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
第一节 组织
民国13年(1924年)2月25日,孙中山改组中国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成立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管辖苏、浙、皖、赣及上海市的党组织。国共合作,不少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民国14年,上海有9个区党部,境内有第四(小沙渡)区党部和第八(曹家渡和真如地区)区党部。第四区党部负责人为张超(中共党员),下设20多个区分部,除大夏大学、群治大学、沪西商联会等区分部外,多数为工厂区分部。第八区党部常务委员为曾培洪(中共党员,即李强),民国15年常务委员为暨南大学学生林仲川,下设暨南大学、绢丝厂(今上海绢纺厂)、达丰、振泰棉纺厂等8个区分部。
民国16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实行清党,重新划分区党部,境内吴淞江以南地区属于第三(公共租界)区党部,下有大夏大学、群治大学、胜德花边厂、统益纱厂(今第十一化纤厂)、溥益纱厂(今上棉十四厂)、曹家渡浜北工余学校(包括达丰、振泰棉纺厂)等6个区分部。党员133人。真如暨南大学区分部为市党部直属区分部,党员95人,其中暨南大学55人,真如政、教界人士5人,真如公安局四区三所6人,其他单位29人。
抗日战争开始后,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改设6个区党部,其中第一区为公共租界(包括区境内吴淞江以南地区),区党部书记为马庆元;第六区为沪西(包括真如等地)。区党部书记为侯隽人。
抗战沦陷期间,境内吴淞江以南地区组成一个区党部,施谦(石渠小学校长)为书记,没有开展党务活动;真如地区同暨南大学分开,成立两个区分部,区分部书记分别为李树滋(真光小学校长,后任真如小学校长)和李春江,归属第六区党部领导。
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34年9月,全市设8个区党部。其中,第二区辖原公共租界西藏路以西地区(包括普陀区吴淞江以南地区),第六区辖沪西、曹家渡、法华镇,第七区辖真如、周家桥、蒲淞、华漕、虹桥等处。境内各区分部分别隶属于第二、第六和第七区党部领导。第二区党部书记为魏敦义,第六区党部书记为侯隽人,第七区党部书记为李澄塘。
民国35年4月,配合行政区域调整,分设32个区党部。第十三区(后改普陀区)成立第十三区党部,下设20多个区分部,真如成立第三十二区党部,下设5个区分部。此外,区各大学、工厂以及玉佛寺等约有30个区分部均直属市党部领导。境内共有50余个区分部,党员约2000人。
第十三区党部负责人:民国35年4月,倪锦春(女,嘉定县人)任常务委员。民国35年10月,李华(第十三区公所代理区长)等7人为区党部委员。民国36年夏,区党部改选,李华为常务委员。民国37年春,国民党与三青团合并,李华任书记长,郑梅魁(三青团第十三分团筹备主任)任副书记长。
第三十二区党部负责人:民国35年1月,李树滋为常务委员。民国35年10月,钱颂平(真如中学校长)为常务委员,李树滋改任委员。民国36年下半年,区党部改选,钱颂平继任常务委员。民国37年,国民党与三青团合并,成立真如区党团统一委员会,钱颂平任书记长,李树滋(三青团第三十分团主任)任副书记长。
国民党的外围组织有“真如青年励志社”,成立于民国30年,社长钱颂平、书记李树滋,社员10余人,抗战胜利后增加到20多人。
第二节 主要活动
一、国共合作开展工人运动
民国13~14年(1924~1925年),沪西地区国民党人与共产党人合作开展工人运动,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
民国13年5月,国民党上海执行部成立工人运动委员会,于右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上海大学校长,著文拥护国共合作)任主任,共产党员李立三、杨之华为委员,领导工人运动。沪西工友俱乐部领导人、共产党员刘华(上海大学学生)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民国14年5月15日,日商大班川村枪杀工人顾正红(中共党员),继而发生五卅惨案。刘华任上海总工会第四办事处主任,领导沪西工人反帝斗争,沪西地区国民党人也参加了斗争。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分别于6月1日、4日发表宣言,吁请根据公理要求赔偿、惩凶及取消与英、日缔结的一切不平等条约。6月10日,上海女国民党员集会声援,推举孔德沚(中共党员)等3人出席各界妇女联合会。6月28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就“五卅惨案”发表宣言,谴责帝国主义践踏中国主权,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
二、实行清党反共
民国15年3月20日“中山舰事变”及5月15日国民党中央扩大会议议决所谓整理党务案后,境内第八(曹家渡)区党部领导权完全为国民党右派所掌握;第四(小沙渡)区党部中的大夏、南方、群治等大学也多为国民党右派所把持。
民国16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拘捕和屠杀共产党人,沪西共产党员、工人纠察队成员30人被捕,共产党沪西部委书记佘立亚、工人纠察队大队长鲍孝良等21人遭杀害;解散共产党领导的工会,建立国民党的工会。直至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前,沪西共产党组织不断遭到破坏。民国21年10月,沪西共产党区委书记周福根遭逮捕,死在狱中。
三、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民国26年10月,国民党改组各区党部,境内国民党组织除发展党员外,曾开展一些抗日宣传,散发抗日传单,劝募谢晋元团长奖学金,创办读书班及识字班,指导真如青年励志社将《正言报》等密运乡村分送民众阅读等。民国30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侵华日军占领租界,国民党组织遭到破坏,停止活动。
四、进行“戡乱”反共活动
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35年4月,区成立第十三区党部,先着手整理党务,对在抗战期间流散的党员进行登记,并发展党员,区公所工作人员20人,保干事30余人先后被吸收入党,党员保干事大部分被指定为区分部筹备委员,党员发展到10人以上时成立区分部,选举书记1人,委员和候补委员各2人。民国35年8月,第十三区党部在普陀警察分局会议厅举行党团政警谈话会,议论区内大事,此后定期举行。民国36年秋,在晋元中学开办党务干部讲习班两个星期,各区分部书记与委员共百余人参加,市党部潘公展、陶百川等曾往讲课。第三十二区党部的活动主要是发展党员,召开区分部会议。境内各大学、工厂等市直属的区分部活动由市党部直接领导。
国民党发动内战后,在区内工厂、学校中大肆发展国民党、三青团组织,共建立50多个国民党区分部,45个三青团区队。还在工厂中成立“工福会”、“护工队”,共有“工福会”一级干部27人、二级干部102人、三级干部200人,“护工队”中队长7人、区队长22人、分队长65人,他们控制工会,监视和破坏工人运动。还通过区公所向各工厂部署反共活动。
民国36年7月10日,区长郑梅魁向区内各大厂商负责人发密信说:“遵市长交下……密函一件‘以沪西、虹口、南市、闸北各地均有大批匪党或匿迹工厂或经营小贩扰乱秩序……’饬转所属密切防范。弟以本区工厂林立,工人进退必有此种机会,最易匪徒混迹,酿成不测之患。除督饬所属一体严密防范外,为特抄录原件随函附达,务希台端随时留意慎密防范,并对添招男女工人盼饬所属严加垂询,以免混迹。”
民国36年9月,国民党在沪西设立“中统”站特务组织,境内有“中统”朱家湾小组、上麻一厂(即麻袋厂)小组、药水弄小组、樱华里小组、石渠小学小组,每个小组成员为10~12人。民国37年,国民党政府加紧破坏工运、学运。2月2日出动大批警察武装,镇压申新九厂的罢工斗争,发生惨案,死3人、重伤40多人,被捕236人;7月5日,大夏大学学生被开除56人;11月28日,大隆机器厂中共地下党员和上海工人协会会员11人被捕;民国38年5月,普陀路警察局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钱凤岐、党员刘家栋遭杀害,第一印染厂工人19人被捕,其中中共地下党员孙方璟和2名工人遭杀害。
五、部署应变
上海解放前夕,民国38年3月下旬和5月上旬,国民党区党部常务委员李华两次召集各区分部负责人和保干事参加的应变会议,说:“现在局势很紧张,我要走了,奉上级指示暂时撤退,3月至5月就要回来,希望大家要团结”、“共产党来了,要你们做,大家就表面做做,如不要你们做,你们大家可以打游击,到宁波或黄岩去”。之后,李华去台湾。
第三节 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
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于民国28年(1939年)成立上海支团筹备处。民国34年8月,上海支团下设4个分团。境内大夏大学、华童公学(今晋元中学)三青团组织属第一分团。11月,上海支团增设5个地区分团。第五分团为沪西地区,包括静安寺以西、大场以南、漕河泾以北一带区域,凡曹家渡、梵皇渡路(今万航渡路)、梅陇镇、真如等均属之。
民国36年,按行政区域重新划分分团。境内三青团有第十二分团、第十三分团和第三十分团。
第十二分团成立于民国36年4月,主任何锡龄(原北四川区、虹口区三青团负责人),书记姚宝定(机器业三区二会指导员),后为吴焱达。办公地址在海防路366弄36号,属江宁区(第十二区)。团部工作人员都是三区工会负责人。团员大部分从普陀区工厂发展。起先各厂三青团难以发展,聘请普陀警察局长戚静芝、沪西洪帮头子孙以芗、江宁警察局长陈志清等3人为该团干事及候补干事后,该团迅速发展,共建立67个区队,有40个区队在普陀区,信和纱厂,福新烟厂,申新二厂、九厂,中纺一厂、六厂、十一厂,阜丰面粉厂,通用机器厂,晶华玻璃厂,江淮大戏院以及东新村、长寿路大旭里、潘家湾仁义里、昌化路东京里等都建有区队部,下设186个分队,团员1800余人。其中信和纱厂(今第十二毛纺厂)不到一年时间就从1人扩充到9个区队、900余人。第十二分团成员多数是工人,所以又称“工人分团”。
第十三分团于民国36年6月筹备,筹备主任郑梅魁(普陀区公所区长),书记苏长庚。由于区工厂三青团组织已被第十二分团发展,仅从区保长等上层机构发展1个区队,3个分队,团员30余人。该团自筹备之日起至党团合并时止,始终未宣布正式成立。
第三十分团在真如地区。民国29年,王文瑞(灵庵头小学校长)在难童中学读书时加入三青团,后吸收真如镇青年组成一个分队,王任分队长,归市区分团领导,组织在真如,活动范围主要在公共租界。抗战胜利后,扩充成立区队,王文瑞任区队长。民国35年,成立第三十分团,国民党区党部常务委员李树滋兼任分团主任,下设4个区队,每个区队有3~5个分队,团员共100余人。
三青团在境内合计有区队45个,分队200余个,团员约2000人。
三青团外围组织,第十二分团有“慎社”,成立于民国36年5月,由该团主任何锡龄及书记姚宝定发起,成员20人。
区三青团在青年工人中发展团员,把不少人拉入了反动阵营,达到分化工人阶级团结、破坏工运的目的。民国36年夏,第十二分团团部还受命于市支团部率领若干区队到交通大学,配合警备司令部稽查大队、保警总队、护工队、“军统”,“中统”等特务人员,镇压交大学运,逮捕进步学生;还奉命到光华大学,参与镇压光华大学的学运。
民国37年春,党团合并。8月19日,国民党政府发行金圆券,强行限制物价,吸收各区三青团骨干,成立“大上海青年服务总队”(简称“青服队”)。境内浜南地区没有完整的“青服队”组织,仅有参加其他地区的“青服队”分子。真如地区成立“青服队”中队,队员约四五十人,与驻在本地的宪兵、警察合组经济检查哨,在真如镇和杨家桥执行检查限价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