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地方人民武装

第一节   解放前的人民武装


一、沪西工人纠察大队

民国16年(1927年)3月21日,中国共产党沪西部委建立临时工人纠察大队,参加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队员300余人、枪30多支。大队长鲍孝良。

二、沪西工人地下军

民国34年2月,根据中共上海工委指示,为准备武装起义,配合新四军解放上海,沪西地区在高骏等人的领导下,组建工人地下军。澳门路西康路一带20余人以倪宏胜、张树人为首,蒋家弄地段20余人以许德章、王恒才为首,北石灰窑(药水弄)地段10人以胡四、徐庆为首,共60余人。以取得少量日军枪支为武器。后因起义计划改变,30余人赴青浦县集结,随北撤的新四军部队一起北上山东解放区,部分人员就地坚持地下活动。

三、沪西人民保安队

民国38年3~4月,建立以工人为主体,以护厂、护校、护地区、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为目标的半武装性质的沪西人民保安队。划5个分区,各基层单位建立50多个大队,共2万余人。指挥部先后设在澳门路609弄等处。总指挥杨秉儒、王关昶。第一分区以中纺公司所属工厂为主,自江宁路以西,长寿路以北,吴淞江以南至曹家渡地段,约3000余人。指挥孙贤德,政委王定中(周成哲),均在普陀区。第二分区以私营棉纺厂和面粉厂为主,自新闸路以北,江宁路以东,吴淞江以南至恒丰路桥,约4000余人,指挥蒋明道,政委张翼钧,部分人员属普陀区。第三分区以毛纺、染织、丝织、针织等中小企业为主,从延平路至曹家渡,约4000余人,指挥孙居汉,政委安中坚,部分人员属普陀区。第四分区以机器业工人和城市贫民为主,包括实验民校、金家巷、英华里、大旭里、余姚路、南姚、北姚等地,约3000余人,指挥胡宏达,政委陈鲁生,部分人员属普陀区。第五分区以民营中纺二厂、裕通面粉厂和大隆机器厂为主,在吴淞江以北广大地区,约2000余人,指挥何其友,政委顾松盛,均在普陀区。曹家渡至周家桥等地区建若干直属中队。

真如人民保安队,建于民国38年4月,下属3个中队。

同年5月31日,上海人民保安队改为上海工人纠察队,归属上海总工会纠察部。 
 

第二节  人民武装部(兵役局)


1954年10月,建立区兵役局,主管兵役征集和登记工作,受上海市兵役局和中共普陀区委、区政府领导,局长魏培路。1956年3月,改为上海市兵役局普陀区办事处,处长先后为王宝峰、费介成。

1958年10月,建立区人民武装部,受上海警备区和中共区委双重领导,负责组织指挥民兵,管理兵役征集和预备役登记等工作。至1990年,武装部长先后有:费介成、张洪勋、沈成玉、刘志伦、何耀文、胡占祥、梅竹茂、司家和;区委书记兼政治委员有张振华、席炳午、向叔保、孙加诺、王新生,第二政委有费介成、孙肇伦、终原、张志川,政委有耿树庆、赵晓光、刘世勋、孙大林、仲永根、高雪春。

1960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批转中央军委关于民兵工作问题的请示报告》,建立区民兵工作小组,组长张振华,副组长阎同科、赵文卿、费介成,成员12人。1962年3月,区民兵工作小组改为区人民武装委员会,至1990年,武装委员会主任先后有席炳午、向叔保、董镇、何全刚。

1962年,全区党委建制的44个企业单位设武装部和专职武装干部,有人民武装委员14人,部长8人,副部长14人,科长1人,干事9人。1963年,人民武装委员统称人民武装部长。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7年3月,区人民武装部参加地方支工、支农、支左、军管、军训(简称“三支两军”),参加区政权机关的领导工作,对区公安、检察、法院实行军管,对区“红卫兵”进行军训。1968年上半年,区建立工人“文攻武卫”指挥部,后改民兵指挥部,取代区人民武装部的民兵工作。1972年8月,人民武装部陆续撤回“三支两军”人员。1976年10月后,撤销区民兵指挥部,恢复基层人民武装部,经过1978年考核、调整、配备,有基层武装部70个,专职武装干部113人。

1986年5月,区人民武装部改归地方建制,作为中共区委军事部、区政府的兵役机构和区军事指挥机关,受中共区委、区政府和上海警备区双重领导。

1988年5月,林家港街道(今长风新村街道)建立街道人民武装部,统一管理所属地区(长风民兵高炮团除外)43个单位的民兵、预备役及征兵等工作。

1990年,全区基层人民武装部105个,专职武装干部165人,有10个街道设立人民武装部。


 

第三节  民兵


一、组织建设

1958年,响应毛泽东“大办民兵师”的号召,根据“与生产行政组织相适应”的原则,在工厂、企业、院校等单位组建民兵,成立师、团、营、连、排、班建制,分普通民兵和基干民兵。9月,建立民兵师3个,团32个,营54个,连119个,排1489个。全区共有民兵10万余人。1959年后,逐年整顿组织,超龄出队,适龄入队,改选干部,修订活动制度。1960年上半年,建立民兵师、团的基层单位,都在党委领导下成立民兵工作小组;建立民兵营、连的基层单位,党组织都有一名委员分管民兵工作。

1962~1966年,建立武装基干民兵连、团。同时,组建男女基干民兵战术、技术训练尖子班。“文化大革命”期间,原来的民兵组织被以造反派为基础的民兵组织取代。1977~1981年,整顿组织,恢复原来的民兵工作传统,突出高炮(机)民兵和武装基千民兵建设。1980年1月10日,建立“长风”和“嘉安”民兵高炮团。在其他地区建立民兵工作协作组,统一管理分散单位的民兵工作。

1982年,调整民兵组织,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年龄从16~45岁改为18~35岁,其中基干民兵改为18~28岁,撤销36个科研、学校以及人少又分散单位的民兵组织。1984年10月,根据上海警备区的指示,“嘉安”高炮团和安亭地区的民兵组织移交嘉定县,真如镇民兵组织由嘉定县移交普陀区。

1987年,基干民兵数量进一步压缩,原民兵高炮团、基干民兵团和民兵工作协作组,按兵种专业和地区改编为基干民兵营。

二、政治工作

1.政治教育

民兵营、连设专职副教导员和专职副指导员,负责政治教育。民兵政工干部由区人民武装部直接轮训。内容:1958~1962年,主要进行时事形势、民兵性质、任务和革命传统教育。1963年,以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为指针,开展民兵任务、革命传统和国防观念等教育。学习雷锋,学习南京路上好八连,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时间安排:1960年,规定基干民兵训练军政并重,一年一次整组,对民兵普遍进行形势任务教育。1981年,规定军事训练中政治课时间不少于10%,基干民兵每月一堂政治课。1985年,改为基干民兵每季一堂政治课,全体民兵每年一堂政治课。

1983年,上棉六厂试行电化教育,区人民武装部领导和干部去讲课15次。1988年4月,组织各级党政领导300多人参加国防系列报告会,听取上海警备区司令员巴忠倓报告。1989年3月1日,召开区有关部门领导和专职武装干部参加的加强全民国防教育经验交流会,表彰宜川新村街道、梅陇中学、革新电机厂等28个民兵工作先进单位。

2.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1982年,在全区民兵中开展以有理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组织民兵学习革命理论,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组织民兵服务队走上社会为民服务,与学校、幼儿园挂钩服务,上门为烈军属、孤老服务,定点参加建设文明街活动;发扬抢救急难、见义勇为、热爱本职工作等思想,自觉抵制不正之风。

1984年,全区专职武装干部学习南京路上民兵精神文明活动经验,先后5次组织“为您服务”活动,参加服务的民兵达22230人次,做好事56120件。1985年,民兵精神文明活动面向社会,立足本单位,文明生产、优质服务。全区有65个基层武装部与81个单位开展文明单位活动,其中10个点被评为区文明单位。1987年11月,在英雄金笔厂召开民兵文明示范建设现场会。上海警备区副政委王传友、中共区委书记兼人民武装部政委王新生到会讲话。

3.民兵代表会议

1960年3月19- 20日,召开区第一届民兵代表会议,出席代表800余人。区委第一书记张振华作政治报告,要求学习人民解放军艰苦奋斗传统,搞好民兵工作,迎接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召开。上海印钞厂等16个单位受奖。选举出席上海市民兵代表会议代表99人。1960年4月,选举出席全国首届民兵代表会议代表7人。1963年6月1~2日,召开区第二届民兵代表会议,出席代表451人,列席47人,区委第一书记席炳午作形势报告。上钢八厂、申新九厂等15个单位代表发言。选举出席上海市民兵代表会议代表70人。会议强调民兵战略地位和作用,号召民兵学习雷锋和学习南京路上好八连,带头参加社会主义教育,开展增产节约和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铺张浪费、分散主义、官僚主义的运动。

4.创先进活动

1963年,区人民武装部被上海警备区评为四好人民武装部。1986,1987,1989年被市政府和上海警备区评为先进人民武装部。1986、1989年被上海警备区评为武器装备管理先进单位。

1977年,民兵营、连开展创造民兵工作“三落实”(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活动。1989年起,发展为先进民兵、先进民兵工作者和先进基层人武部的一年一次评比表彰活动。

1980年,上棉六厂武装部长王忠智,因民兵工作成绩显著,被南京军区记三等功;上海化纤十一厂武装部长杨长发,被上海警备区评为先进,记三等功;上海嘉丰棉纺厂基干民兵陈志刚,抢救3名煤气中毒的船民生命,被上海警备区记三等功。

  

1977~1990年先进单位(个人)统计表

 

 

说明:1985年评选征兵先进单位4个,武器管理先进个人40人,1990年没有进行评选。

 

三、军事训练

1958年,重点训练民兵干部和基干民兵。以队列射击、手榴弹投掷和兵器常识为基本内容。民兵干部由区人民武装部集中训练,基干民兵由有条件的基层单位自训和区人民武装部集中轮训结合。1959年,会同区体委,对大、中学校学生和部分工厂、街道青年实施军事夏令营活动,到驻军营房设营,以军事生活方式,学习政治军事,进行国防和人民解放军光荣传统教育。1960年,突出民兵技术兵训练,青年、学生和基干民兵结合,在基层单位业余就地设营,组织军事活动,参加活动13万余人。1963、1964年,会同区体委,连续举办区第一届和第二届民兵军事体育运动会。参赛男女民兵分别为3000人和4000人。1964年增设“三防”(防空、防原子、防化学)和护厂、巡逻警卫等训陈课目,按兵种培训“尖子班”,基干民兵按“小型、就地、分散”的原则开展训练比武活动。

1979年以后,着眼城市防卫特点,突出以打坦克、防原子为主要内容的“三打”(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兵),“三防”(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和巷战单兵动作的训练,加强专职武装干部和高炮(机)民兵营、团干部组织指挥演练和专业技术骨干训练。基干民兵主要是专业技术和夜间射击训练。1981年,改革民兵军事训练,基干民兵以30天训练为一周期,完成训练课目,经考试合格,发给合格证书,转为预备役训练。1987年,本着训练效果和减轻基层负担的精神,重在坚持民兵干部、民兵专业技术兵训练和大专院校、中专、职校、高中新生的训练,由区人民武装部实施集中训练。

1987年3月12日,市委书记芮杏文、市长江泽民、副市长钱学忠、上海警备区司令员巴忠谈、政委平昌喜、副司令员任永贵等领导人视察区民兵工作,观看长风民兵高炮团操作表演,检查区武器库。市长江泽民为区武器装备管理题词:保管很整洁。

  

 

1987312日,市党政领导视察长风民兵高炮团

四、执勤服务  

1.守卫铁路桥

1967年3月29日,区人民武装部派工厂民兵担负中山铁路桥的守卫任务,因影响基层单位生产,于同年4月21日撤销执勤。

2.维护社会治安

1979年10月24日,市委副书记陈沂在上棉二厂召开座谈会。肯定该厂民兵配合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的经验。1980年,全区200多个单位派基干民兵参加工人纠察队,配合公安派出所夜间巡逻。1983年,出动民兵3140人次,参加监护苏联卫星残骸堕落执勤、第五届全国体育运动会警卫和节假日打击刑事犯罪活动。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动乱中,参加应急机动执勤民兵1080人,车辆96辆次。6月6日,在光新路铁路道口发生的骚乱事件中,大隆机器厂、上海啤酒厂、木材一厂、上海造币厂等单位民兵配合公安部门擒拿歹徒9人。

3.防台防汛救灾

1979年起,民兵作为区的机动突击力量参加防台防汛救灾,坚持值班执勤。每年7月20日~9月21日为执勤日。每日120人,执勤单位出动10人或30人,备卡车1辆,值班待命。

五、装备管理

1958年,区民兵拥有重迫击炮、六O炮、轻重机枪、步枪和冲锋枪等武器。除少量装备民兵连外,主要由区人民武装部集中管理。

1982年5月30日,上海第一印染厂发生武装干事陈明权持枪凶杀、纵火事件。6月12日,区人民武装委员会、人民武装部提出强化武器装备管理的措施,要求各基层单位有安全牢固的库(室),有适当的枪柜(架);有专人日夜看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开展“四无”活动(无丢失、无损坏、无锈蚀、无霉烂变质), 6月15日,在人民机器厂召开武器装备管理现场会。1983年,区委、区政府、区人民武装部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民兵武器弹药管理的通知》,强调武器库普遍安装报警器,实行双人双锁管理,建立健全各系统武器管理档案;执行民兵训练弹药领发消耗登记、管理制度;区人民武装部派人送发训练弹药到现场,每年进行技术和安全管理检查。做到数量清、品种清、质量清、配套清、待修武器清、存在问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