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普陀区是上海市的老工业区之一。吴淞江横贯全境,为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天然的运输水道。从19世纪末开始,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民族实业家乘西方列强无暇东顾的时机,先后在此建立榨油、面粉、纺织、造纸、印刷、橡胶、搪瓷、烟草、机器制造等工业。与此同时,外商,主要是日商凭借《马关条约》准许外国在华设厂的规定和利用租界特权,亦在此开设工厂,发展纺织工业。至民国26年(1937年),已有大小工厂777家,职工8.14万人(其中民族资本企业750家,职工5.47万人;外资企业26家,职工2.67万人;官僚资本企业1家,职工100余人),形成以纺织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区,纺织业职工的人数占工业职工数的75%。民国26-34年,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受严重损失。民国34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收一批日伪企业,官僚资本企业增至13家,外资企业减少为7家,民族资本企业增至840家(其中29人以下小厂660家)。民国35-36年,曾一度出现短暂繁荣。民国37年以后,通货恶性膨胀,经济萧条,大批工厂濒临倒闭。

1949年解放初期,全区棉纺织业在全市棉纺织业中的比重,纱锭数占42.8%,织机数占40.9%。面粉业生产能力占全市面粉业的80%。机电业已具有制造中小型柴油发动机、电动机和成套纺织机械的能力。全区职工9.27万人,其中纺织职工6.64万人。国家接管了13家官僚资本企业,建立起第一批社会主义国营工业企业。对私营企业,采取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等形式,向他们提供原材料和贷放资金,帮助克服困难,发展生产。1950-1952年,经济恢复时期,全区工业产值从3.82亿元上升到10.23亿元,增长1.68倍。

1953年,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以后,1954-1956年,对私营企业先后分批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1月全部完成。这一年,工业总产值比1955年增长31%。1956-1966年期间,调整工业门类结构,对700多家中小厂进行裁、并、改、合,7家棉纺织厂改为电子、仪表、机械、毛纺、化纤等企业;在区境西南、西北部,新建北新泾、桃浦2个工业区,发展化工、制药、机械、仪表、铸造、轻工等新的工业门类。这一时期,3011户个体手工业组织成58个生产合作社(组),分别按行业归口市各主管局。1958-1965年,新发展19个街道工厂和131个生产加工组,形成区属集体工业。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工厂企业的生产秩序被打乱。市属工业许多老厂设备基本上没有更新,只新建了6家中小型厂。由于广大干部职工的抵制,虽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在这一时期的工业生产仍有所发展。市属工业1966-1978年,年产值由36.25亿元增至60.78亿元。区属集体工业1966-1976年,年产值由1133.1万元增至7147.6万元。

1979年以来,以全民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的企业有了新发展。至1990年,集体所有制中小企业新增171家。一批老厂生产设备基本上已更新换代。全民、集体所有制企业开始转换经营机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随着企业自主权的扩大,在技术改造、提高质量、发展品种、扩大出口上有新的发展。有130家工厂的100多种类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在全市出口产值最高的100家工厂中,区境有5家。目前全区已成为纺织、轻工、机械、冶金、电子、仪表、化工、医药、食品等工业竞相发展的综合性工业区。1990年,共有大小工厂632家,其中国有企业283家,集体企业317家,外省市企业3家,“三资”企业6家,私营企业23家;固定资产原值34.65亿元,年产值81.79亿元,占全市市区年工业总产值的7.5%;在全市总产值最高的100家工厂中,区境有9家;上缴国家税金9.56亿元;在全市实现利税最多的100家工厂中,区境有11家;职工22.79万人,占全市工业职工数的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