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普陀区地处上海西部交通要津。19世纪中叶起,真如镇、陈家渡、曹家渡一带先后形成以农副产品为主的集市贸易市场。民国35年(1946年)后,陕西北路北段至宜昌路,形成五金交电等日用品旧货市场。

上海解放初至1952年,各类贸易市场继续开放。1953~1978年间,农副产品贸易市场经历了3次限制、3次开放的曲折发展过程:第一次是1953~1956年,国家对粮、棉、油等实行统购统销,逐步代替农副产品私营批发商,并限制集市贸易;1956年下半年后,恢复集贸市场20多处,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第二次是1958~1961年,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化后,农副产品集市贸易随之消失;1961年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开放三官堂桥、宜川路、石泉路等处集市,但禁止粮食、工业品类交易。第三次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至1978年,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全部关闭。

1979年后,是区内各类专业贸易市场大发展时期。不仅迅速恢复了三官堂桥、宜川路、光新路等老的农副产品市场,而且新建了沪西综合市场、三官堂桥禽蛋市场、陕西北路小商品市场及陕西北路商品调剂市场。特别在1985年以后,区委、区政府根据区域地理条件,作出区的功能定位和开发的决策,以开发建设中山北路物资贸易街为龙头,大力发展各类专业贸易市场。在中山北路上海物资贸易中心大厦、中山商厦内,开设了经营汽车、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塑料等高档次的专业物资贸易市场。其间,在光复西路、曹杨路、曹安路、上海西站新建了上海调剂商品市场、上海西站小商品市场、上海曹安路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上海曹安路花卉市场、上海电子电器市场和上海纺织品服装交易市场等,逐步形成上海西区物资贸易中心。

1990年,区内共有各类市场24个,其中:农副产品市场19个,生产资料市场3个,日用工业品市场2个。市场成交总金额7.39亿元,其中:农副产品2.60亿元,生产资料4.60亿元,日用工业品1852万元。1993年上半年,各类专业市场发展到33个,成交总金额12.17亿元。其中:农副产品市场22个,成交金额3.3亿元;生产资料市场5个,成交金额7.94亿元;日用工业品市场6个,成交金额0.93亿元。1993年上半年,各类专业贸易市场成交总金额比1990年全年增长了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