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支援外地建设、上山下乡

第一节  支援外地建设

 

解放以来,区承担了支援外地建设的任务,以多种形式向各地输送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1.89万人。

一、迁厂支援

1956~1966年,先后有14家工厂迁往合肥、武汉、郑州、开封、洛阳、西安、济南等市,随厂外迁职工共3985人。

 

外迁工厂一览表

 

二、人员支援

1953~1973年,支援外地建设的各类人员(不包括随厂支援外地的职工)共1.49万人。

1.技术工人1954~1960年,在企业中选调377名技术工人支援外地重点建设。在1954年输出的229名五金行业技术工人中,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占55%,五年以上工龄的占85%;在1959年支援二机部(主要是西北地区)的148名技术工人中,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占66%,中、高级工占87%。

2.社会劳动力1956~1960年,社会劳动力支援外地工业建设共9576人,分布在安徽、云南、青海、福建、江西、贵州、甘肃、宁夏、四川、湖北、山东、新疆和西藏等省和自治区。

3.中学毕(肄)业生“文化大革命”期间,共有4764名中学毕(肄)业生到外地工矿企业,主要分布在湖北、甘肃、河南、陕西、云南、内蒙等省、区。还有224名中学生,作为支内职工子女,随父母参加外地工业建设。

 

第二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58年,开始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1978年累计全区下乡人数9. 77万余人,其中“文化大革命”期间有8.94万人,占91.5%。1978年后,统筹解决下乡知识青年的遗留问题。

一、上山下乡

1958~1966年,共动员1.03万人上山下乡,主要是社会待业青年和部分历届中学毕(肄)业生。

1958年1~8月,由共青团上海市委等单位统一组织,去安徽省336人,去湖北省586人,共922人。1961年12月前后,组织865名青年去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半农半读,分布在南昌、油山、桂山帽、祁禄山、翠雷山、武山、岷山、西山、武功山等9个分校。1962~1966年,在精简职工和减少城市居民的同时,共有8541名青年下乡。其中:去上海市属农场2149人,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6392人。赴新疆1962年52人、1963年2020人、1964年2053人、1965年1907人、1966年360人。主要分布在新疆农一师一团、三团,农二师三十二团,少数在农三师、农五师、农七师。

1967~1978年,下乡知识青年共8.74万人。1967~1968年夏季,下乡人数3600余人,主要去市属农场。1969~1970年底,1968,1969年两届中学毕(肄)业生及1967年以前历届社会待业青年全部动员到外省插队、插场。其中:到外省区插队2.46万余人,农场1.4万余人。1971年开始,对中学毕业生分配政策调整为坚持上山下乡方向的前提下实行“四个面向”。 1971~1977年6届中学毕(肄)业生到上海市属农场的共3万余人,到外省务农的2300余人。1978年,最后一批93人去上海市属农场。

 

二、解决上山下乡中的实际问题

1969~1976年,区抽调100多名干部组成上山下乡慰问团,赴江西、安徽、云南、内蒙古等地,依靠当地各级领导力所能及地帮助下乡青年解决困难,对部分病残和独生子女及有特殊困难的下乡青年根据政策调回上海。

1978年后,根据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精神,停止动员下乡工作,同时逐步解决下乡知识青年的实际问题。1977~1990年,按照市的规定,因病和照顾家庭困难回沪1.94万人,职工退休招收其子女回沪工作1.07万人,从市属农场调回市区3268人,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调剂到上海海丰农场780人,商调回市区378人。

对在外省区农村同农民结婚和安置在乡镇企业工作的知识青年,实行每、每月40元左右的定期补助。

据1989年统计,原下乡知识青年中已在当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县属以上企业工作的有1.2万余人。

从1989年开始,为帮助解决仍在外省区工作的原上海下乡知识青年的子女就读、就业方面的实际困难,允许每户知识青年的一名“年满16岁或初中毕业的未婚、未就业”子女来沪就读就业。到1990年底,已办理4838名知识青年子女入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