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街道、乡、镇

    解放后,随着区行政区划的调整扩大,以及各个时期的工作需要,区内街道行政区划的划分及其办事处的设置,亦相应作多次调整。自1949年6~8月,区内划定行政区划,设立第一、第二2个接管专员办事处开始,至1987年7月,共进行过15次调整。办事处名称自解放初至1953年5月,先后按序列为接管专员办事处、区人民政府派出人员办事处、区人民政府办事处,1955年6月开始,以办事处所在地路名、地名或村名命名,1959年,正式定名为街道办事处。迄1990年,行政区划为13个街道、1个镇。1992年7月15日,又从嘉定县划入长征、桃浦2个乡。

第一节  中山北路街道

    位于区东部。东与闸北区毗连,西与朱家湾、石泉新村2街道接壤,南临吴淞江与普陀路街道为邻,北与宜川新村、甘泉新村2街道相连。面积1.09平方公里。1963年5月建立街道,以中山北路命名。办事处设在中山北路1496弄4号,下辖18个居民委员会,共有居民1. 6万余户,5.2万余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万余人。
    地境处于吴淞江、虬江与彭越浦交汇处,昔时大部分地区为河漫滩地,清代中叶,江流稳定,始有村落。自20世纪初起,沪宁、沪杭2铁路先后筑成,吴淞江两岸兴建工厂,苏、浙、皖等地前来谋生的劳动人民在虬江和彭越浦两岸搭草棚、滚地龙聚居,逐步形成潘家湾、潭子湾棚户区,与朱家湾、药水弄合称沪西“三湾一弄”棚户区而闻名于市。
     解放后,政府在此改建了街坊、道路,逐步完善水、电、卫生设施。为改善人民居住条件,先后在光新路东侧建造了以砖木结构2层楼房为主的光新一村和二村,在铁路西村、建民村、协记里、农林村等居民点,建造了一批3~5层的新住宅楼房;80年代,又在中潭路西、中山北路南侧兴建了14层的高层住宅楼房1幢,沪宁铁路南、光新路东侧兴建多层住宅楼房数幢;同时,有1700余户居民改建私房14余万平方米,逐步改善了居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但从全区比较,仍是一个居民密集而居住条件较差的地区。
    境内交通有吴淞江、彭越浦水运之便,吴淞江上有解放后改建的江宁路桥和昌化路桥与南岸相通,是沟通市区的要道。由于沪宁、沪杭两铁路横穿全境,使陆上交通经常受阻。1986年,建成跨铁路的中山北路交通路立交桥,此后又建成光新路人行地道,使交通有所改善。有7条公交线路经过设站停靠。
    境内吴淞江沿岸,有大隆机器厂、上海造币厂、上海油脂二厂、新风铜网造纸厂、第三纺织机械厂等11家市属工厂,3家区属工厂。街道所属集体企事业单位有64家。商业网点集中在光新路、天助桥一带,近年紧靠铁路上海站的潘家湾地区,饮食、烟杂、旅馆、人力运输、打包托运等服务行业及综合性商业有了发展。
    境内有中学1所、小学5所、幼儿园5所、托儿所9所、街道医院1所、电影院1所及街道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境内潘家湾路277弄19~22号(原潭子湾路三德里37~40号),曾是五卅运动期间上海总工会第四办事处遗址,1977年定为市级革命纪念地。
    中山北路街道于1982年、1984年2次被评为市爱国卫生先进集体,1985年、1986年被评为市文明卫生单位。
    1985年起,仁义里居民委员会连续3年被评为市文明单位。1970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

第二节 长风新村街道

    位于区西南部。东与沙洪浜街道接壤,西北与嘉定县连接,南与上海县、长宁区相邻,北与曹安路、曹杨新村2街道及嘉定县毗连。面积7.92平方公里。1959年8月建立街道,以林家港命名。1988年10月,改以长风新村命名。办事处设在金沙江路754号,下辖17个居民委员会,共有居民1.7万余户,6.5万余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0.8万余人。

    地处吴淞江与虬江之间,历史上,曾是吴淞江下游河床摆动,水涝严重的重点治理地域。清代中叶治河以后,水涝灾害减轻,村落渐增。20世纪初,全境地广人稀,河道水网稠密,江河沿岸多为滩地荡田。20年代始,在吴淞江沿岸兴办了一些工厂。30年代初,大夏大学迁入。此后,境内居民点陆续增多。
    解放后,50年代初,在大夏大学的基础上,创办华东师范大学。该校是国家教育委员会直属的重点高等学校。1958年,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创办。该校是国家重点中学,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援助。此外,还有中学2所、中等师范1所、技校11所、小学7所、幼儿园8所(其中村办1所)、托儿所10所(其中村办1所、简托4所)、街道医院1所,以及街道文化中心、图书馆、儿童乐园等文化设施。
    1953年,市建设委员会规划在街道中南部的北新泾地区,建立新工业区。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部分市区公私合营小厂合并为大中型工厂,相继迁入境内。至1959年,兴建了化工机械一厂、华丰钢铁厂、人民机器厂等一批大中型工厂和化工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同时辟筑沟通厂区的道路,在蔡家浜和盘湾里两地兴建内河装卸作业区及大型仓库等配套设施,使该地区成为以化工、机械、铸造为主的新兴工业区,习称北新泾工业区,亦称长风工业区。至1990年,拥有大小工厂73家,其中市属工厂56家,区属工厂12家,乡属工厂5家。
    1951~1959年,先后扩建、新建师大一村、二村。境内的长风公园在1959年建成开放,是市区水域最大的大型公园之一。1979~1990年,先后建成长风一~四村和大渡河路95弄等以多层为主、间有高层的新村住宅楼群,并改造了一些棚户区,共建住宅总建筑面积52.8万平方米,为前28年新建住宅面积的15.4倍。居民从1982年的3.4万多人增至1990年的6.5万人,增加87%。
    1987年,金沙江大酒店在怒江路、金沙江路口建成开业。是一座设施齐全,以接待国际旅游者为主的三星级宾馆。

    街道东部居民集中,交通便利,有7条公交路线经过设站停靠。西北部的市郊结合地区,交通不便。吴淞江上,有中山路三号桥、北新泾桥、古北路人行桥,还有光复渡、强家角渡、北新泾渡,沟通南北交通。
    街道经济从80年代开始,因地制宜兴办第三产业,发展迅速。1990年与1981年相比,经济实体从6家发展到72家,从业人员从112人增加到1913人,营业(劳务)收入从3.8万元上升到4957万元,利润从325元增加到505.6万元。10年利润总数2121万余元。在怒江路、枣阳路一带已形成商业中心,有上海市第十二百货商店等大型商店,市面热闹。其他商店、菜场分布各居民点,便利了居民生活。
    80年代,在里弄普遍开展创建五好家庭和文明楼活动。1990年评出市、区级五好家庭7户,街道级4500户,约占街道总户数的26%。评出文明楼组(样板楼)206个。地区与工厂,地区与学校,学校与部队等采取多种联合形式共建精神文明。境内数十家企事业单位,多次联合举办大型社区文化活动,丰富了职工和居民生活。
    街道绿化工作发展迅速。1990年底,绿化总面积181.47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22%。境内西部有北新泾苗圃,占地64.7公顷(其中8.67公顷在上海县境内),向全市提供绿化苗木和花卉。1985年,街道团委获中央绿化委员会和团中央授予的“全国青少年绿化祖国突击队”称号,1986年,华东师范大学被评为全国植树绿化先进单位,1987年,上海镀锌铁丝厂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工厂。此外,上海化工研究院、金沙江大酒店等单位先后被评为市绿化先进集体。1986年以来,街道连续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

第三节 甘泉新村街道

    位于区东北部。东与沪太新村、宜川新村2街道为邻,南与石泉新村街道接壤,西、北与宝山区、嘉定县毗连,东北与闸北区为邻。面积2.02平方公里。1982年2月建立街道。以甘泉新村命名。办事处设在志丹路125号,下辖17个居民委员会和甘泉西块,共有居民1.68万余户,5.89万余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22万人。
    境内早在明、清时已出现村落,昔时吴淞江支河新港、赵浦及其分支均能通航,故村落渐多。解放前全境均为农村,村民以种植蔬菜为主。
    解放后,为了改善人民居住条件,于1953年征用境东部、中部的村宅和农田,兴建2层楼为主和一部分多层住宅楼群的甘泉新村一~三村,住宅总面积30万平方米,同时辟筑沟通新村的道路。甘泉新村北块是上海市七五计划期间规划新建的24个居住区之一。1987年3月起在此兴建住宅楼群,总面积17.6万平方米,绿化面积5万余平方米,1990年获市居住区绿化评比第一名。整个新村融住宅建筑与观赏性植物园于一体。其中有命名为“甘泉苑”的居住小区,建筑新颖,环境优美,为市内新建的第一个生态型园林住宅区。同时又在双山路西侧,兴建大批多层住宅楼群的甘泉四村。今境内除西南部尚有少量农田、东南部有少数工厂外,大部分是新建住宅,为区内大型住宅区之一。
    境内中部和东南部,道路纵横,1987年岚皋路跨铁路车行立交桥建成通车,交通更为方便,有10条公交线路经过设站停靠。西部和西南部尚为市郊结合地区,交通不便。
    境内有大丰化工厂、上海吸尘器厂等市属工厂10家,区属工厂15家。80年代始,街道大力兴办第三产业,到1990年,共创办街道经济实体80个,为1982年(9个)的8.8倍;全年营业额2862.73万元,为1982年(36.57万元)的78倍;创利润260.17万元,为1982年(3.94万元)的66倍多。商业、集贸市场,较集中地分布在志丹路中段、甘泉路中段、黄陵路中段一带。有菜场3个,其中于1988年9月开业的长海副食品商场,为区内最大的农民菜场之一。
    境内有中学2所、区卫生学校1所、小学4所、幼儿园5所、托儿所10所(其中简托5所)、职工业余中学2所、普陀区中医院1所、普陀区精神病防治院1所及街道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纺织学院位于境内新村路435号。
    甘泉新村街道于1984年被评为市爱国卫生先进集体,1986年被评为市文明卫生单位。

    1991年10月4 日,调整行政区划,撤销甘泉新村街道和沪太新村街道,合并新建甘泉路街道。

第四节 石泉新村街道

    位于区中部偏东,东与中山北路街道相邻,西与真如镇接壤,南与朱家湾、东新村2街道毗连,北与甘泉新村街道相接。占地面积1.63平方公里。1985年10月,经市政府批准,1987年10月正式成立街道,办事处设在管弄路268号。下辖19个居委会。共有居民1.76万余户,5.6万余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09万余人。
    昔时,境内东有赵浦、西有大场浦,两河分支构成水网,分布全境。20世纪初,沪宁铁路穿越北界,上海沦陷期间,侵华日军在境西界辟筑军用铁路支线(今真西支线)。境内村落形成较早,解放前后,全境仍是农村面貌。
    自1955年起,在境东南部先后建成石泉、棉纺、旬阳、铁路、石岚、信安等2层和多层住宅楼群的新村。1983年在境东北部,兴建市六五计划期间规划的住宅小区之一的管弄新村,占地28.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1.5万平方米,分7个多层与高层相结合的住宅楼群,每群体均有公共设施及中心绿化地,1990年全部竣工,使境东北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的住宅区。
    80年代初,西北部农村的村宅、农田,被市、区企事业单位陆续征用,成为建造粮库、仓库的集中地区。境东部,按市政建设规划,有9条道路陆续辟筑通达新村。1987年,建成岚皋路跨铁路车行立交桥,有7条公交线路经过设站停靠,交通尚方便。西与北界,仍利用乡村小路,交通不便。
    境内有部属工厂1家,市属工厂1家,区属工厂9家。街道办事处成立后,街道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从原有55家集体企业发展到80家。年利润从1987年的106万元,增加到1990年的274万元,提高1.59倍。境内有菜场3个,室内农副产品贸易市场1个,商业网点分布于境内各条道路,以华池路最为集中,商品门类、品种较全,被称为“华池路商业一条街”。银行、医院在管弄路。
    境内有中学2所、小学5所、幼儿园6所、托儿所13所(其中简托7所)、儿童乐园3处、街道图书馆和少儿图书馆各1所,东北角有普陀体育场和管弄公园。
    1991年10月4日,调整行政区划,撤销石泉新村街道和朱家湾街道,合并新建石泉路街道。

第五节 东新村街道

    位于区中部。东与朱家湾街道为邻,西与曹安路街道接壤,西南与沙洪浜、曹杨新村2街道毗连,东南与胶州路街道隔江相邻,北与石泉新村街道相接。面积1.94平方公里。1959年8月建立街道,以东新村命名。办事处设在东新路330号,下辖25个居民委员会,共有居民2万余户,6.4万余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3万余人。
    昔时东南临吴淞江,与其支河沙洪浜、西北部的虬江、梨园浜等构成水网地带。20世纪初,江河沿岸村落较多,村民以种植棉粮为主。20年代前后,沪杭铁路穿越全境,吴淞江沿岸兴建起棉纺、榨油等工厂,工人来境内定居,住房多为简屋、草棚,形成以东新村为中心的棚户区。30年代初辟筑中山路(今中山北路),嗣后,道路两侧又出现一些新的居民点,仍以简屋为主。
    解放后,1954年普陀公园在光复西路255号建成开放。这是全市棚户地区最早辟建的一座公园。1956年,辟建的武宁路和武宁路桥成为通往市中心区的重要通道。同时又辟筑了东新路。1956~1978年间,陆续兴建武宁新村、武宁公寓、兰凤新村、兰田新村,在陆家宅一带兴建8幢高层住宅和一批多层住宅楼群,80年代起,岚皋路、中山北路南侧,也建有多层与高层相结合的岚皋新村,中山北路南侧36层的联合大厦和32层的物资贸易中心大厦的兴建,为中山北路物资贸易街的开发,创造了条件。
    境内北部有铁路局所属大型石泉路货场、上海超高压输变电公司、北海饭店、曹杨路停车场、江苏饭店、江苏省汽车公司盐城分公司上海站等设施。境内交通便捷,有14条公交线路经过设站停靠。

    境内有市属企事业单位27家,区属工厂11家。80年代后期,街道大力发展经济,现有集体企事业单位90多家。在武宁路桥以北的武宁路上,各类商店齐全,有武宁路一条街之称。
    境内有区教育学院1所、中学5所、小学6所、幼儿园4所、托儿所16所(其中简托9所),街道图书馆、文化站及医院各1所。其中晋元中学,是本区历史最悠久的完全中学,因纪念抗日英雄谢晋元取现名。
    1983~1988年,街道连续5次被评为上海市卫生街道。
    武宁路(武宁路桥至中山北路,跨沙洪浜街道)于1985年由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市容、交通、卫生”文明街。东新路于1990年亦被评为文明街。
    1993年3月3日,东新村街道办事处更名为东新路街道办事处。

第六节 朱

    位于区中部偏东南。东与中山北路街道为邻,西与东新村街道毗连,南与普陀路、胶州路2街道隔江相邻,北与石泉新村街道接壤。面积0.6平方公里。1963年5月,经市政府批准,1964年7月正式成立街道,以习称地名朱家湾命名。办事处设在中山北路2035弄1号,辖12个居民委员会,共有居民1万余户,3.4万余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9万余人。
    境南临昊淞江,北有虬江,太浜横贯中部。清初境内渐有村落,清代中叶起,村落增多。20世纪初,吴淞江沿岸兴建工厂多家,劳动人民逐渐来境内定居。二三十年代,聚居者更多,在虬江南岸一带形成集市朱家湾,以街衢为中心,四周密集棚户简屋,成为闻名的朱家湾棚户区。
    解放后,境内的公共设施得到改善,以自建公助和改建等方式,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五六十年代,先后建成友好新村、同泰新村、卫星新村、石泉二村等砖木结构2层楼房为主的住宅群。80年代始,境内进行大面积的住宅建设,虬江两岸的原有住房,大部分为多层、高层住宅楼群所替代。已建成的信仪、太浜、赵家宅、石泉路165弄、岚皋路166弄及200弄等新村住宅,房屋式样新颖,居室宽敞,生活设施齐全。原朱家湾前、后浜更是高楼林立,9幢18~25层大楼矗立虬江两岸,有10余幢多层楼房与高层相间,错落有致。1986年,开始兴建的太浜小区,建高层住宅楼11幢,多层住宅楼53幢,总面积25.8万平方米,小区建成后,一改街道旧貌。
    境内有沪杭铁路和中山北路横穿全境,东西边界有光新路和岚皋路沟通南北,有8条公交线路设站停靠,吴淞江上有西康路人行桥与南岸相连,交通便利。
    境内现有市属企事业单位8家,区属工厂13家。80年代后期,街道经济发展很快,街道所属集体企事业单位现有74家。1989年,街道经济全年总产值3920.82万元,利润267.52万元,上缴税金164.61万元,创历年来最高水平。1990年,产值、利润较上年稍有下降,唯上缴税金却比上年增长5.06%。商业主要集中在中山北路、光新路一带。
    境内有中学1所、小学4所、工读学校1所、幼儿园3所、托儿所10所(其中简托5所)、街道医院1所及街道图书馆、文化站等文化设施。中山北路上有普陀区基督教普安堂。
    80年代后期,区政府结合旧城改造和中山北路高架道路工程,全面规划,积极引进项目,着力于把中山北路建成独具特色的物资贸易街,将光新路至镇坪路的棚户区改建成现代化的商业步行街。目前,这个大项目正在积极筹建开发之中。
    1984~1986年,街道连续3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卫生街道。
    1991年10月4日,调整行政区划,撤销朱家湾街道和石泉新村街道,合并新建石泉路街道。

第七节 沙洪浜街道

    位于区中南部。东与东新村街道毗连、西与长风新村街道接壤、南临吴淞江与胶州路街道及长宁区为邻、北与曹杨新村街道相接。面积1.48平方公里。1959年8月建立街道,以旧河道沙洪浜命名,街道办事处设在白玉路100号,下辖20个居民委员会,共有居民2.14万余户,6.8万余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8万余人。
    昔时,吴淞江支河西沙洪浜、林家港、南林家港分布境内,19世纪末,全境为农村风貌。20世纪初,吴淞江两岸兴建工厂,曹家渡北岸,逐渐形成市集,居民渐增。20年代末建造了曹家渡桥,稍后又在境内辟筑西光复路(今光复西路)、中山路(今中山北路)、曹真路(今曹杨路)。曹家渡桥北堍一带,工商业逐渐兴盛,大批劳动人民聚居,居民住宅多为砖木结构简屋和棚户。
    解放后,城市建设向吴淞江北岸发展。50年代中,境东辟筑武宁路,建造武宁路桥;武宁路西侧,兴建了区机关大院。稍后,建造了沪西工人文化宫和沪西工人影剧院;在曹杨路东侧兴建了区体育馆和少年宫。使境东北成为区政治、文化中心。80年代初,又在境北建造中国船舶总公司第九设计研究院、区科技馆、图书馆,改建了区体育馆。
    50年代起,人民政府和一些企事业单位在境西部和中部先后建成大批砖木结构的二三层楼房。稍后,又在普雄路两侧、曹杨路、白玉路一带,兴建普陀一~四村。80年代,大规模改建旧房,先后将境东谈家渡和西沙洪浜、境南隆德路一带、境西劳动村和中林家港等几个棚户区旧房全部或大部分拆除,改建成多层与高层相结合的住宅楼群,其中有高层楼房12幢,为众多棚户区居民改善了居住条件。
    境内河道先后被填没,辟筑为道路,并扩建了曹杨路等多条道路,1980年曹杨路桥改建竣工,使曹杨路与吴淞江南岸新辟的江苏北路接通,境内路段成为本区南北向的交通要道之一。境北和东部有14条公交线路经过设站停靠,交通便利。西部受阻于沪杭铁路,交通不便。
    境内有上海印钞厂、江南造纸厂等市、部属工厂13家,区属工厂13家。其中上海友谊制衣厂是上海第一家与外商建立补偿贸易关系的街道工厂,生产国际名牌衬衫,畅销国外。1980年以来,街道大力兴办第三产业,1990年,全年营业收入2281.29万元,利润210.45万元,上缴税金138.37万元。境内农副产品市场交易兴旺,有个体商贩427户,曹杨路桥北堍有上海最大的三官堂桥禽蛋市场。商业原只集中在曹杨路、西谈家渡路口一带,今自三官堂桥禽蛋市场到中联大厦,商店连成一片,行业日益齐全,已成为区内主要商业网点之一。
    境内有曹杨中学等中学5所、小学5所、幼儿园7所、聋哑学校1所、少体校军体校各1所、托儿所11所(其中简托4所)、街道医院1所及街道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境西有司法部司法鉴定研究所。
    武宁路(武宁路桥至中山北路,跨东新村街道)于1985年由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市容、交通、卫生”文明街。普雄路于1990年亦被评为文明街。
    沙洪浜街道于1984年被评为市爱国卫生先进集体,1988年获“上海市卫生街道达标”证书和“烟尘排放达标”证书。
    1993年5月21日,沙洪浜街道办事处更名为白玉路街道办事处。

第八节 沪太新村街道 

    位于区东北部。东、北与闸北区接壤,南与宜川新村街道为邻,西与甘泉新村街道毗连。面积0.84平方公里。1987年7月建立街道,以沪太新村命名。办事处设在宜川路351弄51号,下辖14个居民委员会,共有居民1.11万余户,3.42万余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3.84万余人。
    昔时境内有虬江支流的分支河道王家港、横浜和章家港。20世纪初,境内有侯家阁、北赵宅、中赵宅、朱家宅、王家巷等村落,村民多以莳花为业。解放后,这里大部分土地改种粮食蔬菜,一派农村景象。
    1982年,境内被规划为市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兴建的12个住宅小区之一,规划总建筑面积约72万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12万平方米,住宅60万平方米,可供5万余人居住。1983年,开始兴建多层和19幢高层住宅及配套工程,今大部分已竣工。住宅大楼造型新颖美观,楼内居室结构多样,适合各种类型家庭使用。每800~1000户为一个住宅群体。新村绿化面积23.5万平方米,住宅大楼周围建有开放式花坛,风格各异;每一住宅群体还辟有中心绿地,配上建筑小品雕塑,成为优美的花园新村。
    境内有延长西路、宜川路、新村路3条商业街,成“工”字形商业网点,为新村居民服务。还建有沪太花圃和沪太公园。有托儿所4所、市儿童世界基金会普陀幼儿园等幼儿园6所、小学4所、中学4所。其中回民中学是上海唯一培养少数民族子女的一所完全中学,1985年9月起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指示,为培养西藏建设人才,每年招收100名藏族学生来校学习。境内有新建的上海铁道医学院附属甘泉医院、普陀区少年儿童图书馆和普陀区青少年科技指导站。1990年3月建成的新上海影都,是一座设备先进、多功能的现代娱乐活动中心。
    境内交通方便,有9条公交线路经过设站停靠。
    沪太新村街道于1987~1988年、1989~1990年2次被评为市绿化先进单位,1989~1990年2次被评为市整洁街道,1990年被评为市卫生先进单位。
    1991年10月4 日,调整行政区划,撤销沪太新村街道和甘泉新村街道,合并新建甘泉路街道。

第九节 宜川新村街道

    位于区东部。东与闸北区接壤,南与中山北路街道毗邻,西与甘泉新村街道相连,北与沪太新村街道为邻。面积1.12平方公里。1959年1月建立街道,以宜川新村命名。办事处设在华阴路298号,下辖22个居民委员会,共有居民2.69万余户,8.78万余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13万人。户数、人口数和人口密度居14个街道、镇之首。
    昔时地处吴淞江两大支河彭越浦、新港之间,分支河网密布,境内灌溉便利,土地肥沃。清乾隆年间,有浦东赵姓村民来此从事花木种植。其后代子孙扩展祖业,均以莳花园艺为业,种植面积曾达300余亩。村落大都以赵姓为名,这一带习称为赵家花园,长期以来为上海著名的花木供应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境内辟建一些工厂,东南部形成大洋桥、平江村等几个以简屋棚户为主的居民区。
    解放后,境内大部分被规划为住宅基地。自1953年起,先后建成宜川新村一~六村、太山新村、龚家宅、沪太路680弄、大洋桥新村等共414幢多层住宅楼群。建筑面积达95.8万平方米。目前中山北路以南尚有4个居委会的大部分居民住房,仍以平房简楼为主,有待改建。
    在兴建住宅的同时,辟筑了宜川、延长、华阴、洛川等道路,构成交通网络。1986年,建成跨铁路的中山北路交通路车行立交桥,有16条公交线路在境内设站停靠,交通便利。
    境内有中西药厂等市属工厂19家,区属工厂24家,外区和外地工厂各1家,市、区属商店94家。街道于1984年起大力兴办第三产业,连同1980年创办的合作社在内,到1990年底有街属工厂、工场12家,街属商业93家。1990年街属经济年产值2390万元,年利润270万元。商业集中在宜川路南段,行业较为齐全;80年代,骊山路、交通路南段也逐渐形成商业街。华阴路上有邮电局、银行、街道医院等单位。境内有宜川中学等中学4所、有辽原职业技术学校等技校职校3所、小学7所、幼儿园7所、托儿所10所及街道图书馆、文化站、儿童乐园、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赵家花园大部分土地在建筑新村时被征用,余下的园地,1984年改建为宜川公园。
    宜川路被评为上海市1990年度交通、市容、卫生文明街。
    宜川街道于1984年被评为市爱国卫生先进集体,1988年由市命名为市级卫生街道。

第十节 胶

    位于区东南部。东与普陀路街道相连,西与长宁区毗连,南与静安区接壤,北隔吴淞江与沙洪浜、东新村、朱家湾3街道为邻。面积1.27平方公里。1959年8月建立街道,以胶州路命名。办事处设在胶州路951号,下辖22个居民委员会,共有居民1.4万余户,4.6万余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9万余人。
    昔时,境内为吴淞江泛滥改道的主要地区。19世纪末,草长浦斜贯中部,北有徐家浜,南有西芦浦、老吴淞江,西临吴淞江三大河曲,大小河浜、水塘密布全境。沿江有曹家渡、谈家渡、小沙渡沟通两岸交通。全境均为农村,有叶家宅、滩上宅、沈家宅等村落,村民以种植粮棉为业。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今胶州路以东之地被扩占为公共租界。20世纪初,租界工部局在境内辟筑小沙渡路(今西康路)、劳勃生路(今长寿路)、槟榔路(今安远路)。同时外商利用特权在吴淞江南岸占地兴办工厂。此后,民族资本家也在境内办厂。大量劳动人民来此谋生,纷纷在境北药水弄一带搭建简屋、草棚或滚地龙聚居,形成了闻名全市的药水弄棚户区。至二三十年代,境内建有以纺织业为主的大中型工厂近20家,是沪西工业区的主要地区之一。劳勃生路、小沙渡路口及曹家渡一带逐渐形成热闹的商业市廛,居民日益增多,河浜、农田消失,全境成为沪西市区的一部分。解放前,境内除北部沿江一带为几家大型工厂所占外,其他地境内多为简屋与工厂交织在一起的居住区。民国34年(1945年),建立区建置时,即为其辖地。
    解放后,人民政府积极改善棚户简屋区的市政设施,协助居民改建、维修住房,拓宽长寿路。辟建武宁路、武宁路桥、西康路桥,改善了交通。80年代初,将长寿路、常德路、叶家宅路一带旧房,改建为多层住宅楼。1985年,开始对药水弄旧房简屋全面改建,兴建高层和多层相结合的住宅群,总建筑面积达30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区内吴淞江南岸最大的新型住宅区,今大部分已建成。境内干道,有13条公交线路经过设站停靠。
    境内有上棉一厂、上棉六厂、上棉七厂、上海绢纺织厂、上海第四丝织厂、上海第七毛纺织厂、上钢八厂、上海灯泡厂等市属工厂57家。有区属工厂8家。
    商业主要集中在长寿路两侧,有国营商店75家,集体、个体商店70余家,有菜场2个,集贸市场2处。80年代开始,逐步进行长寿路商业街改造,调整网点,扩大经营范围,装潢门面,装修店堂,新辟自选商场,与普陀路街道商业区长寿路、西康路一带相连,构成本区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境内金融事业也相应发展,于长寿路、西康路南侧新建中国工商银行26层大楼,环以裙房,雄伟壮观。
    街道经济发展很快,现有集体企事业单位50多个,早在1971年就自有资金百万元以上,成为区内第一个“百万富翁”的街道。1980年以来,大力兴办以饮食、综合性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分布于境内各处。
   境内有中学4所、小学6所、幼儿园4所、托儿所8所,其中有回民小学及回民幼儿园和托儿所各1所。有街道医院、图书馆、文化馆各1所。有较早建成的沪西电影院和新建的多功能的燎原电影院。普陀区业余大学、区职工中等专业学校、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普陀分校、市经济管理学校设在境内。1990年7月,重建扩建药水弄清真寺,1991年改名沪西清真寺,1992年4月落成开放。
    胶州路街道于1983年、1984年2次被评为市爱国卫生先进集体,1985年、1986年2次被评为市文明卫生单位。

    长寿路(江宁路至胶州路,跨普陀路街道)于1984年9月由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市容、交通、卫生”文明街,是当时区内第一条由市命名的文明街,至1990年,长寿路文明街连续7年被评为市级先进。
    1991年10月4 日,调整行政区划,撤销胶州路街道和普陀路街道,合并新建长寿路街道。

第十一节 曹

    位于区西部。东与东新村、曹杨新村2街道为邻,西与嘉定县接壤,南与长风新村、曹杨新村2街道毗连,北与真如镇相接。面积2.91平方公里。1982年2月建立街道,以曹安路命名。办事处设在曹安路204号,有18个居民委员会。共有居民2.1万余户,近6.9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约2.2万余人。
    昔时境西南界有虬江,东北界有南石浜,桃浦、双浦(今新开河)纵贯中部和西部,横浜横穿中部,各河分支形成水网。以地近真如镇,江河沿岸村落较多。村民种植棉粮为业,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陆续改种蔬菜。
    解放前后,地境内仍是农村,1951年起陆续征地兴建了曹杨二村、三村、八村,后又兴建桂巷新村、怒江新村、爱建新村等多层、高层住宅楼群,今桃浦两岸及其以东地境,占全境约45%的土地上,高楼鳞次栉比,道路纵横贯通。西部地区,大部分仍是农村风貌,从事农业生产的村民,除种植蔬菜外,参加集市贸易和个体经商,生活改善,原住的旧房简屋,在80年代中,大部分改建成砖木结构的二三层楼房。
    街境地处市郊结合部,河浜交错,污水流溢,蚊蝇孳生。街道“爱卫会”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善室内外环境,取得显著成绩。1982年连续4年被评为上海市卫生街道,1986~1988年又先后2次被评为上海市卫生标兵单位,1989~1990年获得全国卫生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普遍开展五好家庭、文明楼(组)活动。1982~1990年全街道共有2户被评为全国五好家庭,23户被评为市五好家庭,56户被评为区五好家庭。每年组织几次社区文化活动,1989年开展“仲夏十二夜”大型文艺活动和“新村家庭楼台歌会”等系列活动。市委书记、市长朱镕基对“新村家庭楼台歌会”批示认为:“这是一种社区文化活动的创举,有助于提高市民的思想境界和增强上海人民的凝聚力。”
    曹安路商业街,地处区西部市郊结合部的交通要道,东起曹杨路,西迄南石一路。1979年以前只有6家小商店。随着曹杨路停车场和长途汽车站的建成,北海饭店开业,铁路上海西站始发车增加,过往旅客增多,原有商店远不能满足居民和旅客需要。1980年起,以街道待业知识青年为主体,全面开发曹安路商业街。增辟商业网点,扩大经营品种,调整商品结构,逐步做到低、中、高档兼备,扩大名、特、优商品。至1990年,曹安路上已开设22家商店,营业面积3495平方米。被列为全市三条知名的知青商业街之一。
    境内有市、区属工厂18家,街道所属集体企事业49个,商业集中在曹安路、梅岭北路上。有菜场4个,集贸市场2个,兴办的50多个第三产业,分布在全境。1990年,街道集体经济营业总额达4435.79万元,利润324.53万元,上缴税金224.07万元。
    境内有曹安路、曹杨路、兰溪路、真北路等干道,有10条公交线路经过设站停靠。曹安路是312国道的起始段,可直达内地各省市,客货车运繁忙。
    境内有曹杨二中等中学2所、曹杨职业技术学校等技职校3所、小学6所、幼儿园6所、托儿所18所、儿童乐园4个、街道文化中心和图书馆各1所。区中心医院和区卫生防疫站设在境内。跨环浜两岸,有兰溪青年公园。
    街道自1982年以来,获全国和市的卫生单位、计划生育工作、红十字会工作、精神病防治工作和绿化工作等共11次先进集体称号。
    兰溪路(跨曹杨新村街道和真如镇)于1988年由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市容、交通、卫生”文明街。

第十二节 曹杨新村街道

    位于区中部。东南与沙洪浜、长风新村2街道为邻,东北与东新村街道接壤,西南与长风新村街道毗连,西北与曹安路街道连接。面积1.36平方公里。1959年8月建立街道,以曹杨新村命名。办事处设在曹杨四村150号。下辖18个居民委员会,共有居民1.7万余户,5.7万余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9万余人。
    昔时境内西北有虬江,中有界浜,东北有林家港等,众多分支河浜,构成水网。20世纪初,境内有梅园、桂巷、杜家宅、许家宅等村落,村民以种植粮棉蔬菜为业。30年代,中山路(今中山北路)、曹真路(今曹杨路)相继辟筑,沿交通线居民增多。
    解放初,市人民政府为改善工人的居住条件,在街道大部分和邻近街道的辖地上,征地兴建市内第一个工人新村。首批建设的48幢2层楼房,共167个单元,1002户,于1952年5月竣工,称曹杨新村一村,优先分配给纺织和五金工厂的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居住。1952年8月~1953年7月,按序列陆续新建了曹杨二~六村。1958年增建曹杨七村,1977年又征地建造曹杨九村。其中一、四、五、六、九村及七村的一部分在街道内。以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各村又陆续进行了改建和扩建,1986年10月开始将六村、五村和四村全部或部分的2层楼房拆除,重新改建为设施比较完善的多层和高层住宅楼群。使居住条件有更大改善。
    在建新村的同时,按规划辟建了纵横交错的道路,建设了文化、教育、卫生、邮电、银行、园林等市政和文化设施,成为一个配套齐全的新村。境内有中学4所、小学6所、幼儿园8所、托儿所10所(其中简托5所)、医院1所。有区文化馆、曹杨影剧院、游泳池以及街道文化中心等文化娱乐场所。境北有曹杨公园。境内绿化覆盖率达34%,为全市之冠,还建有环浜等风景线,使整个新村成为一个具有园林风光的安静居住小区。
    曹杨新村是上海对外开放的新村,40年来,共接待来自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7000多批14万余人,其中有国家元首、总理、部长、议员等重要外宾。
    境东北部,60年代尚多农田,随后一些企事业单位来此征地建办公楼、停车场等,80年代后期,成为市、区企事业单位集中的地区。
    境内有16条公交线路经过设站停靠,交通便捷。
    境内有市、区属单位200家,街道集体企事业单位93家,商业集中在兰溪路、枣阳路口一带,有集贸市场3个,有规模大、商品齐全的曹杨商场,还有银行、邮电局、新华书店等。街道自1982年以来,获全国和市的文明卫生、计划生育工作、红十字会工作以及外事工作全国旅游优质服务等共17次先进集体称号。1987年在全市率先实行垃圾袋装化,副市长谢丽娟称之为人民办的一件实事。街道于1988、1990年2次被评为市文明单位。1989年被市委领导定为全市建设“文明街区”的2个试点街道之一。1992年又被评为全市10个文明集体之一。
    兰溪路于1988年被市命名为文明街。

第十三节 普陀路街道

    位于区东南部。东、北临吴淞江与中山北路、朱家湾2街道及闸北区为邻,西与胶州路街道相连,南与静安区接壤。面积1.38平方公里。1959年2月建立街道,以普陀路命名。办事处设在江宁路1235号,下辖17个居民委员会,共有居民1.2万余户,4万余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1万余人。
    昔时,地处吴淞江下游泛滥改道的主要地区,明代中叶,吴淞江在境东北夺其支河宋家浜流入黄浦江,在境北界形成一个大河曲。19世纪末,徐公浦、东芦浦纵贯南北,草长浦横穿中部,3水分支密布全境。沿江有小沙渡、潭子湾渡、潘家湾渡和槟榔路渡等渡口沟通两岸交通。全境为农村水乡风貌,有草鞋浜前浜(村)、后浜(村)、陈家桥等村落。
    该地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被扩占为公共租界,20世纪初,租界工部局在境内辟筑戈登路(今江宁路)、劳勃生路(今长寿路)、小沙渡路(今西康路)、澳门路等。民族资本家首先在境内兴办榨油厂、面粉厂。日商自清宣统三年(1911年)起,在吴淞江南岸兴办的10多家大型棉纺厂中,街道内占7家。民族资本家也陆续兴建工厂,至30年代,境内除纺织、面粉业外,兴办了轻工、机械、电机、造纸、印刷等工业。著名的有申新九厂、申新二厂、统益纱厂、日商内外棉诸纱厂及阜新面粉厂、福新烟厂、中华书局上海印刷所等。其中棉纺织业的纺锭、织机数约占全市的四分之一,面粉业产量为全市之冠,是沪西老工业区的主要地区。随着工业的发展,境内河道均被填没,东北部为工厂集中地区,南部为居民聚居的大街小巷,间有一些工厂,劳勃生路与戈登路、小沙渡路交汇一带,商业日渐兴盛。民国34年(1945年)建立区建置时,即为其辖地。
    解放后,先后兴建长寿路桥、昌化路桥、西康路桥,改建江宁路桥,扩建多条道路,改善了与吴淞江北岸、闸北区及铁路上海站的交通。今境内有主要道路12条,其中长寿路、江宁路为沟通市区的主要交通干道,人流量与车流量均很高,有13条公交线路经过设站停靠,交通便捷。
    在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方面,修缮、扩建了原有里弄住房,并在江宁路、宜昌路、西康路等处,新建多幢多层住宅楼房。境内大部分工厂、商店、医院都进行了整修、扩建,兴建多幢高层办公大楼和厂房。
    境内今有市属工厂40家,覆盖面积占街境面积54%。其中有20家职工人数在千人以上具有50年以上厂龄的国家骨干企业。另有区属工厂8家,商店180多家,街道所属集体企事业单位80多个,菜场2个,集贸市场3个。与胶州路街道相连的长寿路、西康路一带,店肆集中,行业齐全,是区内最早的商业中心。随着长寿路商业街的改造,调整网点,整修门面,扩大经营范围,提高商品档次,市面日趋繁荣。1984年,街道以饮食、旅馆等第三产业起步,至1987年向第二产业发展,建成一些创税利较高的骨干企业。永生五金电器厂生产的冰箱门封条质量好,畅销国内。1990年,街道集体经济营业总额达2107.3万元,利润244.6万元,上缴税金105.9万元。
    境内有中学1所、小学5所、幼儿园5所、街道文化中心、图书馆各1所,卫生医疗机构有区妇婴保健院、利群医院、上海纺织局第一医院和街道医院等。这里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发源地之一。境内人民革命斗争遗迹有:上海第一工人补习学校、沪西工友俱乐部、烈士顾正红生前革命斗争和生活的地方、二二抗暴斗争的申新九厂等。
    著名的玉佛禅寺坐落在安远路、江宁路口,每年接待大量信徒和中外游客。以该寺为中心的旅游配套设施的开发工作已列入区的八五计划。
    普陀路街道于1982年、1984年2次评为市卫生先进集体,1985年、1986年2次评为市文明卫生单位。
    长寿路于1984年9月被市命名为文明街。江宁路(境内段)于1990年亦被评为文明街。
    1991年10月4 日,调整行政区划,撤销普陀路街道和胶州路街道,合并新建长寿路街道。

第十四节 真如镇

    位于区西北部。东与石泉新村街道为邻,南与曹安路、东新村2街道接壤,西、北与嘉定县毗连。面积4.32平方公里。1984年11月,由嘉定县划归普陀区,镇人民政府设在南大街81号。下辖22个居民委员会和1个居民小组,其中包括代管嘉定县桃浦地区桃浦新村及铁道学院的居委会。共有居民1.7万余户,6万余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万余人。
    昔时境内河道纵横,桃浦纵贯南北,双浦(今新开河)、秦公浦及其分支流于境西,薛家浜及其分支分布于东北,梨园浜流于境东南。村落多傍水而居,村民以种植粮棉为主;自元代始,即以纺纱织布为其大宗副业,迄清代,真如的杜布年产达100万疋以上。境南部的真如寺是元代建筑,因地处水陆交通要道,香火颇盛,寺周渐成集市,发展形成一大集镇,缘寺得名为真如镇。20世纪初,沪宁铁路兴建,于境北设置真如车站,稍后辟筑车站路(今桃浦东路、桃浦公路);20年代,暨南学校(后称暨南大学)迁入境内,兴建了暨南新村,又相继辟筑暨南路(今新村路)、交通路、桃浦西路、曹真路(今曹杨路)等道路。境内居民增加,境北杨家桥形成较大集市。在一二八、八一三两次抗日战争中,境内街衢民宅遭到严重破坏,暨南大学校舍除科学馆幸存之外,其余全部被毁。抗战胜利后,市容稍有恢复。
    解放后,50年代初,在镇的街坊南面,兴建曹杨新村,辟建兰溪路,使镇街市与市区连成一片。镇上居民住宅,多平房简屋,少数是2层楼房;80年代,在镇的街坊西部和北部,兴建真如西村、真北新村、真西新村和车站新村等近200幢多层高层住宅楼群,建筑总面积97.74万平方米。并陆续对老街旧式民房进行全面改造,将兰溪路北段、南大街和北大街两侧的旧房改建成铺面和住宅相结合的多层住宅楼房,合理地安排商业网点,使市容焕然一新,成为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境西北杨家桥市集日益扩展,商业兴盛。
    境内现存村民住宅大都已改建为2层新楼房,农田内以种植蔬菜为主,有较多村民进入县、乡办的企事业单位工作,各村农业生产及企事业单位等,由嘉定县长征、桃浦2乡人民政府管理。由于市政建设的发展,大部分农田已被市、区规划为兴建住宅用地。
    境内铁路有沪宁线、沪杭外环线和真西支线穿过,上海西站为一等客货运站。有多条公路干线,其中204、312国道起始段真南路、曹安路是本市通往内地各省的重要通道,客货运繁忙。1986年真北路立交工程建成通车,使真北路杨家桥附近沪宁铁路道口交通严重阻塞问题得到解决。境北真南路可通祁连山路与沪嘉高速公路相接。有10条公交线路经过设站停靠。
    境内工厂、仓储、企事业单位较多(包括代管的桃浦地区),有市属单位61个,区属单位30个,嘉定县属单位4个,乡属单位12个。有镇属工厂10个,其中真如无线电厂,1985年即步入市集管系统企业“百万富翁”之列。80年代后期,大量兴办第三产业,镇属商业网点有96个。1990年,全镇经济总产值达6517.17万元,创利润608.49万元,上缴税金561万元,有集贸市场5个,其中有全市最大的瓜果市场——沪西综合市场和全市最大的葱姜市场。
    境内(包括桃浦地区)有中学3所、小学6所、幼儿园3所、附设幼儿园11所、托儿所11所(其中简托4所)、中专3所、技校1所、法医研究所1所、文化馆2所、影剧院1所、体育场1座、医院和敬老院各1所。
    境内范庄,位于上海西站西侧,一二八淞沪抗战时,为十九路军临时军部所在地,宋庆龄等著名人士曾来此对十九路军抗日将士进行慰问。该旧址于八一三抗日战争中毁于炮火。1990年真如镇人民政府立碑纪念。
    境内的真如寺,“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现已修整重塑佛像对外开放。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临桃浦河,西靠真北支路的真北林带,1988年开始建设,1990年初步建成,为上海市区第一条生产型生态园林林带,每年生产各类花卉近10万盆(株),已成为区内主要的草花供应基地。
    兰溪路于1988年被市命名为文明街。
    真如镇于1981年被评为上海市卫生先进城镇,1985年、1986年2次被评为市文明卫生单位。

第十五节 长征乡

    位于区西北侧。西与桃浦乡及嘉定县(1993年改名嘉定区)接壤。北与宝山区毗连。1983年6月建立乡人民政府。1992年7月15日,由嘉定县划归普陀区。面积6.4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设在曹安路441号。下辖12个村民委员会,58个村民小组(包括1984年划入区境内的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1990年,共有居民2853户,10308人(不包括1984年划入区境内的户数和人数)。1992年,居民为10615人。
    今乡境在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属嘉定县依仁乡。清雍正二年(1724年),属宝山县依仁乡。民国17年(1928年),属上海特别市真如区。1956年1月,属上海市西郊区。1958年9月,由原西郊区的交通、厂头、江桥、真杨、曹杨等乡组成长征人民公社,划归嘉定县。1961年分拆为长征、江桥、桃浦3个人民公社。1983年6月,撤销人民公社,设置乡人民政府。1984年,真北路东,金沙江路、真南路、新村路南近9平方公里的地域近3600户约1.35万人划入普陀区,分属甘泉新村、石泉新村、林家港(今长风新村)、曹安路街道及真如镇。其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农业生产仍由长征乡管理。
    昔时境内河道纵横,桃浦、大场浦、双浦(今新开河)纵贯南北,虬江、金鸡港、横港横穿东西。各河分支形成水网。
    境内铁路有沪宁线、沪杭外环线穿过。有多条公路干线,其中312国道起始段曹安路是本市通往内地各省市的重要通道,客货运繁忙。有市区公交线路、外省市长途汽车线路经过设站停靠,交通便捷。
    长征乡是市郊主要的副食品基地之一。种植蔬菜,历史悠久,是著名的蔬菜乡,共种植过248个蔬菜品种。1992年有菜田4324市亩(合288.2公顷)。当年上市蔬菜2.9万吨,亩产67.24公担(1公担为100公斤),蔬菜人均上市量在全市名列前茅,可满足30万市民吃菜的需要。乡蔬菜生产设施先进,机械化水平较高。1975年,机耕面积占蔬菜种植面积的97%,1984年,喷灌面积占蔬菜面积的95%,成为市郊第一个实现喷灌化的蔬菜乡。1992年止,配备管棚设施的菜田已占菜田总面积的26%。目前在耕地、灌溉、施肥、植保等方面均已实现机械化。乡还拥有中日合作、金沙江2个设施园艺场,占地5.22公顷,有管棚151套。运用先进技术,无土栽培生产的蔬菜无病毒、无污染。从国外引种的有日本樱桃蕃茄、紫色甘蓝等50多类近200个品种,为宾馆及在沪外国人士的吃菜需要作出了贡献。1992年2个园艺场上市蔬菜产值为115.1万元。1987年9月23日,市长江泽民在视察中日合作园艺场时指出:“现代农业就是要走设施农业之路,特别是城市近郊。”乡在1987~1992年曾5次被评为市蔬菜系统先进集体。
    全乡在1992年共饲养生猪62552头,上市43411头,出口8898头,创汇160.16万美元。上市家禽37.9万羽,鲜蛋268万公斤。饲养奶牛192头,日产鲜奶1万瓶。1988年新建大型蛋鸡场6个共20万羽,列为当年“市府9件实事”之一。1991年新建万头供港猪场1个。1992年拥有千头猪场37个,万头猪场2个。近年来,还发展了花卉生产,除供应本市外,远销香港、日本等地。

    全乡拥有中小型企业130家,职工占总劳力的三分之二,工厂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32亿元。工业主要有:机电、化学、纺织、五金、锅炉、电镀、冷作、注塑、印刷、建筑材料等200多个产品。1992年,全乡工业产值完成3.24亿元,工业利润2810万元。现有中外合资企业11家,共引进外资640.85万美元。长征第二化工厂生产的抗氧喹——饲料添加剂,在1989年全国星火计划成果适用技术展览会上获金奖。上海四方锅炉厂朝阳分厂1990年被评为市企业管理先进单位。80年代后期,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共开发房产12.7万平方米。先后兴办了商场、饭店、旅社、停车场、上海西游乐园和曹安花鸟市场、农贸粮油市场。仓储面积达52万平方米,年收入2437万元。1992年新建工贸公司19家。
    1980年以来,农、副、工、贸全面发展,使全乡经济迅速增长。1986年总产值巳步入市郊“亿元乡”之列。1992年,全乡社会总产值达4.31亿元,社会各业总收入5.16亿元,劳动力平均收入5132元,人均收入2508元。上缴税金1870万元,人均创利税在市郊乡、镇中名列前茅。农民基本上都翻建了新房,人均使用面积为29平方米。
    长征乡是郊区农村较早对外开放的单位之一。 自1959年以来,共接待来自世界五大洲94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2930余批,3.17万余人次,其中总统、总理等首脑共有14人。
    境内有中学1所、小学4所。幼儿园1所、敬老院1所、电影院1所、文化站和医院各1所。
    长征乡于1987、1988年被评为市卫生先进单位。1989年被评为市拥军优属先进集体。1990年被评为绿化先进集体。
    1993年12月20日,市人民政府同意撤销乡的建制,建立普陀区长征镇(为区属镇),实行镇管村体制。

节 桃浦乡

    位于区西北部。东与真如镇、长征乡相连,南、西与嘉定县(1993年改名嘉定区)相接,北与宝山区毗邻。面积18.83 平方公里,东西长约7.1公里,南北宽约5.5公里。1983年,建立乡人民政府,以河流桃浦命名。1992年7月15日,由嘉定县划归普陀区。乡民政府原设在真南路绿杨桥镇,1993年4月,迁址真南路1999 号,并在武威路真南路口另建新址,距区人民政府所在地7公里。下辖8个村民委员会。1990 年,有居民4922户,17713人。1992年,有居民17867人。
    南宋建炎三年(1129 年),韩世忠驻兵境内,厂头古镇逐渐形成,时属昆山县临江乡。南宋嘉定十年(1217 年),属嘉定县依仁乡。清雍正二年(1724 年),以长浜(今界河)为界,东境划人宝山县。民国17 年(1928 年),划归上海特别市真如区。1958年,划归嘉定县长征人民公社。1961 年,由长征人民公社析出,成立桃浦人民公社。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设置桃浦乡人民政府。
    乡经济发展较快。1991年,社会总产值2.73亿元,比1990年增加6131万元,增长28.98%,完成年计划的115.68%;工农业总产值2.31亿元,比1990年增加4861万元,增长34.32%;财政收入1716万元,比1990年增加160万元,增长10.2%,完成年度计划的107.3%。1990年,农民劳动力平均收入2924元,人均收入1670元,1992年分别达到4008元、2373元。
    因国家建设和开辟道路,耕地逐年减少,1961年耕地面积1306.65公顷,到1990年余下937.06公顷,减少了369.59公顷。以菜地面积为例,1990年为271公顷,比1980年减少24%,由于实行科学种田,加强田间管理,蔬菜产量却上升27%,年产量3万吨,上市蔬菜产值707万元。农业正在向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发展。
    副业以牛奶产量最为显著。1990年有奶牛230头,其中成乳牛125 头,牛奶总产70.01万公斤,单产5600公斤,总产值93.21万元,上交净利7. 50万元。1988年,获全国及上海市奶牛高产二等奖,1989年获嘉定县一等奖。
    乡、村、队办工业发展迅速。1990年全乡工厂发展到88家,职工共7234人。其中乡办厂14 家(联营厂8 家),村办厂58家(联营厂27家),队办厂16家。60 年代,全乡工业总产值97万元,利润11.1万元,1990年,全乡工业总产值(不变价)15823万元,利润2034.92万元,两者相比,产值增加163倍,利润增加183倍。1990年的乡办厂利润516.92万元,占工业利润的25.4%;村办厂1441.19万元,占70.8%;队办厂76.81万元,占3.8%。1991年,村办工业利润村村超百万元,其中桃浦村高达416.6万元。工业产品中金杯牌和蜜蜂牌宽紧带分别获部优、市优产品奖。
    仓储业为乡经济又一特色。1990年有乡、村、队三级仓储 134家,仓储面积52.67万平方米,其中内仓面积27.25万平方米。职工1354人。储存货物价值10亿元,年收入2000多万元。
    境内交通便捷,沪宁和沪杭铁路外环线横贯南境,南何支线纵穿南北。公路有204国道和沪嘉高速公路横贯东西,祁连山路、敦煌路南北交叉,共有市级道路10条(含国道1条),县级道路9条。公交汽车线路市区有5条,郊区线3条,长途线3条。水路东境有可航行15吨位船只的桃浦河,西境有可航行60吨位船只的中槎浦,南通吴淞江,北连蕴藻浜。
    境内有绿杨桥、三号桥2个集镇。绿杨桥为乡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三号桥集镇正沿真南路向东延伸,规划中的“三街”(真南路、武威路、古浪路)建设中的一条街已初见端倪。

    房产开发已初具规模。李子园二村、三村农民别墅楼已竣工,桃浦新村18万平方米商品房和台阳别墅、上佳花园别墅正在建筑中。
    公用事业发展迅速。全乡每个自然村60年代就用上了电。1989年完成水改任务,各自然村都用上自来水,被上海市卫生局评为水改先进乡。1991年,乡液化气站建成,1992年,家家户户都用上液化气,成为上海市郊首先使用液化气之乡。1992年,全乡有电话2175门,其中农民安装的有417门。
    境内有上海铁道学院和上海化工学校,还有1所中学、7所小学和1所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及巩固率均达100%。体育方面以摔跤见长,乡摔跤队曾参加全国、市、县的多次比赛,在市第九届运动会上获金、银牌各1枚。
    桃浦工业区位于乡域中心。1954年始,境内陆续迁入和新建一批工厂,形成以化工、医药、橡塑为主的新工业区。1990年,有国营大中型企业19家。其中国家一级企业有英雄金笔厂,国家二级企业有中药一厂、上药二厂和六厂、上海振华造漆厂、上海橡胶总厂等。由于工业区各厂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排放严重,影响周围居民生活,为此,1987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对桃浦环保治理列为市政府实事之一,经多年治理,桃浦环保面貌有所改变。
    绿杨桥东首约1公里,保存有厂头古迹韩塔1座,1980年被嘉定县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12月20日,市政府同意撤销乡的建制,建立普陀区桃浦镇(为区属镇),实行镇管村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