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抗日战争胜利后,境内有大夏大学学生杨维骏、毛引,教授李平心,工商业者史慕康等民主党派成员,从事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活动。1951年8月,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普陀区小组成立;同年9月,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简称工商联)普陀区办事处成立。1956年6月,成立区工商联。区民建与工商联团结广大工商业者,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接受社会主义改造中发挥了骨干和带头作用。1956~1957年,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九三学社先后在区内建立组织。1986年3月,中国致公党区支部成立。1990年,区内共有7个民主党派组织,成员983人。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在境内有成员,未建立地方组织。
普陀区各民主党派组织和工商联建立后,贯彻与中共“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加强自身建设,按照各自组织的特点,积极参加地方政治生活,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了贡献。“文化大革命”期间,均被迫停止活动,一些成员遭到迫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区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恢复活动,协助中共和政府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各项政策,帮助成员认清形势、明辨是非、消除余悸、增强信心,在新的政治基础上,进一步贯彻与中共“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参政议政,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5年,区工商联吸收国营企业、集体企业、合作企业等为新会员,开展对外联络交往活动。至1990年,有原工商业者会员497人,企业新会员256户,在参政议政,服务“四化”中作出了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