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9世纪末,上海公共租界扩展到区境内吴淞江南部后,工部局曾在扩展租界内制订西区道路规划。20世纪20年代末,上海特别市《大上海都市计划》中亦列有区境内中山路、武宁路等道路规划。但解放前由于租界和华界长期分割以及抗日战争等影响,有的规划只能束之高阁,城市建设处于无序发展状态。

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根据市政建设为生产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加强了对城市规划的领导。50年代初,市规划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上海城市发展方向规划示意图》,为改善劳动人民居住条件,在今区境内规划建设了曹杨、甘泉、宜川等新村。为发展化工、医药、机械制造等工业,选址区境西南和西北部,规划兴建了北新泾工业区和桃浦工业区。

1958年起,由区建设科负责编制区的规划与旧城改建方案。以后30多年中,区的城建机构有多次变动,先后编制的规划有10余份,形成正式文件上报市主管部门的共8份。其中《长寿路规划》、《中山北路规划》、《曹杨路规划》及《真如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4份有正式批复。除少数规划内容由于主客观各种因素未能实现外,多数规划,尤其是80年代以来,根据市总体规划所制订的区建设规划,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发挥了指导作用。

解放前,区内建筑业数量少,等级低。解放后,国家对私营建筑业逐步改造,由市建筑工程局统一归口领导。1957年,陆续将部分中小型施工队伍划归普陀区房屋修建公司。自70年代末开始,建筑业迅猛发展,先后成立区住宅建筑工程公司、区规划建筑设计室等6家区属施工和设计单位,形成一支4000多人的区属建筑队伍,会同区境内以市第五建筑工程公司为主力的市属队伍及外地施工队伍,为承建境内住宅、厂房及公共建筑作出了贡献。80年代末,区还陆续设立质量监督、建筑市场整顿及招投标等专门管理机构,加强了对建筑行业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