九厂的罢工斗争,遭到了国民党军警的残酷镇压。上海解放前夕,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工人协会、工人纠察队和人民保安队,广泛开展护厂、护店、护校斗争,有力地制止了国民党拆迁、破坏等阴谋。在解放上海的战役中,人民保安队还在分化瓦解敌军、为人民解放军领路等方面,作出了贡献。普陀区工人阶级和各界人民的英勇奋斗业绩和光荣革命传统,将永垂史册。
(三)
解放后,在完成接管任务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共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和区人民政府,领导全区人民,镇压反革命分子,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进行民主改革,接着又完成了对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转入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1957-1959年,曾先后发生过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反右倾的错误;在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中,一度发生急于求成、高指标、撤销企业管理机构等错误做法,挫伤了群众积极性,使工业生产和各项事业遇到了困难。自1961年起,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政治运动中“左”的错误和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等倾向有所克服和纠正,工业生产和各项事业逐步恢复和发展。但在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中,党政组织受到冲击,民主、法制遭到践踏,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损失严重。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左”的错误,经过拨乱反正,把工作重点重新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此后,按照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贯彻执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中取得了新的进展,形成了新的经济面貌和区情特点。
普陀区已从解放前以纺织工业为主体的老工业区,发展成为各门类工业竞相发展的综合性工业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区内专业贸易市场迅速崛起,从过去商业比较落后的地区,日益发展成为沪西的重要物资贸易中心。
1950-1957年,工业在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裁并了300多家劳动条件差、经济效益低的小企业,调整了行业结构,形成了一批如上海大隆机器厂、英雄金笔厂、上海橡胶厂、上海灯泡厂、华生电器总厂等具有规模效应的名牌厂;新扩展了以机械、冶金为主的北新泾工业区和以染料、化工、制药为主的桃浦工业区。60-70年代,申新二厂、一O一厂等4家大型棉纺织厂、服装厂转产电子产品,统益纱厂转产化纤产品,另有3家棉纺织厂改为制造纺织机械、电机、轴承的专业厂;同时,区属集体所有制工业也相应发展。全区已逐步演变成为纺织、轻工、机械、冶金、化工、制药、电子、仪表竞相发展的综合性工业区,能够制造冶炼、锻压、石油、发电、化肥、纺织、造纸、印刷等机械设备,生产电子元件、导航雷达、通讯音响设备、化工试剂原料、名贵中西药品、名牌金笔手表、各种家用电器、高级棉毛丝绸织品、高级食品饮料等产品。执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80年代又新发展了一批集体所有制企业、外省市在沪企业、私营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1990年,全区工厂632家,其中国有企业283家,集体所有制企业317家,外省市在沪企业3家,私营企业23家,中外合资企业6家。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职工人数从1949年的9万余人增加到22万余人。有130家工厂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外销产品有纺织品、服装、食品、饮料、手表、金笔、机械、电器、油漆、染料、金属材料、电子仪表、橡塑制品、中西药品、工艺美术品等100余种。1990年,全区工业固定资产原值总额346500万元(其中区属工业11300万元),工业年总产值817900万元(其中区属工业43000万元),占全市市区工业年总产值的7.5%。
解放前,区内商业发展缓慢。1949年共有商店3100余家,多数分布在吴淞江以南,均以供应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为主,规模小,品种少,档次低,质量差。解放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商业网点向吴淞江以北扩展,逐步建立起一批如上海市第四百货商店那样商品比较齐全的百货业以及档次较高的饮食、食品、服装、鞋帽、洗染、理发等名特商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贯彻全民、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方针,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境内新建了物资贸易中心大厦、联合大厦、中联大厦等设施先进的多功能大型建筑,上海市第十二百货商店、曹杨商场等大型百货商场,金沙江大酒店、龙江酒家、白云宾馆、桃苑宾馆等中高级宾馆,以及沪西综合市场、三官堂桥禽蛋市场、陕西北路小商品市场等一批特色市场。在武宁路、曹杨路、曹安路、上海西站、长风新村、宜川新村等地段形成新的商业网点。长寿路老商业街,经过初步改造,面貌一新。1990年,全区各类商店增加到6900家,营业面积从解放初的16万余平方米扩大到42万余平方米。商品交易范围,除满足居民需要的中高档生活用品外,有面向全市的家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有面向全国和全市的钢材、汽车、有色金属、塑料、化工等生产资料产品,使全区逐步成为沪西的重要物资贸易中心。1990年,区商业营业总额从1978年的34822万元增加到281529万元,是1978年的8倍。其中集市贸易成交额27868万元,是1980年的52倍。1990年,全区工商企业缴纳国家各种税金113050万元(其中工业税金94500万元)。
1990年以来,全区经济体制改革力度逐步加大,开始取得重大进展。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重点,商业系统推行以经济活动、商品定价、劳动用工、工资分配等自主权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工业企业坚持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政府经济主管和综合执法部门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促进政企分开,并制订了发展第三产业及吸引外地和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加快了内联外引的步伐。1990—1992年3年内,外省市在区内新办企业325家;批准外商投资项目84个,协议吸收外资11000万美元。中山北路物资贸易街首期规划的13幢商贸大楼,1993年9月已相继开工,上海塑料、中山化工市场已在中山商厦开业。曹安路花卉市场及农副产品市场、上海西站小商品市场、上海粮油商品综合交易市场和上海调剂商品市场相继开张,曹安路上海电子电器市场、曹杨路上海纺织品服装交易市场已建成,以曹杨路、曹安路为重点的多门类、多功能的市场群落已初具规模。在长寿路一带,市百一店沪西商厦、玉佛城、昆仑商城等10幢大楼已先后动工。
(四)
解放后,市政建设贯彻为生产、为人民服务的方针,随着区境向吴淞江以北不断扩大而迅速发展,全区面貌一改旧观。80年代,普陀区已成为全市新兴住宅开发区和全国城市绿化的先进单位之一。
住宅建设,从1951年动工兴建全市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起,至1990年的40年间,共建新村84个。药水弄、朱家湾等地的棚户简屋,真如镇老街以及一些危房,成片地得到改造。新建住宅总面积共774万平方米,住房的结构、设施和标准也逐步提高,为缓解居民住房困难和疏解市中心区人口密度作出了贡献。1990—1992年,住宅建设又迈出了新的步伐,3年间住房竣工171.3万平方米;至1993年5月,对外开放批租土地11幅,总面积11.12公顷,总投资约4.5亿美元,可新建商业、办公、住宅用房56万平方米。
解放后至1990年,区内共新建道路80余条,并对解放前的40余条道路进行了翻建扩建。全区道路总长度达127公里,总面积212万平方米,均为沥青及混凝土路面。新建和改建跨吴淞江桥梁12座,吴淞江支河车行桥40余座。其中有长寿路桥、江宁路桥、武宁路桥、曹杨路桥等7座钢筋混凝土车行桥,为全市在吴淞江上建桥最多的区。80年代以来,还先后建成真北路、中山北路及岚皋路3座跨铁路的大型车行立交桥,以及4座人行立交桥和3条人行地道。为适应开发浦东、振兴上海的需要,境内的中山环路高架工程定于1993年底竣工。除长途汽车线路外,有4条无轨电车、34条公共汽车线路在区境内运行。在供水、供电和供气等方面,通过兴建输水管道,消除了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水荒。统一了电网,增加了电力设施,保证了企业事业和居民户的电力供应。至1990年底,全区使用管道煤气的居民达12.7万户。同时,结合新村和道路的修建以及臭水浜的治理,在全区普遍建立了排水系统,按雨、污水分流的原则,至1990年共建道路排水管道总长13.84万米,各类泵站47座;沿吴淞江等河岸建起标准不断提高的防汛墙,全长34.2公里,从根本上消除了境内大面积积水。继1970年兴建西区污水干管工程之后,1988年起又动工兴建西起区境丹巴路的合流污水治理工程,以改善吴淞江、黄浦江水质。随着对“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和噪声的治理,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和园林绿化工作的加强,全区的环境卫生面貌日益改善。1984年,全区成为基本无黑烟区。至1990年,陆续建成10个低噪声控制区。80年代,环境卫生工作连续3年在全市竞赛中名列前茅。1986年5月,普陀区荣获上海市区际“市容、卫生、绿化”竞赛第一名。全区现有公园7座,其中长风公园拥有市区最大的人工湖泊和人造山,以山青水秀著称。至1950年底,全区园林绿化面积307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92.8公顷,人均公共绿地1.2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12-75%。1983、1986和1990年,区连续3次被评为全国城市绿化先进单位。
(五)
区内教科文卫体事业,解放后,贯彻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得到全面发展,改变了解放前极端落后甚至空白的面貌,有些已开始步入全市先进行列。解放以来,全区广泛开展了群众性的扫除文盲活动、业余文化体育活动、科技普及活动和爱国卫生运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80年代以来,致力于各方面的改革,提高业务质量和科研水平。至1990年底,教育方面,全区共有中学35所、小学78所、幼儿园7217所,儿童入学率99.9%以上,中学和小学毕业生合格率均提高到98%以上,优良率分别达到88.37%和92.4%;同时还有全日制高等院校3所、中专7所、技校34所、成人高校6所、业余中专3所、职工业余学校26所。科技方面,共有市部属科研院所27个、区属民办科技机构44个,全区各类专业科技人员5.1万余人。1986-1990年,全区科研成果获得市级以上奖励的有548项。文化方面,有大型工人文化宫1座,文化馆3座,区图书馆和儿童图书馆各1座,影、剧院7座,书店及门市部14处,出版社3家;另有基层各类文化娱乐设施375处。卫生方面,共有区级医院6所,市工业系统医院2所,街道医院9所,专业防治站所4个,门诊部1个;另有乡镇卫生院1个,工厂保健站(室)472个。在22个医疗机构中有医技人员5432人,病床2441张,分别为解放前夕医技人员数的17.4倍、病床数的21.8倍。体育方面,共有区属体育场2个、体育馆1个、游泳池2个、少年业余体校3个,基层各类体育场地300余处。1979—1990年,连续9次荣获全市青少年组田径团体总分冠军。1986、1990年普陀区2次获得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授予的全国“田径之乡”的光荣称号。
民主法制建设日益加强,区人大、区政协、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在全区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新的成果,1990年11月,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工作会议上,普陀区介绍了全方位开展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经验。1992年3月,曹杨新村街道和中山北路房管所的徐虎,被市委和市政府分别命名为上海市红旗集体和上海市先进标兵。
(六)
普陀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其一,地处上海市区西部的市郊结合部,是外省市进入市中心的重要通道,水陆交通便利;其二,随着区境扩展,将成为全市开发中的新城区;其三,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基础的老工业区,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区属企业间合作开发趋势的加强,成为繁荣区经济的重要依托;其四,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80年代起,以物资和信息交流为主要功能的大型公共建筑和一批特色市场的崛起,将日益成为上海市西区的商品集散地和物资贸易中心;其五,全区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将日益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1993年1月,中共普陀区第五次代表大会和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总结经验、制订规划,作出了全区功能定位和开发的重要决策。在20世纪末,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总目标是:以各种商品市场特别是中山北路生产资料市场为“龙头”,重点发展第三产业,调整发展工业,稳定农业,为把全区建成上海西区物资贸易中心和居住环境优美、整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城区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