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

第一节 隶属沿革


    普陀区地境在唐天宝十年(751 年)以前隶属昆山县,自天宝十年建华亭县开始,南 、北境先后分属华亭、昆山、上海、嘉定、宝山等县。
    一、南沿
    自唐天宝十年至元代中叶,境内吴淞江(故道)以南隶属华亭县高昌乡,上隶曾领属于吴郡、苏州、秀州、嘉兴府、松江府等。

    经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批准,翌年析华亭县东部地,北以吴淞江故道及界浜等河道为界,置上海县,上隶松江府。区南境乃隶上海县高昌乡。明嘉靖年间,在高昌乡之北部,建法华镇(乡属镇),今区境内吴淞江以南及今吴淞江北岸部分地境属之。在明弘治年间划属西乡。清嘉庆年间又改属高昌乡。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南境今普陀路街道全境及胶州路街道东部地区,被扩占为公共租界,其余辖地在清宣统三年(1911年)隶法华乡(县属乡)。
    民国16年(1927年),上海特别市建立,南境以今吴淞江为界,西部隶法华区,东部仍属公共租界。日军侵华,上海沦陷期间,伪上海市政府和伪上海特别市政府在划分行政区划时,均将南境西部划属沪西区,南境东部原公共租界地区于民国32年8月划属第一区。在全市划分警区时,南境全部属第十三警区。抗战胜利后,上海市政府于民国34年12月在南境建立第十三区,民国36年1月改称普陀区。
    二、北境隶属沿革
    唐天宝十年以吴淞江(故道)为界,北境属昆山县,上隶江南东道吴郡。五代吴越、北宋隶属承前。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1218年1月7日),析昆山县西乡之安亭、东乡之春申、临江、平原、醋塘5乡置嘉定县,北境改属嘉定县临江乡。稍后临江乡改名为依仁乡,上隶两浙西路平江府。元元贞二年(1296年)县升为州治,上隶平江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州治复改为县治,上隶苏州府。迄清初,北境均属苏州府嘉定县依仁乡。清康熙九年(1670年)县境水灾,翌年,为赈济灾民划区时设厂,地属真如厂。当时真如厂境域是依仁乡3个都(11~13都)的38个图。雍正二年(1724年),析嘉定县东境置宝山县,北境乃属宝山县依仁乡,上隶太仓直隶州。道光十三年(1833年),在赈济灾民时,从江湾、大场、真如3厂分出彭浦厂,北境在真如、彭浦2厂范围内。此后以厂代乡,管理地方行政事务。宣统二年(1910年),厂改为县属乡行政机构,北境分属真如、彭浦2乡。民国元年,宝山县上隶江苏省。民国16~26年,北境分属上海特别市(上海市)彭浦、闸北、真如、蒲淞等区。民国26年11月~民国34年8月上海沦陷期间,地境先后属敌伪真如、闸北、沪北等区。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至1984年,北境隶属变更很大,曾分属闸北、大场、新泾、真如、普陀、西郊、北郊等区及宝山、嘉定、上海3县。1950~1984年,北境先后划入普陀区。

第二节  建沿

    普陀区境,历史上均分别隶属于吴淞江南北的各级行政机构。
    上海沦陷期间,民国32年(1943年)8月,汪伪政权在全市设立31个警区,以加强其统治,在今吴淞江以南境内建立第十三警区。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市政府于民国34年12月15日在第十三警区范围内建立第十三区,民国36年1月,改称普陀区,以境内普陀路得名。当时区界东、西、北俱以吴淞江为界,南以安远路、长寿路为界,面积为2.65平方公里。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6月3日,成立普陀区接管委员会。1950年6月28日,成立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区政府设在江宁路1045号内。1954年,迁入曹杨路380号区机关大院内,1956年,武宁路和武宁路桥建成通车后,大门改在武宁路51号,1986年再改大门于普雄路29号。
    区人民政府名称于1955年7月改为区人民委员会,1968年2月,改为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8月,恢复为区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