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房屋维修

第一节  直管公房维修

50年代初,市人民政府接管大批官僚资本房产和敌伪房产后,设立了房屋维修机构,由市公房管理处下设的工程站负责。随着公管房屋不断增加,1952年,设立上海市房屋修理公司,承担各区公房大修。区内公房养护小修由当时市房地产公司所属的江普公房管理所负责。1957年,区成立房地产公司,并设立房管所。房屋大修除公司工程队承担外,还向区房屋修建公司发包。养护任务由各房管所承担。1962年下半年,成立区房地产管理局,区房屋修建公司归其领导,继续承担大修任务。60年代中期,各房管所除管养段负责便民小修外,还建立小修队,从1972年起,改为中修队,并逐步建立起房屋大修、中修、便民小修三级维修体制。

一、房屋大修

主要对严重损坏房屋进行恢复性的全项目修理,修理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大修周期为10年左右。从1958~1990年的大修工作,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58~1969年,着重对接管的老工房、公私合营房、国家经祖改造房等开展恢复性的全项目大修,使这批年久失修、破损严重的房屋焕然一新。但对房屋内部楼地板稀缝造成漏水漏灰、三层阁闷热等实际居住困难尚未解决,住户仍有意见。

第二阶段从1970~1979年,房屋大修与改善居住条件密切结合起来。在“九里工房”中,把板窗改成玻璃窗,双扇门改成单扇门,使室内增加采光,提高面积利用率。在阁栅下全部钉纤维板,从而完全解决楼地板漏灰漏水问题。原来煤屑水泥地或泥地、砖地,全部改铺水泥、解决潮湿问题。原有残缺的晒衣架全部改用木制或水泥预制品予以更换和补足。利用晒台搭小房间,或室内空间搭阁楼等办法增加居住使用面积。在70年代后期,采取在瓦片下铺油毛毡、屋面板等措施,较彻底地解决了“冷摊瓦”(无屋面板)屋面漏水问题。

在工人新村的大修中,对“二万户型”房屋东山墙渗水问题,采用高标号水泥及涂密缝膏解决;曹杨五、六、七村和宜川一、三、四村及桃浦等新村,原来用倒便器的,改为公用抽水马桶;原来按幢装的电度表,大部分改为按层装,以减少用电纠纷。

第三阶段,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着重以提高质量、解决老大难问题为主要内容。对全家住三层阁的住户,过去大修中前屋面开过“老虎窗”,再在后屋面增开天窗,以增加空气对流。长寿路152弄内、新会路192弄内及昌化路统益东里沿街面房屋,原来是低三层阁,大修时全部升高屋面,变成3层楼,使室内闷热问题基本解决。在工人新村大修中,普陀一村原来没有抽水马桶,大修时全部添装。金沙新村、光新一、二村,原来是一层半式,都改为2层楼,上下都改成独用灶间。70年代工人新村大修时,公用部位用石灰水刷白。80年代都用涂料刷白,大修后每幢房屋还加装信报箱。针对住户添置家用电器后耗电量增大,全部调换粗径电线,以保障用电安全。1970~1988年,共大修房屋350万平方米,直管公房都经过2次或2次以上大修。

二、房屋中修

70年代初,中修队作为大修队伍补充力量,对零星分散、一般面积不足3000平方米的房屋列为中修。随着居住困难户的增加,中修队转向新建,利用宅前后空地,建造了一批住房。到80年代,中修队又转向修理,还承担其他突击性任务,如调换地下大口径水管;整修主要干道房屋市容;防冻保暖包扎水管;防汛防台时的查险、抢险和平时其他突击性、计划性的修理养护任务。1970~1990年,中修面积共为135万平方米。

三、便民小修

为了方便居民报修,由各房管所的管养段负责小修。一般要求水电急修不过夜(房管所),小修不超过3天。服务内容和形式有:

推车上门服务,巡回养护服务,计划养护服务,结合季度气候开展服务。冬天的防冻保暖,夏季来临前的屋内增开通风窗,防汛防台期间的加强疏通阴沟、查险抢险、屋面筑漏等等。

节日服务。帮助部分老弱居民、军烈属、教师等补墙刷白或打扫卫生,或检修水电设备等。

结合中心工作,开展优良服务。如1980年市总工会,团市委、《解放日报》社和市房地局共同发起的开展以优良服务为中心的活动;1989年市人民政府对房管系统提出3项要完成的实事,改进大楼电梯服务,改善用电质量,治理居住环境等。

在街道菜场、邮局、影剧场、商店门口等处设摊设点,接受住户报修或房管业务咨询。

水电夜间急修服务。其中中山房管所水电工徐虎做得最出色。他负责5500余户公房住户的水电养护、修理。实行夜间义务服务,做到不论白天或晚上,住户随报随修。1985年和1988年徐虎2次被评为市劳动模范。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以上大修、中修、便民小修,从1957年10月~1990年底,共支出修理费11018万元。

长期来,由于低租金制度,修理经费严重不足,因而旧房大修周期从10年延长到15年以上。大修面积,70~80年代每年要修25万平方米左右,1990年减少到18万平方米,一批房屋失养失修。

解放初,区直管公房绝大部分是陈旧简屋,破旧不堪,低矮潮湿,居住密度高、条件差。历年来对其中出现危险的公房进行了改建和大修加固。到1990年共改建75624平方米危房,为1724户住户安排了新居;结合房屋大修共解除52190平方米危房险情,为1738户住户改善了居住条件。但在1990年底,直管公房中还有22.8万平方米程度不等的危险损坏房屋,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

四、改善居住环境

50年代~60年代中期,所建的新村街坊路面及部分旧里弄路面都是弹街石,高低不平。

1980~1990年共改建、维修路面216807平方米,使街坊路面都改建为沥青或水泥路面。

1983~1988年底,改造了宜川、甘泉2个新村的下水道40482米,改变了环境卫生面貌。

1982~1990年,共建化粪池75只,修理12只。各房管所还为大楼增设泵房、屋顶水箱设备,使住高层的住户不发生或少发生缺水现象。至1991年1月底,各房管所有泵房192间、水泵429台、屋顶水箱4302只。

五、防治白蚁

1958年起,区房管部门组建白蚁防治组,后与绿化队合并成立区绿化灭蚁所,开展白蚁普查和防治工作。据统计,1982~1988年,共防治直管公房2827幢次,系统自管公房333幢次,私房467幢次,消灭家白蚁主巢34处,副巢18处。平时居民、单位报来蚁情,及时上门防治。现在普查中发现的蚁患率不到2%,低于市白蚁防治所提出的4%要求。

第二节  其他房屋维修

一、系统单位自管公房维修

1990年,上海铁路分局、华东师大、区教育局、区集体事业管理局等7个自管房屋较多的单位,房屋维修有以下几种情况:

上海铁路分局对自有房屋专设房建生活处,主管房屋租赁及调配。另设基建处,主管新建房屋和旧房修理养护,下设建筑段,并设有电话请修站,具体负责修理工作。

华东师大现有教育办公用房25.3万平方米,居住用房9.68万平方米。房屋新建与修理,由基建处基建科下设的水电泥木小组负责。

市纺织局住房科为了加强自管住房的维修,在区内的新村路、太山新村设2个管养段,共管居住房屋19万平方米,有房管员2个,养护工6人。

区教育局自1980年以来,新建工房全部移交区房管部门管理。中小学、幼儿园等学校用房共51万平方米。小修项目,中学由校水电、泥木等工人自己修理;小学、幼儿园等无养护工的,则发包外单位修理;不论中、小学,对房屋发生的单项目损坏(如门窗油漆、屋面漏水等等)、多项目损坏(如房屋结构、上下水道),都由区教育局基建站发包修理。

区集体事业管理局新建12340平方米新工房,其中2500平方米委托中山房管所代修,共余委托沪西房产经租处代修。自管的生产用房,由基层厂自己负责修理。

上海印钞厂在1989年购买30套新工房,现尚在包修期内,由爱建公司负责,如到期后,厂养护力量只能维修生产用房,工房将无人保养。

市居住区开发公司第三分公司下设有房管站,是由参加建房的纺织局、轻工业局等联合投资单位共同设立。现在自管房屋88623平方米,有1548户,设管理员、记帐员等5人,另聘养护工6人,自管自修。

二、私有房屋维修

解放前,出租私房有几项习惯性的修理规定。房屋结构性的大修理归业主,居住生活上门窗、水电修理归房客。房屋自然损坏,业主负责修,人为损坏,房客负责修。但由于当时货币贬值,房租收入又少,故业主不肯修,造成房屋损坏严重。

解放后,50年代通过对出租私房的改造后,出租私房都属150平方米以下的小户,除了极少数因房客所付租金过低,房主不修理外,其余都由房主负责修理。

解放以来,区房管部门每年对私房查险。到1990年5月底,在全区214万平方米私房中,列为危险房屋为296幢、7512平方米。各房管所配备私房管理员,每年台汛季节前,会同居委会干部,督促危房居民及其工作单位一起协商,落实修理措施。但也有些危房户迟迟不肯修,其原因:一是2家房屋合用一垛山墙;或上下2家合住一幢,由于对修理打算各持己见,一直僵持,谁也不修;二是现有危房基地狭小,无扩展余地,坐等单位酉门二房;三是地处动迁规划线内,过去冻结户口,后来又解冻,因而产生侥辛思想,坐等动迁。

商品住宅的维修,部分建房单位委托当地房管所代为包修2年。修理范围只限于零星小修,一旦包修到期后,建房单位不再负责。爱建公司与嘉定县房屋开发公司共建的爱建新村2.7万平方米房屋,约300户。安排了15名管理、清洁、维修工人组成房管组进行日常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