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革命斗争和爱国公益活动
一、革命斗争
早在20~30年代,许多少数民族工人和其他劳动群众,不堪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剥削和压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汉族同胞一起,积极投夕口二人革命运动,涌现了不少杰出人物,如侗族人龙大道,于民国14年(1925年)来沪,曾任中共曹家渡部委书记。五卅运动后,龙在曹家渡一带,深入发动群众,同反动派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使那里的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民国20年2月,龙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成为“龙华二十四烈士”之一。满族人孙良惠于民国13年任沪西工友俱乐部主任,翌年,负责沪西地区中共支部工作。民国16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孙积极带领沪西工人(其中有不少少数民族工人),参加罢工抗议斗争,后遭血腥镇压.孙亦被捕。中纺第一印染厂回族女工、共产党员王明珍,民国37年曾参与夺取国民党工会领导权的斗争,并积极组织工人声援申新九厂的罢工斗争;解放前夕,积极参与护厂斗争,反对国民党把厂里的机器拆运去台。她还巧妙地印制数百只“人民保安队”袖章,在迎接上海解放时使用。中纺一厂回族工人马恒龙,民国37年积极为中共地下党外围组织工人协会冒险分送《挺进报》,还和其他工人一起,勇敢地面对敌人机关枪口,参加罢工示威游行。
二、爱国公益活动
民国21年1月,日本侵略者发动淞沪战争,战火使很多人流离颠沛,沦为难民,尤其是回族同胞,因同汉族有着宗教信仰、饮食起居等习俗的差异,生活更为艰难。当时小沙渡一带聚集着一批回族难民,栖身于临时搭建的芦棚里,苦难不堪。回族爱国人士马天英联络各界人士,多方募款,在小沙渡地区营建数十排平民屋,让回族难民迁进新屋,得以安身。民国26年,八一三事变次日,上海回教会灾民救济会在梅芳里设回族难民收容所,收容难民数百人。至民国29年收容所结束,难民遣散。
民国22年,由马天英、马天亮、马少生等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人士发起,在梅芳里办起回民子弟义务识字班,由回族教师义务执教。民国24年,马天亮、马少生、马义方、李云生等捐款募款,在福新烟厂捐赠的一块土地上建房4间,将义务识字班搬入,改名云生小学,广收回民子弟入学读书。民国26年,小沙渡回教堂扩建翻新,还设置白玉坊女学,成立回教宜传所。
解放初,全区广大少数民族同胞以各种实际行动,积极支援抗美援朝,如捐献飞机、大炮,购买爱国折实公债等,还踊跃捐献衣物钱款,支援1950年的皖北、苏北灾区,1968年的山东灾区,1986年的广西、云南灾区,1990年的安徽7个市、县灾区等。
第二节 参政议政
解放后,各少数民族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他们和汉族同胞一起共商国家大事,为祖国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尽心尽力。有的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有的被推选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或担任区、市人民政协委员,有的还担任了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工作。
50年代初,回族工人、共产党员王树森被评为上海市首批劳动模范之一,又先后当选为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回族教师马人斌,旧社会生活坎坷,解放后被选为上海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热心教育事业和伊斯兰教务活动,曾连续5届当选为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9年担任药水弄清真寺教长,现为市伊斯兰教协会会长,曾多次代表中国穆斯林出国访问,成为知名的中国伊斯兰学者。热心公益事业的回族人士马义方,1951年被邀担任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筹备委员会少数民族委员。此后,在区第一至四次协商委员会会议上均当选为副主席。自1955年12月起,在区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第一至四届会议上,当选为常务委员和副主席。回族工程技术人员石厚民,从70年代起,参加区城市建设,先后承担过数十项小区规划设计,并负责编制区1981~1990年以及1990~2000年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为全区市政建设、住宅建设和道路交通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1984年当选为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7年当选为区第七届政协常委;1990年当选为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副主任。苦他还是九三学社社员,现任九三学社区委副主任委员。回族教师、曹杨中学校长金长荣,1987年被选为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88年被选为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0年当选为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回族女局长马维娟,勤恳工作了10个春秋,成绩显著。1988年被评为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1990年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普陀路街道九茂里居委会女干部、回民陶凤珍,1982年以出色的工作成绩被评为区的优秀团干部,后又3次荣获区先进工作者称号,1989年被评为街道精神文明十佳新人之一。从1980年至今,她先后当选为区第七、八、九、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88年当选为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第三节 经济活动
20年代初,境内工厂渐增,回民进厂做工者日众。他们同汉族工人一样,受尽剥削压迫,生活极为困苦。解放后,翻身做了主人,积极生产,钻研技术,大搞革新,为国家创造财富,涌现了一批先进入物。童工出身的回族老工人王树森,于50年代初就因生产成绩出色被评为市劳动模范和工人工程师。上棉一厂回族技术员萧平华,1958年和其他汉族职工共同创制了中国第一台喷气式织布机,1961年应邀参加首都国庆观礼。同年,曹杨清真食堂回族女职工忽树芏,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亦应邀参加首都国庆观礼。上棉四厂回族女工杨希凯,1982年被评为市三八红旗手。申新九厂回族副厂长马兆其,1985年被市经委评为全市十名先进技术节能厂长之一;该厂回族工人张宝贵,1986年被评为市五好工人。天马袜厂回族女厂长张丽萍,作为出色的女企业家,1989年被评为市三八红旗手。
回民在发展清真食品、饮食业、服务业等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民国12年(1923年),回民安秀林在劳勃生路(今长寿路)搭棚开店,名天津魁元斋果子店,经营自制京式糕点等清真食品,深受回民喜爱,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民国26年,改名为魁元斋清真食品店,为当时区内开设最早、规模最大、信誉最著的清真食品店。在此期间,其他回民也相继开设了刘万兴牛肉馆、杨裕兴牛肉馆、春和茶楼、春华楼饭店、信和一鞋店、三星大戏院等。以后,又开设白万兴牛肉馆、马顺兴牛肉馆、马家果子店、王宝垒杂粮店等。设在大旭里、樱华里和梅芳里附近的清真饮食摊铺,如牛肉汤面、饼馒、绿豆丸子、特色米粥、粽子、汤糊、南京板鸭摊等,更是鳞次栉比。花色繁多。这条东起大旭甲。西至胶州路的劳勃生路段,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清真商业街。
魁元禽清真食厂
50年代,境内回族个体饮食摊贩组织起来,建立普陀清真合作食堂。1958年,另建常德路和西康路2家清真饮食店。后又建普陀清真馆。60年代,常德路清真饮食店并入西康路清真饮食店。1981年,区饮食公司投资11万元改建普陀清真馆,从两开间的点心店扩大为八开间的饭菜馆,配备回族经理,充实回族职工,1987年更名为京城清真饭店。在此期间,还增设了曹杨二村、中山北路、常德路清真饮食店。1982年,魁元斋清真食品店工场和门市部分开,投资140万元,在交暨路39号新建具有民族特色的魁元斋清真食品厂,生产清真糕点,有10余种产品被评为市名特优产品。该厂产品除供应清真食品店外,还远销新疆、宁夏等民族自治地区。1984年起,区民族联络组先后创办美味清真馆和普回清真饮食店,还组织少数民族退休人员在铁路真如车站附近,开办专为少数民族旅客服务的方便旅社和在中山北路1581号组建科技水电工程安装服务队。1984年下半年起,各街道民族联络组也纷纷办起经济实体,如清真饮食店、旅社等。1990年9月,药水弄清真寺创办了穆斯林点心店,经营清真糕点,颇受好评。
80年代,区加强了同内地边疆民族自治地区的横向联系。少数民族来区投资设立商贸企业多家。创建于1987年5月的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驻上海办事处招待所,经过扩建,于1990年7月改名为内蒙古白云宾馆。这是一所以1幢6层大楼建筑为主体的富有蒙古民族特色的融客房、餐厅、舞厅、卡拉OK,KTV包房、商贸于一体的中高档宾馆。
第四节 文化活动
一、教育、科技
民国22年(1933年),办在梅芳里的回民子弟义务识字班是区内最早的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民国24年改为云生小学。民国26年,该校迁普陀路235号新建校舍,入学学生以回民子弟为主。八一三事变后停办,抗战胜利后复校,民国36年,改名兴建小学。1956年改为公办,定名普陀区回民小学。1957年,迁入西康路1261号新校舍。该校办学30多年来,不断扩大规模,还特设民族教育课,制订回族学生奖励制度,建立清真食堂等。1990年,有班级17个,学生749人,教职工63人。
1990年上海市回民中学藏族班开学典
民国34年,中国回教协会在上海南市青莲街220号创办私立敦化中学,1956年改名市回民中学,1957年迁入区境沪太路新建校舍。这是一所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完全中学。1990年有高中3个班,初中17个班,学生600余人,其中有回、藏、满、蒙古、壮、侗、畲、土家、朝鲜、鄂伦春和汉等11个民族,有教职工140人。1985年9月起,学校接受为西藏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任务,每年招收西膝登1990年上海市回民中学藏族班开学典礼藏拉萨地区学生100人。1986年起,该校定为市重点中学。该校开办藏族班5年来,成绩卓著,多次受到国家教委和国务院援藏小组表彰。1988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境内的华东师范大学是全市少数民族师生员工最多的高等学府。近10多年来,该校先后招收30多个少数民族大学生800余人,已毕业430余人。1990年在校少数民族学生382人,其中本科生358人,研究生24人。有分属于8个少数民族的教职工54人,其中有中共党员18人,有教授4人,副教授12人。
上海铁道学院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纺织学院2所高校,也招收有少数民族大学生。上海铁道学院还有回族副教授2人,高级实验师1人,满族副教授1人。
另外,1990年,区内还有回民幼儿园2所,少数民族托儿所4所。
解放40多年来,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教育工作者在区各级各类教育事业中辛勤耕耘,成绩卓著。有的在学术研究上有杰出成就,如华东师大生物系回族教授庞延斌从事原生动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1978年,他的研究成果分别获得上海市和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奖。1982年,他曾获美国马里兰生命和农业科学院颁发的“在纤毛虫形态发生和形态领域中出众的研究”奖励证书。该校数学系满族女教授曹伟杰参与编写的高校教材,1988年荣获国家教委颁发的优秀教材奖。该校中文系回族教授马兴荣,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曾主编《中国古代诗词曲辞典》。该校哲学系回族教授丁祯彦,曾主编出版《中国哲学史教程》;担任《哲学大辞典·中国哲学史卷》的常务副主编。他的研究论文于1984年获上海高教系统优秀论文奖;1986年、1988年先后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优秀学术成果奖。
在境内的科研院所和工厂技术部门也有为数不少的少数民族人士从事技术研究工作。其中杰出的,有中国船舶总公司第九设计院满族高级工程师丁振芳,他长期从事燃气轮机装备等重点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曾3次援越参与军工设计,1974年获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孙德胜颁发的三级勋章。上海灯泡厂回族高级工程师穆宗杏,从事焊接专业,曾承担国家急需的绝缘材料研究任务,在氩弧焊电源设计上多有创新。他的创新项目和科研论文曾多次获奖,在上海焊接界声誉卓著。上海绢纺厂回族女高级工程师穆曾琪曾领导开发试制出多种外销产品,7种内销产品,其中尤以丝毛混纺绸新产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二、体育、文艺
解放前,长寿里、梅芳里、南北樱华里一带的回民中,很多人喜欢练拳习武。河南查拳名家回族人马忠启、马忠立,曾在樱华里附近授拳传艺。抗战胜利后,马忠立表演的“飞标”、“铁沙掌”等武术深得当地群众喜爱。解放后,武术仍在回民中盛行不衰。回族武术气功师薛鸿恩,经过长期刻苦锻炼,博采众长,自成一家。1982年在市传统武术比赛中获套路和对练优胜奖,同年,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获优胜奖。1984年在市工人武术比赛中获心意六合拳、形意拳、八卦拳等内家拳第一名。1990年6月,区举行首届少数民族运动会,有9个民族的运动员参加竞赛。运动员中最年幼的回族儿童只有5岁,最年长的回族老人已80高龄。
文艺方面较为突出的,有区回民小学回族教师白忠发,他潜心钻研仿古青铜器泥塑作品,其作品《象尊》、《牺形尊》、《凤铜》和《鎏金麒麟》等,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深受外宾和台胞的喜爱。回族二级演员彭荫泰,曾在话剧《第二个春天》、《农奴戟》和电视剧《海啸》、《晁盖》中扮演主角,表现出较高的艺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