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普陀区地处上海市区西部,为市辖行政区之一。民国34年(1945年)12月建第十三区(民国361月正式改普陀区)时,仅吴淞江南岸一隅之地,面积为2.65平方公里。解放后,先后5次自吴淞江以北邻近区、县划入土地,扩大政区,至1990年底,境域面积为29.88平方公里,占市区总面积的4%

    19927月,第六次扩大政区,将嘉定县长征乡、桃浦乡划入,2乡境域面积分别为6.4,18.83平方公里。至此,境域面积扩大为55.11平方公里。

    境内地势平坦,属河口滨海冲积平原。由于长江携带大量泥沙入海,不断淤积,海岸线逐渐东移,境内在唐代以前已经成陆。由于处于吴淞江下游主河道范围内,陆地的消长演变,又异于邻近区县。 自古以来,吴淞江横贯区境中部,对境内的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影响。吴淞江划区境为南北2个部分,近世形成浜南、浜2个地域概念。南北两岸支河密布,纵横交错,构成水网,除对农耕有排灌作用外,且有渔业、航运之利。大部分村落傍水而聚,村民大都以种田或捕鱼为业,到19世纪末,境内还都是一派农村景象。

    20世纪初兴建的沪宁、沪杭铁路穿越境内。区境成为内地各省市进入上海市中心区的水陆要道。由于吴淞江水运之便,早在19世纪末,沿江两岸就成为中外实业家设厂办工业的主要地区。随着铁路的畅通,交通运输更为方便。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区境东南部及吴淞江两岸,已成为上海的重要工业区之一。解放后,区内工业有了更大发展,同时市政建设自南而北迅速扩展,到90年代初,除西北部尚留有少量农田外,都已成为现代化的城区。

    普陀区有关自然地理的基本情况,与全市各区相似,但在水域、地质、气候等方面,有其自身特点。如吴淞江横贯全境,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境内西南部发现矿泉水以及南部出现“热岛”现象等,对建设和发展都有一定影响。

    全区隶属沿革复杂多变。唐代天宝十年(751年)以前隶属昆山县。自天宝十年建华亭县开始,各个朝代大都以吴淞江(明代中期后的虬江)作为政区划分的界线,南、北地境先后分属华亭、昆山、上海、嘉定、宝山等县。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境内吴淞江以南,今胶州路以东之地,被扩占为公共租界。民国16年,上海建特别市后,南、北地境又分属法华、闸北、彭浦、真如、蒲淞等区。

    民国3412月,国民政府在今境内南部辖地建立第十三区。民国361月,改第十三区为普陀区。19506月,普陀区人民政府成立。嗣后,区辖地不断扩展,人口增多,乃分设若干街道办事处及镇人民政府,以分管政事。多年来,街道办事处建置经多次变更调整,至199012月,设有13个街道办事处,1个镇人民政府。

    199110月,调整行政区划,由13个街道调整为10个街道。19927月,长征、桃浦2乡划入区境。至199311月,设有10个街道办事处,1个镇人民政府,2个乡人民政府。同年12月,长征、桃浦2乡撤乡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