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国农工民主党

第一节 组织

    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成立于民国19年(1930年)8月9日。1956年初,农工党上海市委开始在各区筹建区级组织,当时区有徐萍、倪裁之、张耀坤、焦学诚等4名农工党员,均非医卫人员。农工党市委要求各区吸收医药卫生工作者参加组织,到1956年底,全区先后发展46人,建立4个支部,即以第三中医联合诊所为主的第一医卫支部,以第七联合诊所为主的第二医卫支部,以浜北妇幼联合保健站为主的第三医卫支部,另不属于医卫界的成员为综合支部。1956年12月召开总支成立大会。
    1958年10月,建立农工党普陀区委员会(简称区委会),至1990年底共有党员147人,其中加入中共组织的有8人。


    1983年5月,在区中心医院和利群医院分别建立支部。
    赵体健曾任农工党市委第六届常委,刘智根任农工党市委第七届候补委员。

第二节 主要活动

    一、 自身建设
    1958年整风反右以后,区委会对党员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帮助党员及所联系的人士认清形势、明确方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文化大革命”期间,区委会被迫停止活动。
    1979年,区委会恢复组织活动后,组织党员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认识,消除余悸,增强信心,鼓舞斗志。同时,协助中共和政府落实政策。平反冤假错案,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进行重新研究和处理。
    1986年后,区委会加强自身建设,举办新干部学习班,建立区委会会议制度和干部分工负责制。在党员发展工作中坚持中上层、代表性、高层次等条件,高质量地发展。同时抓好支部组织建设,对各支部组织生活内容建立汇报制度和评议制度,并采用组织生活现场会的形式进行交流和指导。在思想建设方面,区委会围绕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统一战线和民主党派性质、任务、作用、农工党史等,举办了各类学习班。1985年7月,举办全体新党员及骨干学习班,进行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政策和党对民主党派的方针、政策的教育;1986年9月,同区社会主义学院联合举办海外统战工作学习班,教育成员开展海外统战工作,打消顾虑、扩大眼界、增强信心;1987年6月,举办新支委学习班,进行民主党派性质、任务教育及农工史教育;1987年底,各支部分别组织党员学习中共十三大文件;1988年12月,区委会与市纺织支部、区社会主义学院分别联合举办新党员和干部学习班;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动乱时,区委会在政治上同中共中央保持一致,在严峻而复杂的形势面前,重点抓了区委会委员、支部委员以上干部的学习和思想统一工作,坚决拥护并支持中共和政府为稳定局势所采取的措施;动乱平息后,举办干部学习班,学习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公报和邓小平等中央领导讲话。1990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发表后,区委会组织全体党员学习,以此指导开展各项工作。在日常工作中,主动保持与卫生局党委及有关基层党组织的联系,加强对基层干部和党员的思想教育。

    二、参政议政

    党员中当选为历届区人大代表19人,区人大常委会委员2人,赵体健任区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当选为市人大代表1人,历届区政协委员34人,其中常委7人、副秘书长3人。在历次区人大、政协会议上,就区的社会风气、物价、振兴中医、医疗卫生事业的政策、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等问题反映情况,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在历届政协会议上共提出提案和建议137件,其中有两位党员的提案被评为区政协八届一次会议优秀提案。有的党员通过视察、调查研究,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如1987年到东新村福利工场进行调查,在区人大和政协会议上,作了“关于三级医疗网的调查报告”。区委会在八届政协会议上,以农工党名义向大会提交“落实党的中医政策,发展我区中医事业”等3项提案,受到区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
    1990年,有的党员担任了区监察局副局长、区物价局特邀监督员、区审计局特邀审计员、区监察局特邀监察信息员、区纠风员、区法院廉政监督员,有的还被单位聘请为党风政纪监督员,参加区政府部门和社会管理。区委会领导还参加中共区委召开的双月座谈会,就区的改革开放、“八五”计划纲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人事安排、经济发展战略等重大问题进行协商讨论,积极地提出意见和建议。
    此外,各基层支部通过组织生活及参加所在单位中共党组织召开的座谈会,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面向社会

    党员在医药卫生、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战线上作出了成绩。1986、1989年,在区各界人士统一祖国、振兴中华作贡献大会上有11人得到表彰。有些党员分别被评为市各民主党派活动积极分子、农工党市委咨询办学先进个人、市老有所为精英奖、区三八红旗手,有7人获区卫生局学习白求恩奖。卢秉章获得市科委重大科研成果三等奖及中央卫生部部级奖,并5次获得先进工作者称号,2次获市劳动模范称号,1次获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称号。袁淡如精于书画,他的两幅画于1987年刊登于香港东方中心出版的《收藏天地》九、十合刊。
    1984年10月,创办兴华业余学校,设有中医基础班、针灸推拿班、化工药剂班、科技英语班、外贸英语班、烹调班、鸡尾酒班等,共办了9个学期,学员达9000人次。
    1981年起,为区政协医疗咨询组提供了大部分医师,每周1~2次开展医疗咨询服务,不取报酬,坚持至今,从不间断。1984年11月,组织退休老年医师和部分在职医师,借用中医院昌化路门诊部开设“老年医师夜门诊”,有中医内科、妇科、儿科,西医内科、儿科、牙科、针灸、推拿、皮外等科。1988年7月,与区中医院联合举办主任专科夜门诊,共诊治病人7000余人次。
    80年代后期,每年组织党员为群众进行义务医疗咨询。1987年5月,组织10名高级医师参加康复杂志社、信谊药厂、上海医科大学举办的“疑难杂症义务咨询大会诊”,并为区台胞、台属体检。1988年为云岭化工厂女职工进行妇科检查。1990年,为区中、小学教师义务医疗咨询,同年8月,庆祝农工党建党60周年,在沪西工人文化宫设摊为群众义务咨询。
    党员中有不少人同海外有联系,区委会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党员的“三胞”联谊工作,贯彻执行“放宽视野,广交朋友、宣传政策,争取人心”的方针,通过举办海外统战工作学习班,组织“三胞”赴宁波参观,举办中秋节“三胞”茶话会,对出国探亲党员做好迎送工作和家访工作,推动党员采取各种方式,各种途径,开展宣传、通信、讲学等活动。他们到美国、台湾、香港和加拿大去探亲访问,或接待海外归来的亲友,都广泛宣传祖国统一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