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政事活动

第一节   会议制度

 

1949年6月,成立区接管委员会,重要问题集体讨论决定。1950年6月,区人民政府成立,建立区长办公会议制度,每周举行1次。1955年7月,建立区人民委员会,除每周区长办公会议处理日常工作外,重要问题由区人民委员会会议讨论决定。1980年8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实行区长负责制。政府会议分为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全体会议由区长、副区长及各委、办、局正职组成,常务会议由区长、副区长组成。重要问题由常务会议或者全体会议讨论决定。自1981~1990年底,共举行过491次常务会议和33次全体会议。

 

第二节   主要政事

 

一、1949~1952

年区接管委员会和随后建立的区人民政府,在安定社会,恢复生产,进行民主改革建立革命秩序的同时,着手进行城市的管理、改造和建设工作。1952年,在市委和市人民政府统-部署下,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解放初期,受战争和灾荒影响流入普陀区的难民较多,1949年7月,遭受特大台风袭击,受灾严重,区接管委员会成立救灾委员会,动员社会力量,筹集资金,救济灾民。共收容、救济、资助回乡者6903人。1950年6月,美国发动侵略朝鲜战争,敌特进行猖狂破坏。1951年2月,在区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区政府作了“深入开展抗美援朝,严厉镇压反革命”的报告,动员全区人民支援前线。会后全区各工厂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各行各业普遍订立爱国公约,青年职工和学生648人参加了军事干校,捐献飞机大炮金额494万多元。依法镇压了一批恶霸、特务和反革命分子。1951年9月起,在国营和公私合营工厂开展民主改革运动。1952年全区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在“五反’运动基础上,在30人以上的私营工厂中开展民主改革运动,纯洁职工队伍。

为解决由于敌人封锁、轰炸,造成工厂停产,商店停业,工人失业的问题,区政府配合市有关部门通过加工、订货、收购、包销等方式,动员职工帮助私营工商业克服困难,恢复生产。1952年8月,抽调3500名工作人员,编成7个工作队,分别在7个街道办事处对失业工人进行登记和救济工作,并举办政治、文化、技术等各种培训班,为他们创造就业的条件。为改善劳动人民居住区的生活环境,区政府贯彻“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的市政建设方针,首先改善劳动人民集中居住的棚户区的生活环境,在药水弄等棚户区铺筑道路,安装路灯,增设自来水站,建造垃圾箱和公共厕所,填平198条大小臭水浜,1951年开始,市人民政府兴建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新建长寿路桥,新辟和修建十几条马路,增加公共汽车和无轨电车的线路,初步改变区市政设施的面貌。

二、1953~1957年

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国家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教育,贯彻“充分利用、合理发展”的上海工业方针,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和劳动竞赛,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工业方面,1955年底区工业总产值比1950年提高1.98倍,劳动生产率提高1.86倍,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加新品种方面取得一定成就。商业方面,在长寿路西康路、朱家湾、曹杨路等地区调整商业网点,增设中高档商店。在新村地区设置零售点和饮食、服务性摊点,增辟菜场,增加副食品货源,方便群众生活。

在当时财力物力有限的条件下,发展教育、卫生事业。新建曹杨中学和长寿路小学等中小学,新建区妇产科医院(今区妇婴保健院),扩建纱厂医院(今利群医院),着手筹建区中心医院。曹杨新村建成后,在曹杨、甘泉等地区又建造一批工人住宅。同时,配合市政府新辟金沙江路、云岭东路、大渡河路、武宁路等道路,武宁路桥建成通车。有6573户职工搬进了曹杨、甘泉等新村,中小学生比解放前增加5. 5倍,医务人员增加3.5倍。

三、1958~1960年

贯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开展“大跃进”,并根据中央和市委统一部署,在各街道筹建城市人民公社。工作中既取得新的成绩,也发生了失误。3年中,工业生产有较大发展,1960年工业总产值比1957年增长1.25倍,产品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高级,由制零部件到成套设备,试制出一批新产品。地区工业开始起步,以职工家属和其他劳动人民为主体,兴办了里弄生产加工组和修配、缝纫等各种服务事业,参加的里弄居民有27428人,占有劳动能力的67%。财贸系统开展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的红旗竞赛活动,上海市第四百货商店、金刚理发店、兰翔服装店等单位被评为全国红旗单位。科技方面,开展了群众性的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活动。教育系统公办和民办的中学由15所增加到17所,小学由137所增加到176所,幼儿园由112所增加到120所,7足岁的儿童全部入学;并开展了青壮年的扫盲工作。卫生系统新建3所防治所,扩建3所综合医院。文化体育方面,新建沪西工人文化宫、少年宫、曹杨影剧院、普陀体育馆和占地500多亩的长风公园。街道里弄普遍办起了图书馆、文化馆。城市建设方面,配合市政府改建和拓宽中山北路、长寿路、东新路等十几条马路,新建了防洪唧站、水闸和防洪墙,基本上解决低洼地区积水和潮水倒灌问题。城市人民公社的筹建工作根据中央的指示而终止。

这一时期工作也有失误,主要是急于求成,搞“大跃进”高指标,不顾实际条件,搞高速度、高产日、大炼钢铁等错误做法,造成严重浪费。后期,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均发生严重困难。

四、1961~1965年

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动员全区人民战胜困难,发展生产,并安排好人民生活。

1962年,降低工业指标,停关了一批工厂,工业、财贸、文教、机关等共精简干部和职工20174人,占全区职工总数的17.95%,减少城镇人口20186人,占常住人口的3.37%。1963~1965年继续动员部分城镇人口和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外地去,支援工农业生产建设。为保证人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改善副食品供应紧张的状况,还抽调机关干部和各系统职工3000多人,到崇明围垦江滩荒地,经过一年艰苦奋斗,筑成长达3463米的沿江大堤,向长江夺得1.2万多亩土地,种植2000多亩水稻和蔬菜瓜果,饲养家畜家禽,垦区命名为上海市普陀区畜牧农场;同时,各行各业贯彻自力更生的精神,利用水面和闲散地,发展养鱼、养猪、养鸡,种植蘑菇、蔬菜。商业部门千方百计组织货源,先后与浙江、安徽、江苏三省8个县和市郊13个人民公社建立购销关系,采购各种副食品,还办起豆制品、筋粉、咸菜等加工场,以及增加小商品生产,满足市场需要。通过几年工作,工业生产稳步上升,商品供应量逐步增加,市场供应状况有了改善。

五、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7年1月,区人委被造反派夺了权。1968年2月成立区革命委员会。在此期间,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横行,给全区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生产和工作不能正常进行。广大干部和职工克服种种困难,发展生产,搞好供应,保证了市场的基本稳定。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顿的要求后,区属工业的广大职工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战胜原材料、燃料和电力供应不足的困难,促进了生产发展,1975年工业总产值比1970年增长近1倍。财贸职工改善服务质量。城建部门于1975年配合市有关部门在中山北路武宁路口新建了4幢14层住宅大楼。

六、1977~1979年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区革命委员会在区委领导下,进行揭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及其余党的工作;开始平反冤假错案和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对按政策回城的大批知识青年,通过各种渠道安排工作。整顿社会秩序,打击刑事犯罪活动,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七、1980~1990年

区政府工作重点转移到发展经济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执行区“七五”(1986~1990)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纲要。

在坚持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适当发展个体经济。自区手二工纠k管理局所属工厂归口于市手工业管理局后,着手发展区属集体工业,选择有条件的里弄生产加工组分期分批建厂,接着,在财贸、教育等系统新发展一批工厂。1985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简政放权,扩大街道办事处的权力,街道经济迅速发展,至1990年,街道(镇)共建立集体所有制工厂46家。同时,在区属各系统也扩大企业自主权。通过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推行生产、经营责任制,到1990年底,区属工业的产值达到4.3亿元。

1985年起,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外引内联。这年,首次以区政府名义邀请外宾来访,以后多次组团赴国外访问,洽谈经济文教合作。至1990年,引进中外合资企业6家,总投资208.66万美元;从市内外引进有关单位在中山北路兴建联合大厦(国务院几个部和外省市驻沪联合办公大楼)和上海物资贸易中心大厦;与外省市13个地、市(区)结为友好地区;外地驻区的办事机构有47个;外省市来区开办的企业有130家,总投资6218.61万元。同时,大力发展市场经济,1990年集贸市场发展到40多个,总面积达3万余平方米,形成大中小结合,批发与零售结合,专业与综合结合的多层次、多格局、多功能的集市网络,全区集市总成交额27868万元,其中三官堂桥禽蛋市场的活鸡成交量和沪西综合市场的果品成交量,均列全市各区首位。中山北路一带,已形成一批面向全市全国的钢材市场、汽车市场、有色金属期货市场和塑料、化工等生产资料市场。

为解决居民住房困难的矛盾,1980年8月,区政府在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各方动员,大家动手,加快住宅建设”的报告。并制定欢迎各系统各单位来区建房的规定,使境内住宅建设出现大发展的新局面。1981~1990年,全区新建住宅571万平方米,占解放后建房总数的73.77%。长风、桂巷、管弄等地区原是自然村落,已改建成多层、高层建筑的新型住宅区,昔日药水弄、太浜巷等棚户区逐步被高楼大厦所代替。

针对区市政设施薄弱,特别是交通阻塞的突出矛盾,10年来,区政府争取并配合市有关部门兴建真北路、中山北路和岚皋路车行立交桥,在武宁路东新路口架设人行天桥,拓宽武宁路和光新路铁路道口,并架设人行天桥,新辟和维修50多个路段,拆除两处道路瓶颈,使区内交通阻塞的情况有所缓和。配合开发浦东的中山环路高架工程开始动工兴建(增内工程于1993年底竣工)。

1981年6月起,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1985~1990年,评选出区文明单位666个(次),市文明单位43个(次),涌现出一批全国和市劳动模范和模范集体。为逐步提高全区人民的素质,区教育经费每年都保持较大的增长幅度,1990年比1986年增长74.69%。占区财政总支出的35.06%,教育设施不断改善,教育质量普遍提高;新建区中心医院外科大楼、急诊大楼、区卫生防疫站、区精神病防治院和胶州、长风、中山北路、石泉等街道医院,改善了医疗卫生条件;区科技馆、图书馆、少儿图书馆、体育馆、温水游泳池、燎原电影院、新上海影都以及曹杨、长风、真如、桃浦文化中心相继建成开放;1986年、1990年两次获得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授予的全国“田径之乡”称号。在改善市容环境卫生,美化、绿化、净化城市等方面,1984年成为基本无黑烟区;1983、1986、1990年,先后三次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爱国卫生工作在全市区际竞赛中也名列前茅。

在治安、民政、征兵、民族、宗教等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保持社会稳定。1987年,被国防部评为“全国征兵工作先进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1989年,按照市委和区委的部署,妥善处理参与动乱和光新路铁路道口骚乱的违法犯罪事件。1990年,在开展迎亚洲运动会、国庆安全活动中,受到市委领导的表扬。

 

199010月全国城市卫生检查团来区检查卫生

右起第四人为检查团团——团长彭友今

 

八、1991~1993年

1991年起,开始执行区1991~199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纲要,按照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加速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至1992年,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84个,协议吸收外资1.1亿美元,1993年上半年,又批准76个,协议吸收外资3382万美元。至1992年,共批准外省市来区投资企业325家,1993年上半年,又批准384家,其中注册资金超过500万元的有30余家。长寿路现代化商业街建设已启动,对80余家商业网点进行了调整改造,至1993年9月,市百一店沪西商厦、天福大厦、维多利大厦、玉佛城、昆仑商城、寻呼中心大楼、锦海公寓、常德公寓、香海公寓、药水弄综合楼已先后动工。中山北路物资贸易街首期规划的13幢商贸大楼已相继开工,建成后将形成机电、钢材、汽车、化工、建材、纺织、电子电器和科技一条街。以曹杨路、曹安路为重点的市场群落的开发也加快了步伐。

至1993年4月,申银、万国、农行、财政、长寿、石泉、深圳、黑龙江、北京京华、广东发展、云南富滇、大同、山西等13家证券公司在区内开设了证券交易点。其中,深圳证券公司交易额最大,1993年上半年上缴税款70万元。至1993年5月,区对外批租土地11幅,总面积11. 12公顷,总投资约4. 5亿美元,可新建商业、办公、住宅用房56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