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31年(1942年)日伪统治时期在区内建立保甲制。民国33年10月,成立伪上海特别市警察局保甲委员会普陀分会,下设1个总联保,5个分联保,57个保,808个甲。民国34年4月,开办保甲人员训练班,有“保甲概要、自卫须知、防共须知⋯⋯等训练内容。抗战胜利后,上海市政府继续推行保甲制度。民国35年1月,成立上海市第十三区整编保甲委员会,按原保甲划分为24个整编段。6月,整编为34个保,822个甲。民国37年9月,调整为37个保,895个甲。
解放后,废除保甲制度。先后建立居民互助会、居民清洁卫生管理委员会、人民防护队、冬防服务队、自来水管理委员会等居民组织。1951年创建居民委员会(简称居委会)。
第一节 组织沿革
区居委会的创建,经历了3个时期:
一、创建和发展时期(1949~1965年)
解放初,区接管委员会在里弄成立141个清洁卫生管理委员会支会和1190个居民卫生小组。1950年“二六”轰炸后,成立30个人民防护中队,1819个小队,队员3999人。1950年冬,成立44个冬防服务中队,1244个分队,队员2503人,开展防空、防火、防盗、防特等“四防”活动。
1951年5月,市、区民政部门派工作组,在梅芳里筹建居委会。该里有居民1019户,4336人。其中工人、店员等劳动人民及其家属有3543人,占总人口的81.7%。解放前,有国民党、三青团和义务警察等组织,还有地痞流氓封建帮会势力。中共地下党建有儿童福利站,开展革命活动。解放后,经过反恶霸斗争,废除保甲制度,先后成立水电管理委员会、清洁卫生管理委员会、人民防护队、冬防服务队、妇女代表会等组织。1950年1月,成立居民互助会,内设水电、安全、卫生3个股。1951年5月,该里38条支弄,分别推选居民代表53人。经代表协商,推选出委员15人组成居委会,设总务、福利、安全、卫生、文娱5个组。6月,经区政府批准,正式挂牌成立梅芳里居民委员会,是上海市第一个居委会。至1953年底,全区共建立78个居委会。
1954年12月,根据国家颁布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将全区78个居委会调整为170个。居委会设福利、治保、文教、卫生、调解5个工作委员会。调整后,全区有居委会干部(又称里弄干部)9904人,其中劳动人民及其家属有8945人,占居委会干部总数的90. 32%。
1958年,街道里弄兴办各类生产加工组、生活服务组452个;办托儿所、幼儿园、哺乳室259个;修理、缝纫组686个。参加生产劳动的居民2.7万余人。其中妇女2.1万余人。锦绣里居委会有496名家庭妇女参加社会劳动,占家庭妇女总数的66.7%。
1959年,随着街道办事处的调整,居委会由原170个调整为72个。1963年,居委会再次调整为106个,居委会干部进行民主选举。经过调整和改选,里弄建立党支部、居委会、妇代会和团支部等组织,居委会设治保、调解、文教、卫生、福利、生产6个工作委员会。全区有居委会委员1268人。
二、“文化大革命”破坏时期(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初期,里弄成立名目繁多的“造反队”,揪斗里弄干部,抢占居委会用房。居委会土作陷于瘫痪状态。1967年1月,居委会被“造反派’,夺权,改称里弄革命委员会,设两组(政宣组、服务组)、一队(群众专政队)。
三、恢复和全面发展时期(1977~1990年)
1978年,恢复居委会建制。全区设居委会119个。里弄设党支部、妇代会、团支部、退管会。居委会设政宣、治保、调解、卫生、生活服务、青少年教育工作委员会。1983年,根据《宪法》第一一O条对城市居委会的规定进行全面整顿。5月,在永庆里居委会和曹杨五村第四居委会试点。1984年分期分批展开,1985年6月完成。全区居委会调整为224个。
1990年,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富源里居委会进行改选的试点。6月4日为居民投票日。每户派代表参加选举。参选率为100%。选出由6名委员组成的居委会。下设民政福利、治安保卫、人民调解、文化教育、公共卫生、生产服务6个工作委员会。至1990年底,全区262个居委会选举产生居委会委员共2067人。
第二节 主要活动
一、调解
1953年,有78个居委会设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6510起。“文化大革命”期间,调解组织遭到破坏。1977年以后,恢复调解活动。至1981年,全区居委会建立调解委员会138个,调解委员933人,调解员1224人,共调解民间纠纷3229起,相当于法院同期受理的民事案件的6. 3倍。1990年,全区居委会有调解委员1507人,调解员7520人,共调解民间纠纷3451起,其中家庭纠纷1549起,邻里纠纷1208起,房屋纠纷424起,婚姻纠纷131起,其他纠纷139起。调解成功率达90.43%。有22个居委会设立法律咨询站。1981~1990年,先后6次评选出市级调解先进集体13个,调解先进工作者52人。
二、治保
1953年1月,在冬防服务队基础上,建立居委会治保会78个,治保委员546人,按户口段设治保小组173个,组员947人。药水弄居委会治保会从创建到1955年11月,协助公安机关捕获危害社会治安分子167人。1960年底,全区居委会治保会协同公安机关侦破案件50起,扭获违法犯罪分子79人,抓获小偷711人。同时,建立改造小组179个,对管制分子监督管理。1977年旬阳新村居委会治保会建立以退休职工为主体的治保队伍,队员820人,每天分4班轮流值勤。刑事案件逐年下降:1977年12起,1978年7起,1979年3起,1980年2起,1981年没有发生案件。1990年,全区有居委会治保会262个,治保委员2014人;治保小组4710个,组员8587人。治保会向公安机关提供刑事侦察线索384条,协助破案247起,抓获逃犯25人,扭送违法犯罪分子119人。
三、卫生
1949年底,里弄成立清洁卫生管理委员会支会和居民卫生小组,发动群众清除垃圾,填没臭水浜,疏通沟渠,建立垃圾箱,建造小便池,水井加盖,进行经常性的清洁卫生大扫除。后发展为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居委会建立后,进一步制度化,每月进行室内外清洁卫生大扫除。1986年起,开展以创造文明卫生环境、文明卫生新村和卫生之家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1990年,按统一文明卫生单位标准考评,全区被评为文明卫生楼6810幢,占居民楼总数的72.7%;卫生之家15170户,占居民总户数的70%。
四、生活福利
1950年,在部分棚户简屋里弄铺设自来水管道,建立给水站,解决居民吃水问题。1964年,全区有给水站333个。其中政府投资建造214个,组织居民集资建造119个。用水人口30万,占全区总人口50%。1979年,开始接水进屋。至1984年基本完成,共有9.78万户居民家里装上了自来水。
1981年,区内有公用电话站135个。属于居委会管理的116个。其中有57个电话站开办长途电话业务。1982年,公用电话站开展优良服务活动,长寿路居委会公用电话站坚持昼夜24小时服务。
1958年,全区居委会组织职工家属兴办里弄食堂290个、服务组651个、托儿所259个。菜市弄居委会办食堂,供应企事业单位职工、居民、中小学生用膳。1975年,食堂有职工24人,每天有700人次就餐,对于病人和行动不便的孤老还送饭菜上门。1976、1977、1978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区先进单位,食堂负责人钟阿裕出席第四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1984年,仁义里居委会组织以退休工人为主的“家庭综合服务队”,队员46人。有“上门服务”;照料老人、小孩,服侍病人、产妇,修理门窗桌椅。有“代办服务”:买送米煤,扎拖把,裁衣服,洗衣被,领养幼儿,接送幼儿入托入园,为中小学生热午饭。有“应急服务”:修理水电,接送病人住院出院等。1984年下半年,婴幼儿“入托难”矛盾突出。许多居委会开办37个简易托儿所,接收1000多名幼儿入托。鸿寿坊居委会培蕾托儿所,聘请退休工人5人和职工家属1人为保育员,吸收30名幼儿入托。锦绣里居委会干部自己动手,挖建了14平方米的“娃娃乐游泳池”。
五、精神文明活动
1978年,仁义里居委会组织待业青年补习文化,搜集废钢铁,打扫里弄,维持交通秩序,参观顾正红烈士事迹展览,听取本里弄好人好事的介绍。1979年7月19日,《文汇报》作了报道,并发表《向仁义里学习》的评论员文章。1979年,区委发出:“学大庆,创六好”(政治思想、道德风尚好;维护治安、遵纪守法好;团结互助、遵老爱幼好;爱国卫生,绿化环境好;提倡晚婚、计划生育好;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好)的号召,武宁新村第二居委会帮助200弄6号居民小组32户家庭制定“创六好”规划,认真实施,被评为六好居民小组。1985年,东新村街道在居委会开展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活动,举办好人好事事迹巡回展览;组织好人好事报告队,向居民巡回宣讲,推荐好人好事94件,传播先进思想,树立社会新风尚。1987年,曹杨二村第五居委会举办“婆婆学校”,吸收60名老年妇女,学习如何搞好婆媳关系,管好家庭经济,科学带好儿孙等内容。曹杨新村街道举办有120名家庭主妇参加的“居民学校”,为期3个月,每周授课1次,分别学习裁剪、烹调、保健等知识。
1979~1990年,全区共评出先进、文明居委会343个,先进居委会干部766人,其中被评为市先进、文明居委会9个,先进居委会干部67人。
六、兴办集体经济
1979~1982年,全区有123个居委会举办各类合作社246家,安排“文化大革命”期间上山下乡回沪知青2300人。1981,1982年总营业额为969. 4万元,利润160万余元。1984年下半年起,各居委会兴办以综合服务为主的集体经济,1990年,全区有企业1453个,从业人员24600人。1989、1990年两年,营业总收入10. 07亿元,利润8676万元,上缴税额4994万元,成为全区仅次于财贸系统的经济支柱。两年来,各街道(镇)、居委会用于公益事业的资金达379.2万元,兴办文化中心4个,福利中心13个,增添一批其他福利和服务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