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20世纪前,区境尚属农村,居民住宅散布在集镇、村落之中。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公共租界扩展到境内吴淞江南部后,中外资本家纷纷在此开厂,陆续兴建了一批里弄住宅。多数里弄住宅结构质量较差,条件较好的新式里弄、花园住宅寥寥无几。随着工业发展,大量来沪谋生的劳动人民在吴淞江两岸荒地上搭棚栖身,形成药水弄、潭子湾、潘家湾和朱家湾等全市闻名的棚户区,居住条件十分恶劣。

解放后,上海市有关领导部门和区委、区人民政府积极贯彻市长陈毅提出的市政建设“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首先为工人阶级服务”的方针,大力改善工人居住条件。区内在50年代就掀起了住宅建设的高潮。从1951年兴建全市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起,陆续兴建了甘泉、宜川等新村。华东纺织管理局、上海铁路局、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印钞厂等单位也以自有资金或国家拨款,积极为职工兴建住宅。此外,政府还鼓励企业事业单位以自建公助形式帮助职工建造住宅,形成国家投资、系统集资、单位筹资和个人出资建房的热潮。10年中,建成大小新村近50个,约100万平方米。

60年代初,因受三年困难时期影响,住宅建设速度减慢。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几乎处于停顿状态。1967~1973年的7年中,仅建住宅2.91万平方米,其中还有不少是低标准、质量差的简易住宅。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区委、区政府根据市住宅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作出“全党动员,各方配合,加快住宅建设进程”的决定,同时建立区住宅建设办公室,并制订欢迎各系统、各单位来区建房的有关规定,使境内住宅建设出现大发展的局面。先是发展单位自建、集资联建,再后又实施多渠道、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的综合开发的建房方针。80年代,除地方财政投资外,有上千个(次)单位在区内建房。1984年,区内同时在建的住宅基地多达104个,为历史上最多的一年。1985年和1989年竣工住宅都达70万平方米以上,创全区建房历史最高记录。先后新建太山、长风、沪太、桂巷、真西、管弄、甘泉(北块)等新村,改建药水弄、太浜巷等一大批棚户简屋区。这些新建住宅区大都环境优美,式样新颖,设备齐全,生活方便。为缓和居民居住矛盾、疏解市中心区人口作出了贡献。

1951~1990年的40年中,全区建造住宅共计建筑面积774万平方米,其中后10年建造571万平方米,占73.77%。不仅建房数量大幅度增加,住房结构、设施、标准等也逐步改进提高。建成高层住宅达77幢。人均居住面积从1958年的4. 1平方米提高到1990年的6. 6平方米。但至1990年底,全区尚有简屋、棚户、旧式里弄共230万平方米需进一步改造。另外,要在本世纪内实现每人居住面积8平方米、每户居民基本上有一套住房的规划,住宅建设的任务还十分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