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民主建国会

第一节 组织

    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民国34年(1945年)12月16日成立于重庆。主要由民族工商业者组成。区内早期参加民建的,解放前有徐又德、史慕康;解放初有孙锡三、荣毅仁、吴蕴初、刘靖基、吴中一、胡叔常、何致广、荣漱仁等,归属民建市分会领导。
    1951年8月,民建普陀区小组成立,有成员史慕康、平麟伯、杨善甫、林焕文、唐镜初、张启贤、蒋兰言、王宛卿、虞幼甫等9人,小组召集人史慕康。1955年,在公私合营高潮中,区内工商界中涌现出不少积极分子,分批发展了各行业中代表人士参加民建组织。1956年4月,选举产生民建上海市普陀区支部委员会(简称区支部)。1958年12月,区支部改建为民建上海市普陀区工作委员会(简称区工委),作为民建市委的派出机构。1984年6月,选举产生民建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简称区委会)。至1990年底,全区会员195人。其中加入中共组织的有4人。
    区支部、区工委负责人称主任、副主任,区委会负责人称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1984年以来,建立重工、轻工、化工纺织、商业、妇女、爱建7个支部和学校、银行2个直属小组。
    区内民建会员先后当选为民建中央委员的,有史慕康、戴焕禧、荣漱仁;先后当选为民建市委副主任委员的有史慕康,常委的有戴焕禧、林嘉钰,委员有的徐又德、郭传棣、郏其庚、史济民、沈毓浦、叶仲书、徐莉芳。

第二节 主要活动

    区民建组织建立后,主要培养会员成为工商界骨干分子,团结广大工商业者,发展经济、响应中共号召参加各项政治运动以及接受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后,由于民建与工商联的主要任务相同,为便于集中力量搞好工作,在有关领导部门的协调下,在各自维持原有组织的基础上,通力协作合署办公,统称“两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两会会员结构的改变和两会的性质、任务、作用的变化,从1986年起,根据党派和团体不同的性质任务,在保持过去协作的优良传统下,逐步分开,各自开展工作。
    一、 自身建设
    1951年,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会员带头订立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开展优抚军烈属工作,以实际行动激发工商界人士的爱国热忱。1952年2月,区民建小组组织会员收听市长陈毅所作的“五反”运动报告,帮助会员及所联系的工商业者提高认识,消除顾虑,投身运动,同年9月,“五反”运动结束,组织会员重新学习《共同纲领》,开展爱国守法教育和形势教育,确立服从国营经济领导的思想。
    1953年10月,组织会员开展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教育,帮助会员提高思想认识和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自觉性。通过学习,会员逐步认识到企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道路的优越性,统益、新裕、崇信3家棉纺厂和江南造纸厂等会员单位带头申请公私合营,并于1954年1月2日首先被批准。1955年10月,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邀请全国民建和工商联委员座谈会中指出,社会主义道路是光明大道,中国共产党采取和平改造赎买政策,民建要培养工商界进步分子,并着重指出工商业者要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看清祖国和个人前途,掌握自己的命运。出席会议的代表向全区工商业者和家属以及工商青年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在民建会员带动下,区内棉布商业集体申请公私合营,接着各行各业陆续跟上,掀起了合营高潮。1956年4月,区支部成立后,同区工商联密切协作,创办了上海市工商界政治学校普陀区分校。除选送部分骨干到市政校学习外,大多数会员分三期参加区政校学习,主要学习社会发展史和政治经济学。1958年,反右斗争结束后,继续组织会员参加政治理论学习,推动会员参加“三同”(与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三献”(献计、献技、献宝)活动,要求会员与职工一起投入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发挥各自所长,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应有贡献。1958年秋,两会发动成员垫款借款集资在绿杨桥办起前进饲养场,作为劳动锻炼的基地。1959年春,两会又发动成员垫款借款购进曹杨七村新工房2600平方米,以此换得大渡河路包括两幢大楼在内的14亩土地。将前进饲养场从绿杨桥迁来,养鸡、鸭、猪等牲畜,为市场提供一定数量的副食品,并为区政协和中共区委统战部筹建区社会主义学院提供场所。
    “文化大革命”期间,民建区组织被迫停止活动。1979年初,区工委恢复活动,主要是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会员认清形势、明辨是非、消除余悸、增强信心。 同年6月,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开幕,全国政协主席邓小平在会上宣布民族工商业者“绝大多数已经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一喜讯大大鼓舞了全体会员和工商业者的信心。市两会发起集资创办上海市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区两会成员认储集资达833万元。1979~1983年,遵循民建中央关于“坚定不移跟党走,尽心竭力为四化”的行动纲领,推动会员做好本岗位工作,开展经济咨询服务。
    1984年6月,区委会成立后,重视对会员的政治思想工作,增强参政党的意识。对会员进行三个方面的教育。一是会史会章教育,要求会员自觉遵守民建会章和《上海民建会员守则》。二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在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动乱中,区委会坚定地站在中国共产党一边,广大会员为稳定上海、稳定普陀,坚守工作岗位,6月4日北京平息反革命暴乱后,区委会及时召开座谈会,坚决拥护中共中央的果断措施。有的会员及时写信给海外亲友说明真相;有的会员给海外子女写信要他们不信谣,不忘自己是中华儿女。有位年逾八旬的女会员,正巧其姐姐、姐夫自台湾来沪探亲,她不顾年迈体弱和交通阻塞,由儿子用自行车推她到姐姐处做解释工作,其姐姐、姐夫表示今后一定再来。另一位会员正好在香港探亲,从电视中见到北京发生的情况,他用亲身经历向亲友作解释,介绍祖国大陆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成就,并及时返沪,在区委会举办的座谈会上谈在港见闻和一些敌对势力如何造谣惑众,受到会员的好评和中共区委统战部的重视,被推荐为中共区委宣传部组织的宣讲团的宣讲员。三是形势和政策教育,组织会员学习“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有关方针政策、《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等,同时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辅导活动,如举办讲座、收听录音、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帮助会员认清形势,提高认识,跟上时代步伐。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思想工作,会员增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的责任感,为四化建设服务作出了显著成绩。至1987年,被评为各级先进工作者或记功达207人次,三八红旗手7人,其中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退休成员受到有关方面表彰奖励的有193人次。1987~1990年,在推进两个文明建设中,会员获得市、区、局各类光荣称号49人次。
    1986年,区委会遵照中共中央统战部《关于民主党派、工商联引进新人、加强领导班子问题的几点建议》的通知精神,积极物色新人,培养骨干,至1990年,发展中青年新会员65人,一般都具有大专文化程度,其中不少为中年工程师、会计师等,年龄最轻的28岁。
    二 、参政议政
    1951年12月,区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民建有9名会员出席会议。1952年8月,区成立审理有关“五反”案件的人民法庭,史慕康被任命为副审判长,平麟伯、杨善甫、何致广等3人被任命为审判员。民建会员当选为历届区人大代表的有238人次。史慕康、何致广、戴焕禧先后担任普陀区副区长,有7人先后担任区人民委员会委员。何致广当选为区第七、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有5人当选为区人大常委会委员。有8人当选为历届市人大代表,史慕康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以党派名义担任历届区政协委员的有26人次。王宛卿、林嘉钰、荣漱仁、戴焕禧、陈维德、盛金山先后当选为区政协副主席。荣漱仁还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此外,有5人先后被任命为区政府局、办负责人。还有被聘为区监察局特邀监察信息员2人,区物价局特邀监督员4人,区审计局特邀审计员2人。
    在人大和政协会议中,民建组织和会员就国家大政方针和群众关心的问题提出议案和提案。1988年,在区政协七届二次会议上,区民建同工商联以两会名义提出“请用国货”的倡议,再由参加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民建会员在市第八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写成议案,受到市人大的重视,立案审议,由市政府作了认真的处理。1989年,在区九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有位会员提出“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议案,经大会审议立为议案后,区政府立即落实由区财政局承办,并由区财政局迅速制订了《财政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储存办法的八点规定》。1990年,在区政协八届一次会议上,民建区委会作了《认真学习<意见>,加强自身建设》的专题发言,并提出“调整商业网点,繁荣开发普陀”的提案,受到区政府的重视,在区政府办公室整理提案汇编中列为首篇。
    区民建还参加中共普陀区委召开的“双月座谈会”,参与中共和国家大政方针和统一战线中重大问题的协商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两会一起协助中共和政府平反冤假错案和落实对原工商业者的各项政策。
    三、面向社会
    1.在办学和培训工作方面
    1957年,两会积极动员会员出钱出力在顺义路1号盖起1603平方米的校舍,筹建民办勤业中学。1980年,两会开展专业培训工作。1984年,在专业培训班的基础上开办普陀区勤业工商进修学校,先后开办文理科高复班,并与华东政法学院和上海市司法学校联办法律大专、中专班,会计班。1986年,增开会计大专、电大中文、党政专业班,1989年下半年,与上海外国语学院联办英、日语班。1990年10月,经市教育局批准改名“上海市勤业工商进修学院”。至同年底,共开办383个班级,学员达23173人次。1988年及1990年荣获上海市教育局颁发的上海市社会力量办学第一、二届先进集体奖状,经上海市民建、工商联评为1989年先进集体,在1990年10月区教育局举办的区社会力量办学资料展评会上获第一名。

    2.在经济、技术咨询服务方面
    1979年,两会成立“四化服务组”,1985年初,改为经济咨询服务部,民建40多位退休会员参加了这项工作,为区爱建公司和街道筹办商店、改善经营管理以及协助宁波、湖州等地筹办钢丝、蚕丝筛网厂等提供经济、技术咨询服务。有两位会员参加市民建和工商联赴宁夏回族自治区和云南省的经济咨询服务队皮革小组,帮助皮革厂改进工艺,为提高皮革质量和经济效益等出力。
    3.在对外联络方面
    1980年,两会成立对外工作联络组,为“三引进”(引进技术、引进设备、引进资金)和对外贸易“穿针引线”。1986年,为扩大对外联络,又成立了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和对外联络工作委员会。1989年,将两个工作委员会合并为“三胞祖统联络委员会”。至1990年,共接待了海外亲友及有关人士1300多人次,促成对外贸易成交52个项目,计1835.2万美元,52万西德马克。章绎唐会员还动员在美国的二哥章植捐款20万美元,建立复旦大学学生留学基金会,帮助祖国学生出国深造。荣漱仁会员与丈夫杨通谊教授自费赴美国,聘请律师,把侨居美国刚故世的姑母杨令茀收藏的一批珍贵文物运回祖国,于1982年分别捐献给故宫博物馆和无锡博物馆;还把姑母留给她的遗产10万美元捐作杨令茀文教基金会基金,用以发展祖国的文教事业。有的会员为支持区教育事业,联络巴西侨胞詹沛霖资助区政协创办“学雷”奖学金基金会,得到了中共区委和区政府的表扬。
    4.在关心会员的思想、工作、生活方面
    两会针对会员大部分已退休的特点,1980年,成立了老年工作组,1987年,成立老年活动中心和老年工作委员会,开展祝寿、参观、旅游、文体、周末联谊和举办老年保健讲座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