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也出现了“盛世修志”的喜人形势。根据中共上海市委和市人民政府核准的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规划,区委于1987年6月作出决定,并于1987年10月成立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全面开展区志的编纂工作。在各级党政领导重视、各部门各单位通力协作、离退休同志积极参与下,依靠市地方志办公室和有关专家学者的具体指导,经过六年努力,一部反映“一方之全史”的《普陀区志》,终于同全区人民和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喜事。

普陀区作为单独的行政区虽然历史不长,但她是上海著名的老工业区,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发源地之一,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一定地位。解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和城区的不断扩大,目前全区总面积已扩大为解放前夕的20余倍,总人口已增至解放时的5倍多。在当前改革开放、开发浦东、振兴上海的新形势下,普陀区正以开发中山北路物资贸易一条街为“龙头”,加强各类专业市场的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相应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为把普陀区建设成为上海西区的物资贸易中心和环境优美、整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城区而努力奋斗。

《普陀区志》以翔实的资料和丰富的内容,比较完整、系统地记述了普陀区历史的发展轨迹,反映了区情的基本特点和时代特征,总结和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方面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记录了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代表性人物的生平事迹和社会主义的一代新风。她不仅有重要的存史价值,而且对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和决策依据,对当代人民和子孙后代提供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革命传统、道德风尚教育的乡土教材和范例。自古以来,“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我们在改革开放和开发繁荣普陀区的事业中,要以志为鉴,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区情实际出发,开拓前进,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共普陀区委书记 王新生

1993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