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九三学社
第一节 组织
九三学社是以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民国33年(1944年)底,一批爱国的学术界人士为坚持团结抗日和争取民主,在重庆组织民主科学座谈会。民国34年9月3日,为纪念抗日战争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把座谈会定名为“九三座谈会”。民国35年5月4日,九三学社在重庆成立。
解放后,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在社员较集中的单位先成立直属小组,后在各区建立支社。1956年,区内梁仁寿、黄古球、王治平、徐祖伟等社员参加静安区、长宁区联合组织活动,1957年上半年社员增加到10余人,即成立普陀区支社。1986年1月,成立九三学社普陀区委员会(简称区委会)。至1990年底,社员共86人,其中有1人加入中共组织。
第一届区委会下设2个支社。第一支社以轻工、纺织、化工专业为主,第二支社以机电、建筑、电子、医务专业为主。另外,还设两个工作委员会,即文教委员会和科技委员会。
第二届区委会下设4个支社。第一支社以建筑专业为主。第二支社以化工、冶金专业为主。第三支社以轻工、医务为主。第四支社以纺织、机电、电子、教育为主。另设7个工作委员会,即学习、宣传工作委员会,参政议政工作委员会,科技工作委员会,文教工作委员会,联络、协调工作委员会,妇女、老年工作委员会,财务工作委员会。
1988年6月,刁新民被选为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常委。
第二节 主要活动
一、 自身建设
1957~1966年,区支社的组织活动基本上每两周一次,主要内容是:组织社员学习中共的方针、政策,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讨论国际、国内形势,抓自我改造和红专规划,号召做好岗位工作,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社员之间进行学习和业务的交流活动。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区支社组织活动被迫停止。
1979年,区支社恢复组织活动,组织社员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五届全国人大、政协文件等,帮助社员认清形势,分别对社员进行家访,了解社员情况,促膝谈心,提高认识,讲明政策,消除余悸;对“文化大革命”中遗留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调查,反映给有关部门,协助中共和政府落实政策。
1986年1月,第一届区委会成立后,根据九三学社中央指示,区委会的工作围绕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总任务、总目标,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首要任务来抓。首先组织骨干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新时期党对民主党派工作的方针任务的报告》,反复讨论,领会精神。1987年,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中,区委会多次组织学习,使社员明确斗争的性质、政策界线,要求社员维护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的局面,对在校的儿孙辈学生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在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动乱时,区委会及时组织社员系统学习和讨论邓小平、李鹏等讲话和《人民日报》有关社论。动乱平息后,又组织社员学习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文件,并结合鸦片战争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进行认真的反思,使社员的思想认识得到深化和提高。明确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必然。在这场动乱中,社员们自始至终坚守岗位,完成本职工作,立场坚定地同中共中央保持一致。1990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公开发表,区委会根据文件精神和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的工作要求制定了学习计划,组织全体社员进行学习,提高社员思想水平、政治素质和参政党意识。
区委会根据九三学社中央“关于地方组织工作的若干规定”的精神,积极、慎重、稳妥地发展新社员,特别是发展了一批各单位里的业务骨干,均为年富力强、50岁左右的中青年知识分子。1990年社员平均年龄为58.8岁,有高级职称的44人。随着新社员逐年增加,区委会每年举办新社员学习班,进行社章、社史、社的优良传统及新时期民主党派性质、任务、作用、地位的教育。
社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努力钻研业务,作出显著成绩,有50多人次获各级先进工作者称号,30多人次获得部、市、局科研成果奖:5人获全国、市、区、学院三八红旗手称号。
二 、参政议政
1959年,有3人任区政协第二届委员。1961年有1人任区政协副秘书长。至1990年,有市政协委员1人,区人大代表2人,区政协委员14人,石厚民任区十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3年,刁新民任区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此外,有1人被区监察局聘为特邀监察信息员,3人被区政府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聘为纠风检查员,2人为区人民法院廉政监督员。这些人员通过区人大、政协等参政议政渠道以及视察调研等活动,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市区的各项建设事业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在每年的区人大、政协召开之前,专门召开全体社员会议,倾听社员对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建议,指定专人写出集体提案。
三、面向社会
1983年第四季度,区支社筹备办学工作。1984年2月,开办第一期应用技术培训班,计3个班级。同年下半年与科协合办应用技术中心,以建筑专业为主。之后,又陆续同区环境保护办公室、区业余科技学校等联合举办岗位培训班、技术讲座等。1985年,与天厨味精厂合办第一个全国性的味精培训班。1988年,区委会成立区九三办学领导小组。1989年7月经市、区教育部门审批,成立九三沪东科技进修学院普陀分院,1990年,共招收11个班级,学员350人次。
1984年,区支社与区政协组织成员一起开展科技咨询服务,曾为崇明红星农场与平湖广阵乡、宜兴县政协等联系洽谈挂钩,项目有纺织、五金、饮料等。1987年下半年,与区政协开始筹备科技咨询服务部。自1988年以来,先后接受本市和外省市委托,开展科技咨询工作,1988年,完成咨询项目20余项。1989年,完成咨询项目24项,并同30多个部门和单位建立横向联系,扩大了信息交流与协作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