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

沪西工业区的形成是推动近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也是普陀城市化的源头。据《普陀区志》记载,解放前夕普陀区境内29人以上的大小工厂为200家,其中属于沪西的有169家,可见沪西工业区的工业规模在整个普陀区的比重之大(1)。沪西工业区的工厂主要集聚于“小沙渡”“曹家渡”地区。由于产业工人集聚,沪西成为中国工人运动发源地之一,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阶级基础。因此,“沪西”也成为红色文化的符号。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沪西各厂地下党组织纷纷组织工人成立护厂队,保卫工厂,阻止机器拆卸。申新九厂的护厂队在该厂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向厂方提出:1.不准把机器、成品运往厂外,不准抽逃资金;2.厂方必须购买4000担应变米,以供职工生活之需。经过多次谈判后,厂方终于答应。护厂队随即对全厂进行了定点、定人的保护,并加强了巡逻(2)。大隆机器厂的护厂队也和资方进行谈判,阻止机器拆卸,并绘制地图,把工厂附近的敌军碉堡、军用仓库、警察局、派出所以及人员枪支、活动岗哨等标出来,为迎接解放军进入上海做准备(3)。正是由于工人们热情高涨的护厂运动,才使沪西工业区的许多工厂在政权交替之际没有受到较大损失,为1949年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上海市普陀区志编纂委员会《普陀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年版,第409-412页。
(2)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61、762、763页。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文史资料选集》(中),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