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20世纪20年代,区境内始有居民旅居国外,多为出国谋生者。1959年,有海外华侨119户。1966年,在境内定居的归侨254人。改革开放以来,出国和归国人员增多。1979~1990年,出国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452人,学习外国语言的582人;1990年归侨、侨眷和港澳同胞家属共3061户、1.3万余人,海外华侨和旅外人员共7619人。

1962年初,成立上海市归国华侨联合会普陀区工作委员会。1985年2月,成立区归国华侨联合会(简称区侨联)。曹杨中学自50年代起招收侨生,至1968年,共毕业侨生800余人,毕业后散居国内外。1986、1987年,先后成立上海市曹杨中学侨生校友会和上海市曹杨中学香港同学会。

解放前夕,境内部分原国民党军政人员,一些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及其家属,随单位迁居台湾。解放后,迁居境内的台胞台属不断增加。1987年3月,成立区台胞台属联谊会。1990年,全区有台胞57户,回来定居的20户,台属2162户,台胞台属在台亲友2000余人。

1955年3月,曹杨新村街道首批接待世界和平理事会委员考涅楚克一行参观访问。随后,玉佛寺、区少年宫、沪西工人文化宫等单位相继接待外宾参观访间。改革开放以来,来区参观访问的外宾大量增加,区中心医院、曹杨二中、曹杨职业技术学校、甘泉中学等单位也经常接待外宾。

1954年10月~1990年12月,全区共接待来自世界五大洲155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以及海外侨胞、台港澳同胞314万余人次。1981年以后,出国访问团、组不断增加,经贸、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的对外交流日趋活跃。1989年,为纪念上海市和日本横滨市结为友好城市15周年,由日方捐赠的纪念建筑——“横滨·上海友好馆”于1989年4月在沪西工人文化宫内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