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残疾人工作

第一节  学习和就业

 

一、组织学习

1965年,筹备盲人聋哑人协会,按地区组织4个盲人学习小组、1个聋哑人学习小组,学习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盲人聋哑人协会,将各工厂企业单位的盲人聋哑人组织起苌,学习毛泽东著作及时事形势。“文化大革命”期间,活动中断。1979年,恢复盲聋哑职工学习组织和学习制度。举办裁剪学习班2期,培训残疾人76人;文化补习班2期,参加的残疾人54人;举办普法学习班9期,参加的残疾人395人次。

1980年4月,在区聋哑学校帮助下,为弱智儿童开设辅读学校4所12个班,学生约150人。

二、劳动就业

解放后,在生产自救组织中吸收残疾人参加生产。1958年,残疾人劳动就业由区民政、劳动部门实行多渠道统筹安排。至1990年,安排到市属工厂和福利生产企业的共871人,其中,上棉一厂100人,上海图钉厂347人。1973、1989年区聋哑学校的毕业生239名全部作了安排。国家为鼓励安置残疾人就业,对福利生产企业在税收上给予照顾,残疾人占生产人员总数35%以上的免缴所得税,占10%~35%的减半缴纳所得税。

 

盲人医生推拿

 

1982年3月,区盲人聋哑人协会培养盲人推拿医生2人,创办盲人推拿服务部,至1990年,接待病人近4万人次。每年创收1万余元。1985年,被评为市级先进集体。

第二节  康复医疗和养老


1975年3月,曹杨新村街道建立第一个工疗小组,至1990年,全区有街道(镇)工疗站13个。主要收治精神病患者及弱智残者。通过劳动、药物、娱乐和心理治疗,使病情得到控制,提高弱智残者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通过生产劳动,获得报酬,基本生活得到保障。非在职的轻度精神病患者由居委会组织看护组照顾。1985年4月,创办康复医疗站,对全区335名盲聋哑人(盲人84人、聋哑人251人)进行健康检查和康复治疗。1990年12月,金沙江幼儿园开设语言训练班,招收13名2~7岁、听力100分贝以上的聋哑儿童,训练语言能力,学会说简单的话语。

1989年,长风新村街道采用自筹公助办法,帮助非在职残疾人解决医疗和养老问题,在福利企业提取免税额的30%,职工工资奖金总额的10%作公助资金。残疾人职工女35岁以下、男40岁以下的每人每月交10元,女35岁以上、男40岁以上每人每月交15元,分别交付12年。退休后,每月得养老金45元;医疗费报销8元。1990年,全区有9个街道(镇)实行非在职残疾人医疗和养老互助办法,参加入数405人。

 

第三节  文体活动

 

1986年11月,组织红灯杯轮椅车15公里邀请赛,邀请全市11个区残疾人运动员参加,普陀区获一等奖。12月,成立区残疾人体育协会。1987年3月,首届中国特殊奥运会在深圳举行,区有6名弱智运动员参加,马庆华获田径比赛金牌、银牌各1枚。轮椅乒乓球运动员许建诚被选送国家队赴汉城参加第八届国际伤残人奥运会,1987年5月和1989年11月,区举行第一、二届残疾人运动会。1990年4月,举行上海市弱智人乒乓比赛,区男女少年组分别获团体冠亚军。9月,举行区弱智人田径运动会。10月,在全市弱智人田径比赛中,区参赛运动员42人,获金牌10枚、银牌20枚、铜牌19枚。有7名残疾人运动员代表上海市参加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朱晴获100米轮椅赛金牌,许国祥获铅球冠军、铁饼亚军,被评为精神文明运动员。

1981,1982年,聋哑女职工吴长妹的舞蹈和盲人邵继良的琵琶演奏分别代表上海市盲人聋哑人赴香港和日本访问演出。1989年,组建区残疾人业余艺术团。在八一建军节为区烈军属演出。区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期间,为代表演出。1989年国庆节和国际聋人节庆祝活动中,曾演出多次。还参加市民政系统第四届康复之花文艺比赛。1990年10月,区残联和区文化局联合举办区残疾人业余文艺调演,10个街道、2个工厂和区残疾人艺术团创作排练了65个反映残疾人生活和精神风貌的节目,评选出35个节目参加调演,并在区“十月歌会”中专场演出,获特别奖。选送9个节目参加市第二届残疾人文艺汇演,获2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和2个三等奖。

1988年11月,成立区残疾人联合会(简称“残联”),建立残疾人活动室和盲人有声读物图书馆,向全区残疾人开放,有800余人参加活动。1990年夏,举办交谊舞训练班。有20名聋哑人参加训练。选送5对舞伴参加市残联组织的交谊舞比赛。1989年及1990年夏,先后组织盲人音乐欣赏会,每次参加50余人。两次组织聋哑人及肢残人去千岛湖旅游。1990年5月,由区残联副理事长和区肢残协会主席率领18名肢残人赴苏州学习参观。1990年10月国际盲人节、11月聋人节期间,区残联分别组织盲人45人、聋哑人27人去无锡、南京、扬州等地游览。

 

第四节  帮残助残

 

上海图钉厂有盲人180人。工厂为他们设计专用半自动机床,安装吸音板,以保护盲人听力。从厂门口到车间的路上专设盲人通道,路面有突出的路标。食堂为盲人设专窗售饭菜。94路公共汽车在该厂附近设残疾人招呼站。上棉一厂根据残疾职工生理特点安排工种,对精神病患者职工组织监护管理网络。为民电器厂厂医蒋锦玉探索出治疗癫痫和精神病的方法,药物和针灸并用,使7名残疾职工病情好转。至1990年,区残联组织参与市每年举办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在我心中》宣传周活动,开展“残疾人为社会,社会为残疾人”的双向服务。区红十字会组织青少年对34名残疾人孤老的慰问活动,得到市颁“成绩显著表彰奖状”。1990年宣传周期间,区残联召开“弘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帮残助残恳谈会”。上棉一厂工会、中山北路街道残协和残疾人代表在会上交流帮残助残经验,宣扬残疾人自强不息精神。团区委组织先进青少年到区聋哑学校送书慰问座谈。区少年宫召开表彰大会,表彰长风新村二小护盲队、甘泉新村三小助盲队、区中心小学助残服务队等18个助残先进集体、14名助残先进个人和36名先进残疾儿童。1990年,区残联被评为“上海市残疾人之家”,上棉一厂工会被评为市帮残助残先进集体,上海图钉厂工会主席蔡宝根和为民电器厂厂医蒋锦玉被评为市残疾人之友,上海汽车仪表厂厂长助理(肢残人)朱祖康、上海东方制革厂工人(聋哑人)唐健被评为市残疾人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