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9世纪末,区境内仍为河网密布的农村水乡,大小河道多数能通航,陆上靠乡间小道通连各地。横贯全区的吴淞江是主要航道,但江上尚无桥梁,过江唯赖船渡。

公共租界扩展至境内吴淞江南岸后,民族资本家和外商利用吴淞江水运方便,纷纷在南北两岸兴建工厂、仓库,同时还增设船埠码头,辟筑道路,逐步改善了交通条件,但是码头、港口设施十分简陋。解放后,随着盘湾里和蔡家浜两装卸作业区的建成和沿岸工厂、企事业单位码头的修建,遂成为上海市区内河港口最大的一个港区。

20世纪初,穿越区境的沪宁及沪杭铁路相继筑成,所建真如火车站为办理少量客货运输的四等小站。解放后,由于工农业发展,客货运输量激增,该站规模逐步扩大,成为上海铁路分局所属的一等客货运站,1989年更名为上海西站,拥有3个大型货场,还有17条专用线,1990年货运量450余万吨,年发送旅客153万余人次,是上海市西部重要的陆上门户。

20世纪初,境内吴淞江以南开始辟筑城市道路,逐步形成道路网。自20年代开始,吴淞江以北的道路也逐步辟筑,客货交通运输事业有了发展。解放前夕,境内共有道路40余条,多数为煤屑、弹石路面。跨吴淞江能通行机动车辆的木桥4座,辟有公交线路9条。解放后,新的道路不断辟筑,原有道路拓宽延伸,并全部改建成混凝土和沥青路面。1990年,全区共有城市道路121条,其中包括连接国内广大腹地的204号、312号两条国道的起始段。新建、改建跨吴淞江公路大桥7座,大型车行铁路立交桥3座。构成四通八达的陆上交通网络。1990年,全区公交线路已有无轨电车线路4条、公共汽车线路34条,出租汽车和长途客运形成全民、集体和个体一起上的局面。长途客运班线达85条,营运线路总里程3万余公里,辐射至江苏、浙江等省。汽车货运业仅6个较大单位的年货运量即在1200万吨以上。

解放前,区内邮电设施简陋落后,邮政只办理发售邮票、汇票等业务,装置电话除工厂及大的学校外,民间极少。解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发展,邮政、电信事业也不断发展,全区已有邮电支局、所14个,邮玫IL务种类齐全,并开展电报、长途电话业务。有些企业事业单位还装有电信传真设备。境内已建有曹杨电话分局和甘泉、旬阳电话支局,至1993年电话设备容量达8.8万余门。一般居民自装电话日益增多,同时发展公用电话兼传呼服务。

全区城市基础设施在解放后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新村住宅建设发展较快,人口大量迁入,加上一批多功能的高层大厦兴建,人流增加,每天还有大量外省市车辆出入区境,加剧了交通难、乘车难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