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共青团和其他青年组织

第一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一、组织
    民国12年(1923年)冬,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第四支部在境内成立,负责人嵇直,为沪西最早的团组织。
    民国14年8月,境内建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小沙渡支联干事会和曹家渡支联干事会。11月,改称共青团小沙渡部委和曹家渡部委。民国15年4月,改称共青团小沙渡区委和曹家渡区委。民国16年6月,2个团区委合并为共青团沪西区委。民国19年6月,党、团、工会合并组成行动委员会。9月,恢复共青团沪西区委。民国22年春,建立共青团沪西特区委。10月,恢复团沪西区委。民国25年下半年,共青团组织按系统管理,区一级组织不再存在。
    解放后,1949年6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简称“青年团”)上海市委员会设西一区,在境内开展活动,负责人诸泳芬。9月,成立青年团上海市沪西区工作委员会(简称“团区工委”), 1950年6月,成立青年团普陀区工作委员会。1954年11月,选举产生团普陀区委员会。1957年5月,改称共青团普陀区委员会(简称团区委)。1959年,成立11个工业行业团委(总支),8个街道团总支。1964年工业行业团组织上交市主管局领导。“文化大革命”初期,团组织停止活动。1972年2月恢复活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团的活动正常开展。


    二、主要活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中共沪西党组织领导下,沪西地区共青团员深入工厂、学校宣讲革命知识,发展新团员,积极投入反帝、反军阀、反国民党反动派的革命斗争和抗日救亡运动。民国17年5月3日,共青团小沙渡部委书记徐玮壮烈就义。民国19~23年,团沪西区委先后6次被敌人破坏,团沪西区委书记李慈、陈同、李伟、袁执中、邢子陶等先后被捕。民国24~25年,共青团员在白色恐怖笼罩下仍坚持战斗。共青团原沪西区委书记、江苏省临时委员会成员胡瑞英领导日商纱厂工人率先发动反日罢工,并与上工联、共青团沪西纱厂区委、国难教育社等分头发动,参加罢工工人达1.5万余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境内共青团组织活动中断,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由中共地下组织直接领导。
    解放后,1949年9月,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沪西区工作委员会,开展建团工作,至1950年6月,发展团员10734人。40多年来,青年团组织团结和带领广大团员和青少年完成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学雷锋树新风,争当社会主义建设突击手等活动,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并在完成各项任务中加强自身建设。
    1.完成党的中心任务
    1951~1952年,配合政府动员青工、学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全区有648名青年(其中团员260人)参加军事干校。团员翁泽元、刘桢祥参加志愿军,英勇牺牲在朝鲜战场上。在青年中开展识字扫盲运动。在“五反”运动中,动员青工、学生协助政府检举揭发资本家的违法行为。发动团员投入镇压反革命和民主改革运动,配合有关部门破获有7个分队的流氓集团、查出暗娼200余人,并开展禁毒宣传。1953年,举办《我们伟大的任务》系列团课教育,宣传第一个五年计划,发动团员参与《婚姻法》宣传。1954年下半年起,在公私合营过程中,团内进行工人主人翁责任感的教育。1955年,在青年中进行培养共产主义道德、树立建设社会主义责任心和端正社会主义劳动态度的教育。1956年,组织青年突击队投入社会主义建设,并在工厂建立青年团监督岗、举办科普讲座。1958年,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竟赛,133家工厂的团员、青年试制成功新产品88种,其中51件参加上海市展览,9件送北京展览。1959年引导团员青年贯彻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争当生产突击手,涌现出机床电器厂冲床工王土良,一年内实现45项革新,效率分别提高30%至37.5倍;上棉六厂挡车工章玲凤,接头速度从14.94秒提高到10.8秒等。1961年11月,动员865名知识青年去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参加学习和劳动。1962年,对团员青年进行形势教育,动员团员青年艰苦奋斗,分担国家困难。当年46个工厂精减职工11787人,其中团员青年1975人,占16.7%,有社会青年737人回乡或到农场落户。1963年,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有900多个团支部投入创“四好”(政治思想好,团的活动开展好,组织生活健全好,联系群众作风好)团支部活动,先进团支部从14个上升到32个。1964年,发动团员青年投入技术革新活动。1963~1965年,有4668名青年参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65年,在财贸系统团员、青年中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文化大革命”初期,团组织停止活动。1972年恢复活动。
    1979年,团区委贯彻“服务改革、服务基层、服务青年”的工作方针,在9个街道、97个集体企业中,组织团支部开展树标兵、抓典型活动,提高青年生产积极性。1985年,在“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中,创造了军民、警民、厂街、街校、厂校、街店、干群、区局等8种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形式;还成立全市第一个个体户团支部和“个体户之友协会”。1987年,有94%团员和90多个基层团支部投入团区委举办的“让普陀区在我手中起飞”活动。曹杨四中和4家工厂联合成立共青团工作协调委员会,这一经验得到市和团中央有关领导肯定。1988年12月,团区委和曹杨四中、真如中学均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实践教育活动先进单位。1990年5月,团区委组织青年集市设摊服务,2天中营业额达10万余元。7月,工商、公安系统共青团员联合义务执法,整治交通,取缔无证摊贩。9月,10万名青少年投入“让今天的普陀更整洁,愿明天的上海更美好”活动,配合市容环境卫生条例的执法宣传。11月,组织“普陀青年东新灯光夜市服务周”活动,6天盈利57万元。
    2.学雷锋、树新风
    1963年,全区青少年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组织青少年学习《雷锋日记》及其先进事迹。1964~1965年,连续2年召开学雷锋、学毛泽东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涌现青年积极分子600余人。1965年,全区青年学习雷锋式青年王杰的日记摘抄及其先进事迹。1979年,恢复学雷锋活动。1982年,先后组织“发扬雷锋精神,维护社会治安宣传月”、“学习吕士才、为社会做好事”、“五讲四美”和“全民文明礼貌月”等活动,参加者36.8万余人次,为社会做好事83万余件。团区委还与上总区办、区妇联等单位为130对新婚青年举行集体婚礼,移风易俗。1984年3月,全区青少年为拯救大熊猫捐款3000余元。1987年,200余名团员青年义务为普陀区图书馆搬运图书万余册。1988年3月,组织青少年开展“社会处处有雷锋”活动,35个单位300名团员青年参加为市民修配、销售、咨询、理发、裁剪、美容、刻印等多项服务。1989年,有3万余名青少年参加“学雷锋,优化普陀环境,方便市民生活”的活动。1990年,100余名团员青年为残疾人服务。在中学,有90%的学生团支部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章和哲学学习小组。1987~1990年,组织17次、共45万人次参加的“青少年义务星期天”活动,走上社会,便民服务,突击搞卫生,执法宣传,咨询服务,义卖亚洲运动会纪念章6000余枚,向亚洲运动会捐献6000余元。
    3.争当突击手(队)
    1956年,组织工厂青年突击队186个,突击队员5222人。1955~1958年,先后召开3次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与会3400人,其中8位先进个人和2个先进集体代表出席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63~1965年,先后召开区工业、财贸系统增产节约活动分子大会。在学校中广泛开展“创三好学生”活动。1978年起,动员团员、青年投入争当新长征突击手(队)活动;开展“学英雄、讲传统,增产节约比贡献”的竞赛。1979年,共青团上海市第四百货商店支部委员会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队,区清洁管理站安远路分站许少明、上海市第四百货商店郑翠萍、区手表装配厂张德林、区副食品公司宜川菜场魏萍芳、区公安分局交通队刘友法等5名青年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曹杨二中卢青被评为全国“三好”学生。1980年,开展“立足本职作贡献”活动,评出各种专业技术能手142人。1986年,团区委重视“岗位育人”和“社会实践教育”,开展标准服务竞赛。1987年,有3家商店被评为全国和全市文明经营示范单位;105名青年营业员、服务员被评为文明经营示范岗;有5家商店在“亲切服务在上海”活动中被评为“顾客之家”,2位青年被评为“顾客之友”,有一批青年被评为优秀营业员或小明星、小能手。1990年,会同有关部门举办“十路人才竞技大比武”活动,有300余名团员青年参加,有50名技术精兵获奖。
    团组织在注意发挥团员、青年的突击手(队)作用的同时,重视加强自身建设。1949~1990年,有178名团员、青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青年,1551人被评为区先进青年。有40个团的基层支部被评为上海市先进青年集体,519个被评为区先进青年集体。
    4.关心青年成长
    1957年,举办报告会,请20年代老党员杨福林向工厂艺徒讲革命传统。1958年,工业、财贸系统新增艺徒8959人,发动全团从思想、技术、生活上关心他们的成长。1961年,对全区5000名新工人和艺徒举办政治学习班,加强阶级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共产主义品德教育。1963年,为市百四店新进艺徒39人组织学习班,学习毛泽东著作,请老工人帮教技术,2年后,有11名艺徒评为先进标兵,13人参加了共青团。1964年,对新工人、新艺徒开展立足本岗位,热爱本职工作的教育。1965年11月,配合有关部门动员4个街道1112名社会知识青年去崇明洪西农场参加学习和劳动锻炼。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关心扶植待业青年从事个体劳动。1987年,组织中、小学团队开展《青少年保护条例》的宣传活动。
    5.开展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
    1951年,团区工委组织2万余名团员青年与海军联欢。1953年,庆祝十月革命节,组织团员青年看苏联电影、文艺书籍,参观展览会,学唱歌、跳舞。1958~1964年,先后在青年和学生中组织鲁迅奖章读书活动和红旗读书活动,发动基层组织文工团到各单位演出。团区委与区教育局联合举办的活动有:1978年中学生文艺会演,1979年“新长征”读书活动,1980年“班班有歌声”歌咏比赛和歌颂祖国征文活动。1982年,举办“我最喜欢的格言、歌曲”征文和文艺会演。9月,举行青年国庆赛诗会。1984年,开展青年读书活动,甘泉中学被评为全国青年读书活动先进单位。1988年10月,组织青年文娱联谊会。1989年,举办“迎新春、话改革”征文朗诵比赛,黑板报展评,五四联欢游园晚会及卡拉OK演唱大赛。
    团区委与区体委联合组织多种体育活动。1955年,进行第一套广播体操示范及训练活动。1974年,开展“锻炼身体,保卫祖国,上海——珍宝岛”象征性长跑,5万余名青少年获得团市委奖状。1975年,举办青年乒乓比赛,有8万余名青少年参加。11月,组织“万里征途攀高峰”象征性长跑。1978年,在“快速攀登世界高峰”象征性长跑中,涌现212支优秀长跑队和8632名长跑积极分子。1979年,开展区田径层层破纪录运动,全区有2人达到二级运动员,85人达到三级运动员,102人达到少年级运动员,有136人达标,有1人打破区中学生男子3000米长跑纪录。7月,举行新长征火炬接力活动。1981~1990年多次举行乒乓、足球、广播操等比赛。
    三、少年儿童工作
    1951年1月,区内建立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组织。 团区工委设少年儿童委员,领导少先队的工作。1952年设少年部。1954年,改称少年儿童部。1957年,改称学校少年部。1959~1966年,并入学校工作部。“文化大革命”初期停止活动,不久,在小学学生中建立“红小兵”组织。1978年,恢复少先队名称。1987年5月,成立少先队区校外辅导员总部。1988年1月,建立少先队区工作委员会(简称区少工委),主任袁述民。

    1984年6月1日,召开少先队普陀区第一届代表大会。大会号召全区少先队员努力学知识,学劳动,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从小学做小主人,长大为国立新功。1988年11月,召开少先队普陀区第二届代表大会,主题是“敬礼,为队旗增光辉”,号召少先队员认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闪光的思想,更是一种高尚的行为。


    1951~1956年,建立少先队组织,选拔优秀青年担任少先队辅导员,发动社会为少年儿童创造活动条件,给予儿童良好教育。1957年,开展“红领巾月”活动,进行传统教育和队组织教育。1958年5月,开展绿化、除七害、讲普通话、勤俭劳动等活动。1960年,注重对少年儿童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1963~1965年,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1965年,组织近万名义务校外辅导员队伍,关怀少年儿童成长。1978~1979年,区举办2届爱科学月活动。涌现爱科学积极分子3342人。1979年,举行庆祝少先队建队30周年和国际儿童年活动,全区各系统团组织派代表为少年儿童讲革命故事,一起过队日活动,向少年儿童赠礼品。1980年以后,持续开展“学雷锋”为主要内容的各项活动。1985年,参加全国“创造杯”竞赛活动。1986年,参加全国各族儿童勤巧小队友谊赛活动。1987年,开展“我驾火箭添新星”为主题的自我教育活动。1988年,在“红领巾小建设”竞赛活动中,有123项小建设参加市级竞赛;有73项参加全国竞赛,其中37项获全国竞赛奖。1989年,开展“中学创造性队活动”竞赛,有5所中学的13个竞赛项目获得活动奖和辅导艺术奖,获奖数居全市各区榜首,区少工委获组织奖。1988年5月27日,纪念上海解放39周年,区少工委举行“忆传统、学先锋、好少年、建普陀”宣誓表彰仪式。1989年,开展“敬三礼、送微笑,为队旗争辉,争做好少年、好儿童”为主题的队礼教育活动,华阴路小学张竹敏、澳门路第二小学章萍列入“十佳上海好少年”行列。下半年,全国儿童团工作研讨会人员观摩了沪太路第三小学“半自动七彩小世界”和华阴路小学“自动化十分钟队会”,受到好评。1990年,区红领巾理事会和400名少先队员参加了区机关国旗升旗仪式。1988~1989年晋元中学、真如中学、普陀中学及华阴路小学、洵阳路小学、普陀区中心小学、真如中心小学、回民小学、曹杨新村第一小学等9所中小学少先队大队部被评为全国红旗大队。1990年,在全国初中生“明天杯’学雷锋、学赖宁系列活动竞赛中,普陀区学生获17项奖,团区委获组织奖。1958~1990年,有31个少先队组织被评为上海市先进集体,139名队员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少先队员,27名少先队辅导员受团市委表彰;有819个少先队组织被评为区先进集体,1571名队员被评为区先进少先队员,251名少先队辅导员受团区委表彰。

第二节 其他青年组织

    一、区青年联合会
    1956年11月,上海市民主青年联合会普陀区办事处成立,翟福山任主任。1958年4月,区民主青年联合会办事处改称区青年联合会办事处。1963年4月,谭明亭任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区青联办事处停止活动。1984年6月,恢复活动。傅燕君、袁述民先后任主任。1990年5月11日,成立上海市普陀区青年联合会并召开首届一次会议,出席会议有18个界别、170名委员,选举袁述民为主席。
    1984年,区青联办事处多次召开“金点子系列发布会”,提出发展和繁荣普陀近百条合理化建议,多次组织教育、咨询活动。1987年,成立中山青年联合会,桃浦地区青年联谊会等。1989年,成立长风地区青年联谊会。1990年,贯彻“团结、鼓劲、作贡献”的方针,召开各种恳谈会、报告会,开展“我为普陀’85建设献一计”的“金点子”主题活动。改革开放以来,区青联组织委员外出学习、参观。逢节日开展文体活动。
    二、区学生联合会
    解放初,区已有学生联合会组织。1950年8月起,上海市学生联合会普陀区办事处负责人先后由金颂椒、何德昌、茅嗣恂等人担任。
    1984年1月,区教育局召开上海市普陀区学生联合会首届代表大会,选举曹杨二中(代表顾东辉)为区学联主席单位。1988年6月19日,区学联举行第二届代表大会,选举师大二附中(代表范佶睿)为区学联主席单位。1987年5月,区学联聘用45名学生记者,成立普陀区中学生记者团。8月25日,组织记者团一日营,开展“记者智力赛”、“趣味游泳赛’等活动。1988年5月,区学联在曹杨中学举办区中学生记者团成立一周年暨五四联欢会。6月,区学联与区青年联合会赴公安分局看守所开展“启发挽救,走向新岸”教育活动,学联干部与违法犯罪青年交谈,帮助他们改邪归正,争取走向“新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