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参加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第一节 第一次武装起义

    民国15年(1926年)10月23日下午,中共小沙渡部委书记佘立亚(又名王炎夏)召开各厂工人纠察队骨干会议,传达党的决定:鉴于北伐军已在江西打败军阀孙传芳,浙江省长夏超倒戈反孙,正向上海进军,决定24日凌晨举行武装暴动。当晚佘立亚带领工人纠察队员10余人,带了短枪、铁棍、斧头,埋伏在潭子湾北面待命。由于孙传芳军队在嘉兴阻击,夏超部队不能如期到沪;加以联合起义的国民党和商团武装放弃行动,中共上海区委决定暂缓起义。当时内外棉十五厂工人、调任浦东码头工人纠察队副总指挥的上海总工会第四办事处副主任陶静轩,由于未能及时接到暂缓起义的通知,于24日凌晨3时,在浦东吴家厅码头工人起义指挥所按原计划布置起义,不幸遭警察包围逮捕。11月16日,陶静轩被押赴刑场,他沿途向群众和行刑士兵控诉军阀和帝国主义罪行,就义时,面向沪西昂首说:“我在沪西参加革命,死要面对沪西工人兄弟。”

第二节 第二次武装起义

    民国16年(1927年)2月18日,北伐军进军杭州和嘉兴。上海总工会号召全市工人第二日起总同盟罢工。沪西工人热烈响应,19日有25家纱厂1.5万以上工人罢工。20日,上海军阀疯狂镇压罢工,工人被捕,工会遭封闭、捣毁;大夏大学学生陈骏、陈亮遭到杀害。党组织决定22日由罢工转入起义。暴动后,各区之间失去联系,武装起义失败。上海总工会为保存力量,“养精蓄锐,准备更大的斗争”,于24日下令复工。

第三节 第三次武装起义

    民国16年(1927年)3月20日,北伐军抵达市郊龙华。21日,上海总工会在周恩来、罗亦农、赵世炎等直接领导下,下令总同盟罢工,沪西在佘立亚组织下有10万人参加罢工。下午1时全市统一行动,由罢工转为第三次武装起义,沪西300多名工人纠察队员由大队长鲍孝良、副大队长李毓书等带领,首先进攻曹家渡第六区警察署,俘虏警察60名,然后向闸北进发,沿途缴获岗警的枪械,打下闸北第四区警察署第二分署和水木公所,乘胜奔袭第四区警察署。经过激烈战斗,第四区警察署终于挂出白旗投降。沪西数千名起义队伍汇合继续向闸北挺进,参加第三次武装起义的决战。浴血奋战30小时,于22日下午6时,攻占军阀的最后据点——北火车站。这次起义取得了胜利。沪西工人纠察队7名队员在战斗中光荣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