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思想教育工作

    民主革命时期,党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工人补习学校、沪西工友俱乐部以及各产业干会,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动和带领他们投入反帝、反军阀、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斗争,争取民主自由,配合人民解放军夺取政权。
    解放初,中共沪西区委,通过工会、青年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和基层党组织向各阶层人民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和军事管制委员会的政策,人民解放军南下节节胜利的战争形势,党的性质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和责任等,以团结人民群众,巩固新生政权,迅速恢复生产。中共普陀区委成立后,围绕各个时期党的中心工作,对全区人民进行时事政策、革命传统、道德风尚和基本国情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保证党的各项中心工作的顺利完成。

第一节 时事政策教育

    解放初期到1953年,主要是围绕恢复生产和巩固政权进行宣传。1950年,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教育,消除“亲美、崇美、恐美”思想,动员青年参加军事干校。1951年开展镇压反革命的宣传;5月10日,召开各界人民控诉大会,宣判处决萧慕陶、许玉良等6名恶霸、反革命分子。工人们高兴地说:共产党不仅推翻了三座大山,还把压在我们头上的石头搬掉,我们彻底解放了。1951年底起,从党内到党外,从领导干部到一般工作人员,深入进行“三反”、“五反”的思想动员,在区政府7个派出人员办事处建立“五反”宣传队,1952年7月,在民主改革运动中,进行阶级教育,提高职工的政治觉悟,纯洁职工队伍,加强内部团结。1953年8月,在群众中动员“普选”,宣传人民当家作主,做到家喻户晓。
    1953年11月,全区出动报告员和宣传员,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私营工厂中,对工人、职员、资本家宣传党对私营工商业的利用、限制、改造政策。1954年7月,开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的宣传和讨论。1955年12月,召开全区于部大会,传达毛泽东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指示,编写宣传提纲,向全区居民进行宣传。1956年11月,传达市委关于英法出兵埃及、苏联出兵匈牙利以及波兰局势等问题的国际时事报告。
    1957年7月~1959年,按照中央和市委的部署,先后进行整风反右的宣传,进行“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宣传以及反右倾的宣传。
    1960年8~10月,宣传以保粮保钢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1961年1月,组织学习中共八届九中全会精神和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3年,中共中央发表《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全区组织了3次关于评论苏共中央公开信文章的报告,有8.4万多人次听讲。中共中央公布《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后,有18万人次听了讲解。1965年1月,又广泛宣传中共中央公布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二十三条”)。
    “文化大革命”期间,宣传和贯彻党中央关于“文化大革命”的文件和指示。
    1979年2月15 日起,用一个月时间,集中宣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1979年8月15~27日,用10个半天时间,召开宣传工作会议,进一步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0月9日,向全区基层单位布置学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至1990年,全区着重开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并编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无产阶级专政是我们的命根子、党的领导是实现四化的根本保证、实现四化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4个宣传稿进行宣讲。

第二节 革命传统教育

    解放前,沪西小沙渡和曹家渡地区的共产党人,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中,有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奋战、为人民利益不怕牺牲的光荣革命传统。
    解放后,区委通过节日纪念活动、举办展览会、树立革命先烈塑像、命名革命纪念地、出版革命历史书籍等形式,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一、 节日纪念活动
    每逢五一、五四、五卅、七一、八一、国庆等节日,通过纪念会、报告会、座谈会和党团组织生活等形式,邀请老红军、老干部、老工人、军烈属等到会回顾革命历史协激励干部、职工和青少年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传统,为实现先烈遗志、建设社会主义而驽力奋斗。多次到会报告的有老红军魏占府、老干部杨福林、李白烈士家属裘惠英、老工人施小妹等。
    二、 举办展览会
    自50年代起,在沪西工人文化宫先后举办过沪西工人运动史、沪西共产党人的奋斗足迹、党史工作十年回顾展览会等。
    三、 树立塑像
    1959年5月,在顾正红烈士殉难处树立顾正红烈士全身塑像,1990年又在塑像左侧设立革命历史陈列馆。1984年8月,在晋元中学内树立抗日英雄谢晋元烈士塑像。1985年,在沪西工人文化宫塑造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纪念群像。1992年4月,在沪西工人文化宫内建立工人运动领袖刘华烈士塑像,同时在宫内设立沪西工人运动史陈列馆。
    四、 命名纪念地
    1989年10月,区委决定将区内6处革命斗争遗址定为革命纪念地:工人半日学校(安远路62弄178号)、沪西工友俱乐部(安远路278号)、顾正红烈士殉难处(西苏州路129号)、申新九厂二·二斗争旧址(澳门路150号)、上海总工会第四办事处(潘家湾路277弄19~22号)、十九路军范庄临时军部(桃浦路127号)。此后,共青团普陀区委员会将以上纪念地定为青少年教育基地。
    五、 出版史书
    1988年11月,普陀区与静安区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共同参与,由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持编写的《上海市沪西地区城市贫民革命斗争史资料》出版。1990年,区委宣传部、党史研究室共同编写记述民主革命时期沪西人民革命斗争的小册子《不灭的星》,于1991年5月出版。后又编写出版《碧血丹心》,纪念沪西共舞台事件60周年。

第三节 道德风尚教育

    解放后,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教育。50年代,为了打破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封锁、禁运,在人民群众中着重进行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克服困难的教育。市委在全市工业系统树立“八面红旗”(先进单位)作为全市人民学习榜样,其中区内有永鑫无缝钢管厂和上棉二厂两面红旗。三年困难时期,区青山越剧团演出历史剧《卧薪尝胆》、华联扬剧团演出现代剧《赤胆忠心》(以第一印染厂一位老工人爱厂如家、变废为宝事迹为题材),发动全区基层单位组织人民群众观看,进行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教育。1963~1965年,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先后掀起学习雷锋、学习南京路上好八连、学习焦裕禄的热潮,发扬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集体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发扬热爱劳动、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发扬团结互助、助人为乐,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文化大革命”十年,社会法纪和道德风尚受到严重破坏。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与弘扬先进、开展群众性的文明建设活动相结合,大力恢复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教育。1981年1月,召开全区基层干部大会,学习上棉一厂工人梁星玉见义勇为,同2名拦路抢劫犯英勇搏斗牺牲的事迹。6月起,按照全国总工会、团中央等9个单位倡议,开展“五讲四美”(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活动。1982年3月,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学雷锋、树新风,各行各业结合自己的特点,制定和推行文明守则,全区评出先进单位700多个。1983年3月,第二个“文明礼貌月”中,开创“三优一学”活动(创造优美环境、建设优良秩序、搞好优质服务和学习先进),涌现出一批文明楼组和五好家庭。1984年3月,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要求区机关走在前头。区机关连续3年评选为文明单位,区城建办被市命名为文明单位。1985年起,开展“做文明市民、创文明单位、建文明城市”活动,发扬“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并连续3年召开普陀区先进入物事迹报告演讲大会,向全区人民介绍了30位先进个人和1个先进集体的先进事迹和先进思想。1988~1990年先后组织普陀区劳模报告团、“我为振兴中华做了些什么”报告团和“稳定上海、稳定大局、坚持生产、保障生活”报告团下基层巡回演讲。1985~1990年,全区共评出区文明单位666个次,市文明单位43个次。有6条主要马路被命名为市级文明街,6个街道被评为文明街道。

第四节 基本国情教育

    1989年春夏之交发生的动乱平息后,按照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对中小学学生和区属企事业青年职工,结合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国情以及市情、区情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1990年起,在35岁以下的青工中,举办基本国情政治轮训,学习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弄清为什么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怎样走社会主义道路,以什么精神状态走社会主义道路和为什么要在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以达到知我中华、爱我中华,为振兴上海、繁荣普陀尽心尽力。至1992年,共有1.9万人参加了轮训。有1个集体和3名职工被评为市的学习先进。全区的基本国情教育得到市委宣传部的肯定,上海电视台拍摄专题片向全市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