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国致公党

第一节 组织

    中国致公党(简称致公党),成立于民国14年(1925年)10月,是以归侨、侨眷和与海外有联系的代表性人士、专家组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致公党为适应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的新形势,普遍建立地方组织。1986年3月,在致公党上海市委领导下,举行致公党普陀区第一届支部成立大会,至1990年,共举行过2届支部成立大会。
    区致公党党员开始仅有8人,1986年底扩大到15人,1988年发展了22人,至1990年12月止,党员共有62人。其中归侨占40%,侨眷及台港澳同胞占60%;加入中共组织的有1人。
    1992年11月,成立总支部,下设4个支部。

第二节 主要活动

    自身建设
    区支部针对“组织新、党员新、干部新”的状况,结合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和致公党市委有关决定,开展了“三教育”活动。一是传统教育,举办讲座,听取市委副主委俞云波作的致公党史报告,向党员讲述致公党爱国传统及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的历史;二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使党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巩固和发展多党合作;三是政策和形势教育,组织成员学习有关改革的方针、政策,认清维护安定团结的重要性。1987年6月,开展“我为致公党增光彩”的活动,提倡奉献精神,立足本职,脚踏实地地工作与学习,自觉在精神文明建设和发挥余热方面多作贡献。此项活动得到了致公党市委的重视和支持。1988年1月27日,在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召开的各民主党派基层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区支部作了题为“加强自身建设,为改革开放多祚贡献”的大会发言。
    在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动乱时,区支部为稳定上海、稳定普陀,广大党员坚守工作岗位,有的协助所在单位的中共组织做好青年学生的疏导劝说等思想政治工作,有的教育在大专院校工作与学习的子女、亲友不要参加声援游行。针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造谣宣传,主动向海外亲友寄送说明北京反革命暴乱真相的书刊,帮助海外亲友消除疑虑。党员们从这场政治斗争中更加认识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也是致公党立党之本。同年9月,致公党上海市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区支部有9名代表出席,钱大定当选为致公党上海市委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1990年1月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公开发表,区支部全体党员认真学习讨论,完全赞成中共文件,认识到中国致公党数十年的历史经验证明,作为一个参政的民主党派,只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为适应作为参政党的要求,区支部继续抓好党员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
    二、参政议政
    党员中担任区人大代表3人,区政协委员11人,其中1人为区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在区人大和政协会议上,结合区的实际,提出了加强海外统战工作的意见,就发展外向型经济问题发表看法与建议,还就归侨提出的“关于自费留学具体规定的细节中归侨关系人和担保人”、“关于公费医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有关职称评审中出现新问题”等提出了议案和提案,其中“进一步改革公费医疗门诊处方规定金额事宜”获优秀提案奖。在区政协会议上,还以致公党名义提出提案和作大会发言。此外,区支部还通过致公党市委召开的各种会议以及其他各种途径,提出意见、建议和批评,参加政治协商,开展民主监督。
    三、面向社会
    党员在国外和台港澳的亲友约300人,其中不乏政治上有影响、经济上有实力、社会上有声望、学术上有造诣之士。区支部成立5年来,加强海外联谊和对台交往,由党员引荐海外专家学者来国内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的联系,向海外亲友实事求是地宣传国内重大方针、政策,宣传国内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形势,也解释国内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使海外亲友对国内有比较全面的、正确的了解,促进他们加深爱国爱乡之情。党员还为引进资金、技术、设备、人才,促进对外贸易,努力牵线搭桥。有位党员在1990年引进两项,折合人民币2170万元。区支部还开展咨询、办学等工作,开办“上海神农中医业余学校”,设置针灸推拿班;开办“侨谊文化艺术学校”,设置艺术类专业和时装模特儿训练班,1990年学员共11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