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老龄工作
1990年7月,全区人口796151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118000人,占14. 8%,其中80~89岁8081人,90~99岁529人,100岁以上1人。
第一节 为老年人服务
一、老有所养
区内老年人90%以上享受国家规定的离退休待遇。198 7年10月起,工厂企业对已故职工无经济收入遗属发补助金。孤老由区民政局给予社会救济。王兆芝十年精心照料生活不能自理的孤嫂,荣获1989年全国“好儿女金榜奖”。叶良骅侍奉双目失明的婆婆,刘文英赡养和照料长期瘫痪和双目失明的90多岁高龄的岳父母等,为人景仰。
二、老有所为
区内离退休人员应聘工作的,1986年为3.2万人,1990年增加到5.3万人。其中,从事第三产业2.3万人,受聘于原单位或外单位1. 3万人,参加居委会工作、各种社会值勤和公益劳动8000余人,从事各种季节性临时性工作的8000余人。1991年1月,全国老龄委在上海召开“老有所为”研讨会,区领导以《发挥地区优势、多渠道开展“老有所为”》为题,在会上作了经验交流。
三、老有所医
1990年7月起,对7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优待卡。持卡者可优先挂号、缴费、诊治、配药、化验、放射等。11所街道医院开设老人家庭病床,10所街道医院专设老年门诊。
四、老有所学
1987年前,主要以讲座、学习班及读书小组等形式组织老年入学习。1987年,沙洪浜街道创办老年学校。到1990年,全区有12所街道老年学校,设有医疗、保健、法律常识、家庭管理、家用电器、财会、烹调、裁剪、书法等课程,参加学习的9000余人次;区退休教工之家设立上海老年大学普陀区教育点;区老干部局开办上海老干部大学普陀区分校。长风新村街道办的中国古典文学老年读书会,自1987年至今坚持,阅读评论《红楼梦》、《水浒》等古典文学作品。
五、老有所乐
1981年4月,成立区老年人体育协会,参加锻炼者万余人。1986年,全区有老年活动室141个,面积4300平方米,供老年人阅读书报、下棋、打牌、看电视,开展练气功、打拳、健身操等活动。沪西工人文化宫及各公园,对老年人提供优惠服务。1986、1987、1989年举行3届区老年人运动会,参加者千余人。比赛项目有:练功十八法、太极拳、健身操、门球、实心球投掷等,还有平板托球、推童车、挟汽球等趣味性团体赛。各街道组织歌咏、戏曲、民乐、舞蹈等老年文娱队伍40个,队员近千人,多次参加市、区、街道里弄演出。1987年起,每年冬季组织全区老年书法比赛。1986~1990年间,举办过3次区老年家庭花卉展。1985年,曹杨新村街道创办老年婚姻介绍所,至1990年,曹安路、中山北路、普陀路、石泉新村等街道亦相继成立老年婚姻介绍所。
第二节 尊老敬老
每年春节和敬老节,区、街道、居委会以及各系统各单位都开展尊老敬老活动,各级党政领导分别上门慰问高龄老人,赠送礼品。街道、居委会举办为百岁老人生日祝寿活动,区领导亲往祝寿。1986年6月,全国老年影视制作室摄制纪录片《上海老年人晚年生活》,来区仁义里摄录“敬老祝寿会”,“老人观光游览市容”等镜头,并配译外语多种,在国外放映。1987年国庆节,区政府机关大院展出区老年人活动图片。1990年,曹安路街道举办“五个老有”照片展览和放映《老年的故事》专题录像片,组织报告会和文艺会宣传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获得者高秋峰的事迹。区老龄委印发老年人先进事迹和尊老敬老先进事例等供街道、居委会广为宣传,并召开好儿女、好媳妇、好女婿、尊老爱幼、文明家庭、邻里团结等座谈会和经验交流会。1990年,锦绣里居委会帮助100多个家庭签订尊老敬老家庭公约。1991年1月,区老龄委举办“老有所为”展览会,全国各省市和上海市各区、县老龄委领导以及区党政各部门、各街道干部等前往参观者近千人次。
第三节 贯彻《上海市老年人保护条例》
1989年9月14日~10月15日,贯彻《上海市老年人保护条例》(简称《条例》)宣传月,区召开《条例》实施情况交流暨老有所为精英奖和好儿女金榜奖表彰大会。此后,结合尊老敬老活动,宣传《条例》精神。
自《条例》公布至1990年,全区接待处理涉老纠纷2623件。街道里弄调处的1607件中,由居住引起的700件,占43.6%;由瞻养引起的166件,占10.3%;由婚姻引起的51件,占3.2%;由侵犯人身权、财产权以及其他问题引起的690件,占42.9%。调解成功的1396件,成功率为86.87%。区法院或街道(镇)法庭立案审理的有205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