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工会
第一节 组织
民国9年(1920年)10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李启汉来纱厂工人集中的小沙渡地区,在槟榔路(今安远路)锦绣里开办工人半日学校。民国10年春,创办上海工人游艺会,建立上海纺织业工人会沪西部。8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锦绣里建立上海第一工人补习学校,组建沪西纺织工会。
民国13年9月1日,共产党人项英、邓中夏、李立三等在槟榔路建立沪西工友俱乐部,发展成员,参加活动总人数近2000人。民国14年,日商纱厂二月大罢工期间,该部迁吴淞江北岸潭子湾三德里(今仁义里)。同时,日商内外棉系统各厂、同兴纱厂、丰田一厂、二厂和东亚麻袋厂都成立半公开的工会。3月,在潭子湾建立联合工会办事处。
民国14年五卅惨案发生后,6月1日,上海总工会成立,6月18日,在沪西小沙渡和曹家渡分别设立上总第四和第五办事处,沪西工友俱乐部随之撤销。8月,撤销联合工会办事处,在潭子湾成立上海纱厂总工会。9月18日,上总遭封,转入秘密活动。12月,上总各办事处撤销,小沙渡和曹家渡地区各留驻2名组织员。民国15年,小沙渡和曹家渡地区2个办事处合并为小曹区,设上总常驻代表1人,工作人员12人,负责工人运动。时小曹区有纱厂28家,工人56270人,工会会员14353人。中华书局印刷厂有工人700人,工会会员300人。民国16年1月,撤销上总小曹区常驻代表,分别建立小沙渡和曹家渡2个工会联合会,3月初,又合并为沪西工会联合会(简称“沪西工联会”)。3月21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沪西工联会召开成立大会,登记会员,整顿工人纠察队。
民国16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沪西工联会转入秘密活动。5月,上总特派员章勤英等3人组成沪西工联会主席团,有直属基层工会48个,会员43867人。8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镇压,工会组织停止活动。中共沪西区委职工运动委员会在19家厂建立秘密的工人代表会,有560余人参加活动。民国17年8月,成立沪西工人代表会。民国18年6月3日,上海工会联合会(简称“上工联”)成立。7月1日,境内9家大型工厂和公司的工人组成沪西工会联合会,归上工联领导。7月30 日,成立沪西纱厂工联会。民国19年6月,沪西工联会所属纱厂工会15个,市政工会2个,会员248人。7月,由于敌人破坏,沪西工联会活动被迫停顿,基层工会移交上工联各产业委员会领导。
民国21年5月,建立纱厂总工会沪西办事处。民国23年8月,有15家纱厂建立工会,会员110人。9月,上工联又遭破坏。
民国26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在中共领导下成立沪西工人抗日救亡协会,沪西失业工人和阜丰、福新面粉厂、美亚绸厂、申新纱厂工人组成国民战时服务团进行抗日救亡活动,团员达千余人,至民国27年春停止活动。
民国34年8月,抗战胜利后,中共沪西地下党组织通过国民党工会开展活动。12月,上海工人福利会三区棉纺业工会整理委员会成立,理事17人中有中共党员13人,常务理事中有中共党员3人。民国35年2月,三区丝绸业工会成立,理事会中有中共党员6人。同年3月,机器、毛纺、染织和针织业三区工会成立,理事会中都有中共党员。
解放后,1949年6月,成立上海总工会筹备委员会沪西联络站,辖普陀、江宁、长宁3个区和闸北区部分地区基层工会。10月,改为上总筹委会沪西办事处,辖普陀、江宁2个区基层工会。1950年2月,建立上总沪西区办事处。6月,撤销沪西区办事处,建立上总普陀区办事处(简称“上总区办”)。
1952年底,私营企业的工会实行条(产业工会)块(区办事处)结合,以块为主的领导体制,上总区办干部有80余人。1954年,公私合营的大型工厂工会陆续归市产业工会领导。1955年1月,上总区办改称上海市工会联合会普陀区办事处。1958年12月,取消工会系统垂直领导,区办事处和基层工会分别由中共区委及所属基层党组织领导。区办干部减至30人。1959年改称上海市总工会普陀区办事处。
1964年4月,工业系统党组织由市工业局党委领导,工会系统随之移交市有关工业局工会领导。上总区办干部减为12人。仅辖教育、卫生、财贸、房地等系统的基层工会。
“文化大革命”前期,工会组织停止活动。1973年12月,召开普陀区工人代表大会,成立以造反派为主体的普陀区工会。
“文化大革命”后,工会领导班子作了调整。1978年9月,撤销普陀区工会,恢复上海市总工会普陀区办事处。1979年,区财贸、城建、教育、医务等系统恢复工会组织,分别建立工会工作委员会。1980年后,区集体企业、合作联社、文教系统、区级机关和街道建立基层工会。1990年,全区有基层工会683个,工会小组3993个,会员67318人,其中女会员36656人。
1979年起,建立区工人纠察队、区职工技术协作委员会、上海市职工物价监督总站普陀区分站、区退休职工管理委员会、区劳动保护监督委员会、区职工法律顾问处、区女职工委员会和工会第三产业联谊会等机构。
1991年3月28~30日,根据《中国工会章程》,召开区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区总工会,选举产生工会委员会委员25人,经费审查委员会委员5人。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推选常务委员8人;主席1人,副主席3人。
解放以来,区内陆续建立的工会事业单位有:上海市总工会沪西工人文化宫、普陀区工人体育场、沪西工人影剧院和上海市总工会沪西职工技术交流站等。
第二节 主要活动
解放前,工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职工开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工人运动。
解放后,区工会普遍建立基层组织,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开展各项活动,发挥了工人阶级主力军的作用。
一、配合党政部门恢复和发展生产,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1950年,工会发动职工投入反轰炸、反封锁斗争,工会干部深入停产工厂,教育职工稳定情绪。在私营工厂中,工会代表职工与资方协商,订立劳资合同,共同克服困难,使停产的纺织厂于10月全部恢复生产。同时,工会协助政府对全区2万多名失业工人进行救济,介绍劳动就业。
1951年,工会发动职工投入抗美援朝运动,订立爱国公约,努力生产,捐献飞机大炮,支援前线。全区14家私营纺织厂捐献的金额可购置飞机11.75架,有471名青年职工参加军事干校。
1952年,工会抽调400余名干部和工人组成“五反”工作队深入工厂企业,发动职工检举揭发不法资本家的违法行为,收到检举揭发材料2万余件,转交政府处理,配合政府争取团结资方恢复生产。对恢复生产有困难的工厂职工,进行救济或以工代赈,确保工人生活。
1953年4月,工会派员参加中共区委组织的民主改革工作队,深入77家30人以上的私营工厂,进行民主改革运动。8月,民改工作队和基层工会一起对30人以下的私营小厂、商店、手工业、搬运业、建筑业和失业工人等,开展民主改革工作,教育职工提高认识,划清新旧社会、主人与奴隶、革命与反革命等界线,调动生产积极性。同时,废除“拿摩温”(工头)制度等陈规陋习,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改选和调整了165个工会基层组织的领导成员,提拔了396名干部。工会通过增产节约委员会,督促资方订立公私合同,制订生产计划,完成加工、订货、收购、包销任务。组织协税委员会、协税工作组、协税联络员、基层协税小组等,民主评议营业税,估征所得税,监督企业补缴税款。
1953年下半年,贯彻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向职工群众进行政策教育,推动资方争取早日实现企业公私合营,组织群众完成清产核资等工作。至1956年1月20日,全区私营工商业全部实现公私合营。合营后,在企业内部健全生产管理制度,团结教育改造资方人员,推动他们参加劳动竞赛,搞好生产管理。
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1951年起,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至1959年,全区职工享受劳保待遇的139357人,支出经费813余万元,享受退休金职工6131人。1954年,工会参与依法处理劳资纠纷1291件,维护职工劳动权利。1987年8月起,参与劳动仲裁,至1990年,受理劳动争议申诉案90起,维护企业行政与职工双方合法权益,在1990年全国工会劳动争议仲裁经验交流会上,区工会代表作了介绍。1987~1990年,处理职工来信128件,来访241次,结案366件,结案率99.2%。1989年,设上总区办法律顾问处,至1990年,接待法律咨询444人次,在全区70%的企事业职工中组织学习宪法和劳动法规,普及法律常识。1990年,上总区办被上总评为工会法律顾问先进单位。
1950~1960年,工会协助工厂行政建立哺乳室、托儿所和幼儿园163个,入托儿童11355人,建立保健站、医务室125个。“文化大革命”后,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事业生活设施。1984年起,在城建、财贸、集管等系统企事业单位中,设食堂、办托儿所、建浴室和厕所,至1989年,企事业单位为改善生活设施,投资590万元,扩大设施面积11533平方米。1984年,工会组织976名大龄青年工人参加社交活动,为他们牵线搭桥,113对青年男女结成伴侣。有53名工会干部被评为“红娘积极分子”。
50年代,每年组织劳动模范和先进入物去上总杭州、虹桥等3个疗养院疗养。至1966年,全区有关行业和企业自办疗养所26所。“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疗养活动。1979年恢复疗养后,区财贸系统劳模先进首批去杭州屏风山疗养。1982年,与黄浦、卢湾2区联合开辟庐山、莫干山休养点。1983年,在富春江、南京、厦门、桂林、武夷山等地设休养点。每年暑期,组织学校教职员工赴北京、西安、青岛、秦皇岛、武夷山等地休养。至1990年,全区有2.5万人次去各地疗养和休养。
1987年,上总区办与有关部门组成职工调房、调工作“两调”办公室。至1990年,共帮助713名职工完成“两调”,解决了上下班困难。
1987年2月,成立区退休职工管理委员会(简称“退管会”),区属11个行业有769个基层建立了退管会,形成退休职工的管理服务网络。1989年,按照《上海市老年人保护条例》,解决侵犯退休职工权益的严重事件10起,调解纠纷258起,为70岁以上退休职工发放尊老社会一条龙服务优待证6397张。同年,成立区女职工委员会,基层工会相继建立女职工委员会111个,形成关心和保护女职工的管理服务网络。
1988年,建立区职工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宣传并监督企事业单位执行劳动保护政策法令。1989年,全区5409个班组中,60%班组有健全的安全生产制度,劳动条件明显改善,评选出市优秀工会劳动保护干部27人。
1988年,企业贯彻治理整顿方针,一批工会会员待业,上总区办在基层工会建立互助储金会,对确有困难的300多人进行临时性补助;对54名患有严重疾病者给予长期补助。至1990年,补助金额共30550元。
三、组织劳动竞赛,评选劳动模范
1950年9月10日,上海市举行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区选出的全国劳动模范有计浩然、杭佩兰、柳富培3人,市级劳动模范陆阿狗等42人受到表彰。
1953~1955年,发动职工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组织劳动竞赛,全区有357名工人获市劳动模范称号。
1956年,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区选出应忠发、杨富珍等34名全国先进生产者和263名市先进生产者。
1957年起,开展技术革新活动。1957~1962年评选出市先进生产者415人。1959年评选出潘阿耀等全国先进生产者24人。1963年,全区职工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比学赶帮,争创五好企业(产品质量好、经济效益好、劳动纪律好、文明生产好、政治工作好)。 1964年,评出市级五好集体143个、五好工人357人,区级五好集体263个、五好工人2697人。并组织先进人物讲师团下基层传播先进事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展以增产节约、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1981年,上总区办与区劳动局联合举办青工技术操作比赛,项目有汽车驾驶、修理、营业员珠算、心算等。在街道工厂开展以“政治思想好、完成任务好、班组管理好、团结互助好”为内容的四好班组竞赛。1984年起,先后举行过10多个工种的青工生产技术操作比赛。1988年,房管系统职工开展“学习市劳动模范徐虎廉洁为民百日竞赛”,商业职工开展“金龙杯”优质服务竞赛。1989年,发动干部爱职工,职工爱企业,增产节约,增收节支,保证全面完成指标,保证职工收入稳步增长为内容的活动,改善干部群众关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1990年,总结推广白玉兰小笼馆和枫叶时装店实施双保合同(保证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保证职工增加收入)承包的经验,1988~1989年,配合行政发动职工提合理化建议2032条,被采纳878条,取得经济效益395万元。
“文化大革命”期间,评选劳模和先进活动中断,1979年后恢复,每2年评选一次。1989年,中山北路房管所徐虎和区洗染合作总店王金荣,被评选为全国劳动模范。至1990年,共评出市级劳动模范83人次,模范集体17个次。
四、行使民主权利,参与社会监督
40多年来,工会系统有1072人次选为区人大代表,204人次任区政协委员。提出议案、提案和意见,参加视察活动,调查研究,共商国家大事。
1981年起,贯彻《国营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至1990年,区内建立企业职代会391个,有职工代表5044人。职代会行使民主管理和监督职权,审议本单位重大决策,制订规章制度和工资奖金、住房等分配方案。上总区办对2678名职工代表进行了业务培训。
1985年8月,建立上海市职工物价监督总站普陀区分站和市属工厂、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等基层职工物价监督站21个,兼职物价监督员261人;对菜场等群众关注的“热点”进行监督检查。至1990年,共出动24380人次,检查235242笔销售业务,对违反物价政策的行为,予以严肃处理。1988年初,甲型肝炎流行,群众反映医院收费太高,经检查,有13家医院违反物价政策。区分站写出关于医院收费情况的调查报告,引起全国总工会和国务院有关部门重视。1989年,区分站写出关于牛奶黑市情况的调查报告,市、区领导批示有关部门查处。同年,全国总工会在上海召开全国职工物价监督现场会上,区分站作了介绍。
解放以来,还组织职工参与社会治安活动。1979年12月,组建区工人纠察大队,由区办主任及公安分局副局长兼任正副大队长,下设15个中队,实行群防群治。至1990年,查获违法犯罪案件14230起;扭获作案罪犯31827人,其中大案244起。查获赃款5427万余元;凶器945件;淫秽物品2207件;堵塞隐患漏洞10950起。1986年,曹杨中队徐为第带领队员勇擒杀人犯王经国,被中央公安部评为“群防群治”先进工作者。1989年春夏之交政治动乱期间,出动工纠队员600多人次排除路障,维护社会秩序,有18名工纠队员被记功,50名受到市区领导表彰。6月6日,在光新路铁路道口骚乱事件中,工纠队员抓获2名为首分子,受到公安部表彰。他们的事迹被评为上海市百佳好事之一。工纠队员日夜巡逻在大街小巷,参与抢险救灾,为群众排优解难。10多年做好事21300余件。
五、开展教育活动,提高职工素质
1.思想政治教育
50年代,工会以班组为基础,组织职工学习时事政治,开展阶级教育和形势任务教育,增强职工翻身自豪感和国家主人翁思想。在抗美援朝运动中,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在民主改革运动中,进行新旧社会对比和自我教育。1954年,分期分批组织五金、轻工、纺织、店员、搬运等工会干部学习过渡时期总路线,并推动全体职工学习。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职工中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1960年,组织“红旗读书活动”,参加单位62个,职工31014人,编成993个读书小组,有2100名职工读书成绩优异获奖。1961年,组织全区5000余名新工人参加政治学习班;1963年起,在全区职工中开展学雷锋、王杰、王进喜等先进人物的活动。
1979年后,组织职工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邓小平关于培养“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的讲话;举办青工政治轮训讲座。1982年起,在职工中开展以中国近代史为主要内容的“振兴中华”读书活动;选拔50名读书优秀职工组成演讲团,到基层巡回演讲;推动全区读书活动。还召开读书活动表彰交流会,组织职工参加《工人日报》、《解放日报》举办的“振兴中华职工读书活动知识竟赛”,至1984年4月,有1万余职工参加读书活动,占职工总数10%。1987年,组织“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职工读书演讲比赛,评出优胜团体6个;优胜个人21人。1988年,组织“知国情、知市情、知区情”智力竞赛;组织反映改革成果风貌的摄影、美术、书法等展览。1989、1990年连续组织“知我中华、爱我中华、兴我中华”知识竞赛。
2.学习文化知识
从1950年起,兴办3所职工业余学校,开展扫除文盲活动,至1964年,基本扫除了青壮年职工中的文盲。1954年8月,输送158名青工去市工农速成中学学习。1958年,贯彻工厂办学方针,基层工会具体管理业余教育。至1964年,工会用于办学经费共220万元。兴办工厂业余学校183所(其中大专班5所),专职教师503人,行政人员80人。每学期入学1.5万~2万人。“文化大革命”期间,职工业余文化教育停顿。80年代起,逐步恢复。1983年,开设业余文化进修班1000多个,学员3万多人次。1990年,全区有职工业余大学1所,业余中专1所,业余中学3所。
3.技术业务培训
50~60年代,在纺织业中曾开展推广郝建秀工作法和五一织布工作法等活动,并进行操作能手巡回观摩表演等。1984年10月,建立沪西职工技术交流站,至1990年,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300多期,培训队工2.7万余人次。其中20名获区级技术能手称号,100名获区级技术比赛等级证书。
4.开展文体活动
1954年,在澳门路498号建立工人俱乐室,举办区工人文艺节目观摩演出大会,演出舞蹈、歌咏、话剧、评弹、相声、魔术等27个节目,并选拔出6个优秀节目参加市演出。1960年10月,沪西工人文化宫建成,每天接待职工2万余人,并指导基层工会开展业余文娱活动。到1990年,已拥有一支文学、诗歌、戏剧、曲艺的创作队伍和戏曲、音乐、舞蹈、魔术、杂技的职工业余艺术团队。1960年工厂普遍建立歌咏队,先后组织2次大型歌咏比赛,区财贸工会组织职工业余文艺会演和赛诗会、赛歌会、赛画会等活动,参加职工2556人次。1963年,举办红五月群众歌咏比赛。1983年,举办区职工纪念毛泽东90周年诞辰诗歌演唱会。1984年,举办区职工学先进唱劳模文艺演唱会。1990年,举办普陀区职工五月歌会。
1956年,建成普陀工人体育场。建立88个基层工人体育协会,会员5400余人,组织体育比赛6次。1960年,全区80%以上职工参加广播操、生产操等活动。1966年,组织职工民兵横渡黄浦江游泳,73名男女民兵游完全程。40年来,全区性的职工体育比赛项目有:5次职工体育运动会,乒乓球和篮球比赛,小型足球比赛,迎春象棋比赛,飞虎长跑比赛,百日锻炼迎亚洲运动会文体竞赛活动及创职工体育优胜单位活动等。
附一:全国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名单
1950年(3人):江南造纸厂计浩然,上棉一厂杭佩兰,上海绢纺厂柳富培。
1956年(34人):上钢八厂管香度,华丰钢铁厂傅松泉,华生电机厂徐崇德,大隆机器厂蒋福泰,国营第二纺织机械厂陈爱民、应忠发、曹永康,上海造币厂朱鸿生、叶尧金,上棉一厂王桂芬、姚文良、杨富珍,上棉二厂刘宗泰、刘小羊、裔式娟,上棉六厂范东科,上棉七厂卢秉章、王佩璋,第一印染厂王菊生,申新二厂陈小毛,申新九厂沈阿二、刘婉娟,统益纱厂邢福妹,上棉十一厂朱金凤,上棉十四厂周仁林,上海绢纺厂吴裕贤,油脂三厂陈毛南,油脂二厂戚文林,华孚金笔厂张善宝,上海印钞厂曹善心、沈海祥、许全美,一O一厂戴光祖,上棉三厂陈步樵。
1959年(24人):永鑫无缝钢管厂潘阿耀,国营第二纺织机械厂应忠发,上棉一厂杨富珍、庄心光,上棉二厂裔式娟,上棉三厂谈阿凤,上棉六厂章玲凤,上棉七厂胡彩琴、李素兰,申新九厂严其昌,统益纱厂符文敏,上海试剂厂邱永祖,一O一厂曹关富,大隆机器厂郁永康,华丰钢铁厂孟庆玲,上海橡胶厂徐晓邨,上海印钞厂金汉城,上海造币厂伏忠良,上海运输四场祁和坤,申新二厂金璋妹,上海化工机械厂徐妙英,上钢八厂徐阿金,达丰棉纺织厂沈娥妹,普陀洗染工场李水根。
1989年(2人,市属单位未计入):区洗染合作总店王金荣,区中山北路房管所徐虎。
附二:区属企事业职工评为市劳动模 范、市先进生产(工作)者名单
1956~1962年期间有:李水根、董江成、虞岳棋、吕庆松、黄瑞根、张小莲、戴月珍、忽树兰、范菊仙、陆伍仪、沈金清、龚锡康、鲍根兴、黄士明、赵忠生、胡锡林、王万顺、张令嫄、苏湘贞、沈行节、张燕吾、邱忠跃、罗宝荣、顾杏泉、黄振华、金祥坤、曹增宏、孙林娣、徐礼本、王又文、李巧珍。
1977~1989年期间有:张小莲、戴月珍、陆伍仪、谈春台、潘立芬、黄荣生、卫荣华、唐修海、顾志妹、魏大成、蔡震球、张菊英、王金荣、徐寿康、许守刚、许桂秋、潘德跃、卢翠英、马立夫、陆德荣、王成喜、钱景景、余宝娥、于志才、徐虎、翟步国、俞水根、杨桂兰、杨大才、杨素莲、俞增权、沈家善、陈德华、朱玉芳、梁莲、蒋以倡、骆惠钧、黎露频、范庆沩、阮惠英、滕维康、戴霭善、王钧榕、卜位中、潘兴发、袁凤岐、包建强、佘清桂、吴有成、季必凤、顾家宁、徐德华、陈洁、屈任仪、杨美英。
(说明:1963~1976年和1990年未评选)
附三:区属企事业评为市先进模范集体名单
1979年(5个):区住宅公司一队,区烟糖果品公司向东食品商店,区妇婴保健院产房手术室,宜川工艺美术厂,师大附属小学数学教研组。
1983年(5个):向东食品商店南货柜,宜川工艺美术厂装潢车间,曹杨医药用品厂血浆车间,武宁路小学数学组,区中心医院中医病房。
1987年(3个):长江日用品商店,宜川新村街道华阴托儿所,宜川工艺美术厂和服组。
1989年(4个):长江日用品商店,宜川工艺美术厂和服组,曹杨七中数学教研组,普陀公安分局刑侦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