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主要工作

第一节  组织学习

 

主要围绕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组织学习。

在抗美援朝运动中,组织各界人士学习和宣传抗美援朝、增产节约的重大意义,动员各界人士捐献飞机、大炮,修订爱国公约。

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组织各界人士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提高对镇压反革命运动的认识,克服麻痹思想和情面观念。组织工商界人士参加公审萧慕陶等6名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大会。提高政治觉悟和警惕性,促进镇反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三反”、“五反”运动中,组织“节约检查委员会”,多次邀请税务局负责人对私营工商业者作报告,进行税收政策和爱国守法教育,动员各界人士参加“三反”、“五反”运动,接受教育,提高爱国守法思想,增强生产经营信心。

在私营工厂的民主改革运动中,组织工商界人士座谈会,学习有关文件,提高对民主改革政策、方针的认识,消除顾虑,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参加民主改革运动委员会的工作。

1956年初,社会主义改造高潮期间,区政协将原工业组和商业组扩大到11个工作组、213人,深入基层,组织工商界人士学习中共上海市委提出的“充分利用、合理发展”的工业方针、中央财政部《关于私营工商业在改造过程中缴纳工商业税的暂行规定》,宣传对私营工商业改造的方针和有关政策、法令及措施,使他们消除顾虑,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1957年整风反右前后,学习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有关著作。中共八届二次会议后,学习有关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等文章。

1959年组织各界人士到区社会主义学院办学习班,边学习、边劳动,四期学员1007人。1960年下半年,组织各界人士采用“神仙会”形式,进行自我教育。参加各种视察和社会实践,先后参观城乡人民公社、闵行和吴淞新工业区、新安江水电站以及武汊、南京、簇江、扬州、无锡等地。1960年秋,组织各界人士280余人去金山县新农公社参加三秋劳动和a调查访问,历时20天。

1961年,学习“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组织代表性人士80多人,系统学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1979年政协恢复活动后,坚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倡解放思想参自由讨论,实行“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和“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的方针。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要文件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1981年6月,学习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高对解放思想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致性的认识。1983年学习宪法、全国政协章程及《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等文件,提高对新的历史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任务和作用的认识。

1986年,针对社会上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组织各界人士学习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公报,加深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斗争的认识。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召开后,学习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排会主义的有关论述。

1989年,在春夏之交的政治动乱中,区政协及时组织学习4月26日《人民日报》社论《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和邓小平、李鹏的重要讲话,组织学习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文件和江泽民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大会的讲话等重要文件,使大家认清动乱的性质、起因和中央采取一系列重要决策和措施的正确性、必要性。不少委员和“三胞’家属还主动与海外亲友通信、通话,帮助他们了解动乱和北京反革命暴乱真相。暴乱平息后,政协部分领导和委员到基层进行宣讲和慰问活动。

1990年,着重学习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七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通知》、《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心学习组举办了暑期学习会。1990年建立委员学习活动日,每两个月1次,组织辅导报告和参观活动,如收听市长朱铬基访问美国、新加坡、香港等地的录音报告;请浦东开发办公室、黄浦江大桥工程建设指挥部负责人介绍开发浦东和南浦大桥工程情况,参观重点工程等,加深对上海改革、开放工作的了解。

 

第二节  协商监督

 

1979年政协恢复活动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围绕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开展多种形式的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活动。1989年9月,中共普陀区委批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暂行规定》,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经常化、制度化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参与协商

政协有关领导分别列席区委常委会议、人大常委会会议和区政府常务会议;全体委员列席区人代会听取和讨论区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其他有关报告;参加对重要人事安排和重要工作的协商。

政协各委(组)加强同政府有关部门的对口联系,有的已形成制度。政府有关部门半年或一年向委员通报工作情况以及下一步工作打算,政协有关委(组)积极提出意见、建议,促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1986年8月,区政府发出通知,要求区政府及各部门在制定建设规划和重要改革方案、措施前,要送区政协有关委、组征求意见。公安分局、区检察院、区法院及其他部门也经常向政协和政协有关委、组通报情况,听取意见,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

二、提案工作

提案是政协委员行使民主权利、参政议政的重要形式。自第五届开展提案工作以来,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1985年,取消时间上的限制,改为会前会后都可提出提案。1987年建立提案工作委员会,确定专人处理提案。

历届政协委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提案,如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提出健全企业承包责任制,主管部门建立一整套有关承包、分成、奖励等规章制度,克服短期行为;加强质检工作,杜绝伪劣商品和药品进入市场;调整商业网点;增设区属工业调整产品产业结构、技术进步专用基金;加速科技兴区,以科技进步促进区经济持续发展等提案。在市政建设方面,提出解决杨家桥铁路道口交通严重阻塞,建造立交桥;解决交通西路铁路道口人流过于拥挤,建造人行地下隧道;拆除违章建筑、恢复绿化地带等提案。在文教卫生方面,提出归还杏山路幼儿园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占用的部分园舍;归还被占用的区文化小馆剧场空地;尽快解决利群医院危险房屋;调整医院人员结构,紧缩行政、后勤人员,增加医护人员编制;解决中学入学高峰早作准备等提案。在勤政、廉政建设方面,提出建立党政部门及纪检、监督机关与政协、民主党派的联系制度,吸收民主党派的成员加强综合治理和廉政建设的领导工作;财政预决算公开,在提交区人大、区政府审议前送区政协、各民主党派协商,以体现协商在决策之前的精神等提案。以上提案引起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均被采纳。

 

1980~1990年提案统计表

 

三、落实政策

“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些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人士受到严重迫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认真解决历次政治运动中的遗留问题,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政协于1982年组织部分政协委员、民主党派负责人共40多人参加落实政策调查组,随后又成立落实政策工作组。统战系统有落政对象485人,其中政协委员150人。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为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的政协委员、各界人士进行平反和恢复名誉;为被错划为右派的委员和民主人士作了改正。被占私房、被抄文物、财物的发还,至1987年已基本解决。

在政协和有关部门的推动下,民族、宗教政策,去台人员在沪亲属和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等政策,也得到进一步落实。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方面,对全区有一定技术职称的教师、医生和技术人员进行调查统计,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加快了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进度。

四、专题讨论

1980年各界人士对知识青年就业、市场物价、住宅建设、房屋分配等问题十分关心。区政协组织专题讨论,邀请有关部门领导参加。委员们就严格掌握政策,提高工作效率,杜绝不正之风等提出不少意见和建议。针对大龄青年结婚无房的困难,有的委员提出建造“过渡用房”的建议,得到采纳,1982年,区内造起全市第一幢“鸳鸯楼”。

五、组织视察

1981年组织部分委员参加市、区物价检查团,到副食品、饮食、烟糖等行业进行检查。六届政协期间,视察了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情况以及住宅建设、节日市场供应、安全生产月活动、治安保卫工作、《食品卫生法》的执行情况等。七届政协期伺,视察了工业、商业、文教医卫等104个企事业单位,对有些单位乱收费、有些党政机关办企业等问题,提出了批评意见。1990年,对经济、教育、体育、食品卫生、民族宗教、女工保护、清除伪劣商品等方面工作视察47个单位。

六、调查研究

五届政协期间,针对幼儿入托、入园难,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及企业经营管理上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写出专题报告7篇,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六届政协期间,以体制改革为重点,写出有关经济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城市建设、发展第三产业、振兴中医等专题报告20余篇,提供有关部门参考。七届、八届政协期间,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写出《关于开辟生产资料一条街的探索》、《关于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思考》、《关于长寿路商业布局的探讨》、《对解决我区空关商业网点问题的几点设想》等专题报告75篇,受到区委、区政府领导的重视,不少意见被采纳。

 

第三节  加强联谊

 

一、海外交往

1961年,成立对台工作组,加强与区内在台军政人员家属、亲友的联系,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参观访问等活动,进行形势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不少人士与在台湾的家人、亲友写信或撰写广播稿件。仅1963年就撰写稿件60余篇,其中37篇在电台播出。

1987年,成立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和“三胞”工作委员会(后改为祖国统一联谊委员会),开展同海外和“三胞”眷属的联谊活动。广泛宣传“一国两制”方针,做好接待工作,组织旅游、参观、寻根访祖、中秋联欢晚会、春节访问等活动。区政协有关专门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台胞台属撰写对台通讯稿件,至1990年已采用159篇,在电台播出或报刊上发表。鼓励委员利用台、港、澳和海外关系,穿针引线,为发展外向型经济,引进技术、资金服务。1981年谈判成功的有油分离机、比赛用马和瓷砖等出口贸易96万美元。有的委员还利用出国机会,带回技术资料和样品,提供给有关部门参考。

1988年,侨居巴西的原上海工商界知名人士詹沛霖先后捐赠人民币6万元,委托区政协成立“学雷奖学金基金会”,得到各界人士的支持,区一些企业和个人向基金会捐款,基金已达10万元。至1990年已先后三次对区属中学学雷锋先进个人、优秀学生颁发奖学金和荣誉证书,获奖学生375人,鼓励他们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

1989年北京反革命暴乱平息后,归侨、侨眷和台、港、澳同胞家属寄出和带出《中国近况》资料约900份,向海外人士介绍动乱和平息暴乱真相。

二、政协之友社联谊活动

1987年6月成立政协之友社,宗旨是加强与历届政协委员的联系,团结广大热心政协工作的各界人士,联络感情,交流信息,相互切磋,共同为祖国统一,振兴中华作贡献。

政协之友社由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理事组成理事会,下设总干事1人,副总干事若干人,处理日常事务。理事、总干事、副总干事人选由政协主席会议讨论决定。邀请历届政协正副主席担任名誉理事。历届政协委员、专门委员会正副主任和有关人士可参加政协之友社。

1990年,政协之友社有社员250人。其活动为:组织社员参加政治学习,使社员了解形势;组织社员分别参加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工作;根据社员的特长和爱好,建立诗、书、画、摄影、旅游、科技等兴趣小组,举办小型展览会,展出社员的优秀作品;对年老、体弱、多病的社员进行访问,帮助一些社员解决实际困难。还组织高年资医生上门为患病社员进行医疗;举办祝寿活动,邀请区党政领导和民主党派、人民团体负责人参加,对年老、患病的社员,上门祝寿;组织部分社员参观、旅游和登高活动,促进社员的身心健康。此外,还举办气功学习班和烹饪、点心培训陇,增进社员体质,丰富晚年生活。


 

第四节  社会服务

 

一、咨询、支边

五届政协期间,工商界委员成立4个顾问组,到区集体事业管理局、街道工业公司和工厂充当参谋,帮助他们挖潜革新、解决技术难题、清产核资、堵塞漏洞、建立制度。有的委员参加曹安路一条街的商场筹建工作。六届政协期间,组织有关人员到无锡、张家港、宁波、平湖、弋阳、南昌、自贡、达县等地数十个单位进行科技、工艺、信息等咨询服务,共47个项目,取得成效的有20个;法制工作组开展法律咨询服务,医务工作组高年资医生为政协委员开展医疗咨询2000多人次,出诊和医疗随访800人次。七届政协期间,区政协与区九三学社合办科技咨询服务部,接受市和外地有关单位的委托,1988年完成咨询项目20余项,1989年完成24项;并与30多个部门建立了横向联系,扩大信息交流和协作网络。

响应中共中央关于“支援边区建设、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号召,五届政协支持部分政协常委和区民建、工商联成员参加赴宁夏固原及云南南部地区经济咨询服务队,帮助发展经济;部分政协常委和区民盟成员赴边疆省市和内地培训中学教师、传授教学经验、进行示范教学。

二、业余培训

1983年办业余文化艺术学习班,后改为普艺业余艺术学校,开设素描、水彩、山水、花鸟、水粉、油画等9个科,26个班,至1990年底共招收学生7837人。学校坚持既教书又育人的方针,被市文化局、教育局评为“1988年上海市先进业余美术教育单位”。七届政协期间,法制委员会为个体劳动者举办“经济法辅导班”。

 

《祖国和我》征文授奖

三、文史工作

1983年10月,区政协与有关单位举办《普陀区书画展览会》,展出作品200余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为展览会题词。1989年,又组织诗书画展和《普陀新姿》摄影展,展出作品118幅,反映了区10年改革开放的成就和深刻变化。同年,撰写出版《普陀区文史资料》第一辑,收集资料27篇;与有关单位联合举办“大无畏杯”《祖国和我》征文活动,收到征文稿件161篇,评出获奖作品36篇。作者联系自己成长过程和亲身经历,歌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40年来的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