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上海市第一部区志——《普陀区志》的出版面世,是上海修志工作的一项可喜成果。
普陀区是上海市的西部门户,它连接国内广袤的腹地,是上海与苏州、无锡、常州等发达地区以及其他省市的交通要冲。横贯区境的吴淞江(苏州河),曾是古代上海的主要河流,迄今仍是上海的重要内河航道。普陀区以其吴淞江水运之便,两岸工厂密集,在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中,成为著名的老工业区和首先诞生上海工人阶级的地区之一。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上海,工人阶级为求生存和解放,英勇斗争,又使普陀区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的发源地之一,而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新中国建立以来,普陀区一改旧貌,焕发青春,作为综合性的工业区和商品集散地在上海市西部兴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普陀区锐意改革,扩大开放,发挥优势,绘就了现代化建设的蓝图,正在为建成上海市西区的物资贸易中心而开拓前进。《普陀区志》集一区之区情,体现了社会主义新方志的时代特征和区情特色,具有鉴往知来、有益当代、惠及后世的重要价值。
在《普陀区志》编纂过程中,中共普陀区委和区人民政府领导重视、措施落实,社会各界人士鼎力相助、群策群力,全体修志人员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推陈出新的精神,狠抓编纂质量,坚持不懈,集资料3600万字,纂长编300万字,六度寒暑,五易其稿,终于不负众望,在全市各区中率先成志。值得加以发扬。
现在,区志编纂工作已在全市各区普遍展开,区志系列已列为上海市地方志三大系列丛刊之一。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韧不拔,修志不渝,上海地方志事业,就一定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奔腾向前,为上海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增光添彩。
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 陈至立
1993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