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新村的配套设施

早在1951年上海市政建设委员会编制曹杨新村规划时,即确定在新村中心设立各项公共建筑,如合作社、邮局、银行和文化馆等。在新村边缘分设菜场及合作社分销店,以便利居民就近购买日用品。小学及幼儿园则均衡分布于新村的各地段内。在实际规划中,住宅街坊占40. 82%,公共建筑地段占17. 40%,公共绿地占29.14%,街坊道路占12.64%。在新村的首建、续建、扩建和改建中,都根据规划,注意配套建设,从而使曹杨新村成为全市配套设施比较齐全的新村之一。

 

第一节  商业服务


1952年5月曹杨一村建成后,6月即开设新村第一家商店——曹杨新村工人消费合作社,当时面积106.5平方米,从业人员49人,年营业额91万元。1956年更名国营曹杨综合商店,经营商品增多,除一家综合大门市部外,还有小门市部5家、菜场4家、食堂1家、小吃店4家、熟水店1家、理发店3家、洗染店及缝纫工场各1家,共有职工358人。全年营业额351万元。60年代起,区商业部门在新村街区陆续开设一些商店,使新村商业网点更趋完善。1975年除新村中心区有一个大型商店,各村还有中、小型门市部,另有一个通宵服务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曹杨新村以国营商业为主导,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商业,新村商业更为繁荣。

贯通新村地区的兰溪路,商业网点逐年增加。原曹杨综合商店1985年已扩建为曹杨商场,建筑面积达6903平方米,各类商品齐全,经营品种约1万种。周围还有饮食、理发、照相、食品、建材、小百货、服装等网点以及银行、邮局、书店等。其他十字路口也相继辟建店群。1987年内蒙古自治区驻沪办事处在梅岭南路设招待所,1990年改建为白云宾馆。该宾馆设施齐全,为新村地区具有内蒙古民族特色的中高档宾馆。曹安街道合作联社已发展成各类商店、旅社等共39家,在曹安路东段形成热闹的商业街,成为新村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曹杨一村建成后,于1952年兴建全市第一个新村室内菜场,至1990年已有一、二、三、五、六、八村6家菜场和五村菜场九村门市部。各菜场先后经过翻建,扩大了营业面积。

早在50年代,各村菜场旁就自然形成了农贸集市,“文化大革命”中一度被撤销。“文化大革命”以后,个体经济又逐年发展。1979年,在新村重开4个贸易点。至1990年,已有曹杨一、三、六、八等村菜场附近的露天农贸集市和杏山路室内农贸集市,形成以菜场为中心的商业网点群。曹杨商场附近,还建有枣阳路水果小商品市场和棠浦路小商品步行街,方便了居民生活。

至1990年,曹杨新村国营、集体商业网点已发展到213个,面积52977平方米,从业人员4022人,年营业额23067万元。从事商业、饮食、服务、修理业的个体户共704户,从业人员830人,营业额2489.2万元。商业网点已遍布大街小巷,村村有早夜商店,兰溪路上有一家通宵商店,曹杨八村有一家全天供应面制品的商店。由于曹杨新村商业网点配套齐全,居民足不出村就可以购买到需要的商品。

 

第二节  文教卫生设施


曹杨新村落成后,人民政府关心居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重视文化设施的建设。1952年10月,动工兴建曹杨新村文化馆,1953年春节落成开放,有简易剧场、评弹室、图书阅览室、乒乓室、弈棋室、文艺活动室和露天球场等场所(1958年春改名为普陀区文化馆)。同年新华书店曹杨新村门市部开业(1978年又新建为800平方米的书店大楼)。1959年,新建曹杨影剧院,于1960年5月开业,建筑面积有4800平方米,1000多座位,既能放映电影,又可供大型剧团演出戏剧和歌舞剧目,80年代后期进一步发展成拥有舞厅、大屏幕录像、游艺、卡拉OK等多功能文化娱乐场所。新村内2所街道文化中心(站),也颇具规模。曹杨新村街道文化中心依靠社会集资,于1987年建造了一座500多平方米面积的楼房,设有舞厅、老年茶座、围棋角、桌球房、录像室、卡拉OK、电子游戏等各类活动,成为新村内很有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该文化中心的一支老妈妈合唱队,30年来,尽管人员不断更迭变化,歌声却从未间断。曹杨新村地区尚有曹杨游泳池1座,街道图书馆及少年儿童图书馆4所、少年儿童艺校(培训班)6所,舞厅6座,各居委会还设有老年文化活动室。1986年以来,在新村内曾先后举办“仲夏十二夜”、“仲夏家庭文化荟萃”、“五月歌会”、“新村家庭楼台歌会”、“曹杨之春”社区文化艺术活动周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

在兴建曹杨新村之时,还同步建造了各类学校。1952年8月,上海市实验幼儿园和曹杨新村第一小学建成开学,这是全市最早的工人新村幼儿园和小学。1954年8月,创建曹杨二中,1978年该校被列为市重点中学。1952~1958年间,共建幼儿园4所、小学6所、中学1所。1958年开办7所民办小学,当年普及了小学教育。随着新村的扩建和续建,1959~1965年间,又陆续建成曹杨三中、四中、五中、梅陇、金江等5所中学,曹杨新村第二小学等4所小学和2所幼儿园,1961年在区内率先普及初中教育。“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中学入学生增多,新建了曹杨八中,并将梅陇路小学改办为曹杨六中,又新建了曹杨新村第六幼儿园。1978年起,4足岁以上幼儿全部进入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6足岁以上儿童全部进入小学学习,使儿童智力得以早期开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调整各类学校的合理布局,改革中学教育结构,金江中学改办为曹杨新村第九小学,在停办的曹杨六中原址改办了兰溪中学,曹杨八中改办为以培养涉外宾馆服务人员和餐厅烹饪人员为主的曹杨职业技术学校。为解决幼儿入园高峰的矛盾,又陆续建成杏山路等6所幼儿园。如今村村都有幼儿园和小学,儿童可以就近入学。至1990年,曹杨新村共有各类学校30余所,其中幼儿园13所,入园幼儿3379人;小学10所,完全中学3所,初级中学3所,中小学生共15478人;职业技术学校1所,曹杨四中并附设职业班,共有学生435人。另有区足球业余少体校、区工商职工学校、区财贸职工中专等。各类学校的建筑面积共9万余平方米。校舍有的已经扩建改建,盖了新的教学大楼,经过绿化美化,形成优美的学习环境。各项设备不断得到更新充实,校校都有现代化教学设施。

1952年6月,曹杨新村首批居民喜迁新居后,为解决居民就医需要,在棠浦路51号办起临时诊疗所。1953年4月,在兰溪路121号建立全市第一个工人新村卫生所——曹杨卫生所。1960年6月,该卫生所与区第二门诊部合并组建成曹杨新村街道医院。1970年改名曹杨街道医院。1980年4月被命名为曹杨红十字医院。1990年,开设内、外科17个专科,还有放射、理疗等辅助科室7个。1957年,在新村内兰溪路164号兴建普陀医院,1963年改名普陀区中心医院,经多次改建扩建,至1990年建有门诊、病房、外科、急诊等大楼,该院门诊设有16个专科,外科能作胸外、肝胆、肿瘤、烧伤等较大手术。另外,区卫生防疫站亦于1986年迁入新村内花溪路101号新建大楼内。从1961年起,每个居委会设立卫生站,后改称红十字卫生站,1972年起改办为合作医疗站,1979年重新恢复红十字卫生站。形成居委会红十字卫生站、街道医院及区中心医院三级预防医疗网络。1978年,在曹杨三村、曹杨六村工疗小组基础上,于曹杨二村7号成立曹杨新村工疗组,1981年更名曹杨新村工疗站,为全市规模最大的吸收轻度精神病患者、弱智和肢残人员为对象的工疗站。如今新村居民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从孕妇围产期保健至婴儿出生、到老年病防治,都实行规范化管理,有专人负责。居民看病不出新村,行走不便的居民,医院派医务人员上门设家庭病床。

 

第三节  市政设施建设


在兴建曹杨新村居民住宅的同时,还陆续辟筑十几条新村道路,八九座车行桥梁。新村道路均为沥青混凝土路面,除曹杨八村的南石一、二、四路,其他如兰溪路、枣阳路、花溪路,梅岭(原梅陇)南、北、支路,枫桥路、杏山路、桐柏路、李村路、棠浦路、桂巷路、梅川路、白兰路、杨柳青路等,路名中均含有一二种花木名称,别具一格,颇为雅致。架设在新村环浜上的车行桥,有兰溪路东桥与西桥、杏山路南桥与北桥、花溪路桥、桐柏路桥、枫桥、红桥等,初建时多数为木桥、后经改建,均为钢筋混凝土桥梁,造型各具特色。另外,还建造了一座小巧玲珑的石拱人行桥——桂香桥,成为环浜风景区的一个组成部分。新村道路与四周早年所辟的中山北路、曹杨路及解放后新辟的金沙江路、曹安路等干道连接,形成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1952年6月,曹杨新村就辟通了公交线路。至1990年,有44、62、63、67、69、94、105、106、129、215、216、219、223、224、309、319、323以及北安线、曹江线等公共汽车线路途经曹杨新村并设站,其中44、63、105、223及曹江线的起始点设在新村内。

1952年新村始建时即建有邮亭,随着新村发展,1955年建成曹杨新村邮电支局,1984年翻建,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有职工156人。办理邮政、电讯、报刊发行、储蓄等业务。水、电随住宅建成而配备使用,煤气于1963年普遍接通使用,公用电话等设施也陆续配备齐全,牛奶亭、自行车棚等也都相应设立。

曹杨新村初建时,即埋设地下排水管道。由于当时管道口径较小,一旦雨量过猛,低洼地段就会积水成灾。1978~1980年,对主要道路重新敷设了较大口径的泄水管。还在桃浦沿岸修筑了防护墙。1981年又着手整治环A,通过截流、断污、疏浚河床,新建沿河驳岸,使环浜成为一个封闭式的内河,并使已变黑臭的河水得到净化,逐步改造成环境优美的风景浜。村内枣阳路238号的曹杨污水处理厂,建于1954年,采用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经过扩建,日处理量达3万吨,解决了曹杨新村及附近的污水处理问题。在村内梅川路还设立区环境监测站,对大气、工业废水等进行监测。由于积极采取治理措施,新村所在的2个街道双双成为烟尘达标街道、低噪声控制区。

新村的环卫设施不断更新换代。分布于各村的公共厕所,经改建,分甲乙丙三级,许多厕所外型美观,与周围建筑环境相适应。原有的垃圾箱,后改为垃圾圆桶和方桶,并逐步配建了装有铁门的垃圾间,实行定人定时保洁管理。1987年2月,在曹杨一村、五村3个居委会试行生活垃圾袋装化,减轻了环境污染,有效地控制了蚊蝇密度,使村容村貌明显改善。不久推广到全村乃至全区。1991年9月3日,副市长谢丽娟在村内主持现场会,向全市推广。

 

第四节  新村绿化


曹杨新村在建房的同时就开展绿化工作。新村落成后,成了全市第一个全面绿化的新村。在新村扩建、续建、改建时,亦将绿化工作纳入规划,从而使全村绿地以道路两侧行道树串联成线,并以3座园林为中心,组合成成片绿地,形成点、线、面融为一体的新村绿化。

1954~1955年,市房地产公司将曹杨新村行道树委托私营大陆农场种植,树种有悬铃木、白杨、枫杨、榆树、4树等。村内除个别道路外,多数均已绿树成荫。1990年曹杨新村地境的枣阳路、曹杨路、兰溪路、曹安路、桐柏路、杏山路、杨柳青路和梅岭(南、北)路均为行道树达标道路。其中枣阳路在1989、1990年连续2年被市园林局评为“十佳行道树”道路。

在兴建曹杨新村之初,即根据规划建设了曹杨公园,位于枫桥路2号,占地2.8公顷,1954年5月1日落成开放。1957年辟筑的共青果园,在60年代改为共青苗圃,1986年改建成兰溪青年公园,地跨环浜两岸,占地1.29公顷。区园林管理所所在地新苗圃,占地1.07公顷,于1987年改建成枣阳园。

曹杨新村一至九村共有街头绿地715处。有的环绕居民住宅,点缀花圃、盆景、假山、雕塑等,有的还辟建成开放式的小花园。1978年辟建0.7公顷的曹安路绿带,清除废土废渣40余吨,覆土1万吨,辟建花坛,全部种上花草树木。今沿路南侧,高有乔木,中有花灌木,下有绿草等,错落有致,生机盎然。1986年在兰溪路、枣阳路口,建成曹杨一村第二居委会街心花园,有紫藤架石廊、石桌、花坛,栽种着雪松、白玉兰等树木和四季花卉,还有玻璃钢制成的仿大理石“幸福家庭”雕塑一座。1988年,在曹杨五村第二居委会内兴建“芙蓉园”,占地4157平方米,绿地2775平方米。南侧以木芙蓉为主,间以榉树、木槿、龙柏、瓜子黄杨等;北面以常绿树为主,如梅桐、棕榈、火棘、栀子花等,并间种一些木芙蓉,以表现秋景。整个居委会的绿化有全面合理的安排,使之成为真正环境优美的花园新村。

1983年起,拟订曹杨环浜绿化总体规划。环浜全长2208米,水面2.67公顷,计划于1996年前沿浜建成满园春色、青枫落羽、碧波观鱼、红桥垂钓、兰溪登舟、秋桂飘香、松柏长青、傲雪咏梅等8个景点。到1990年,环浜内已种植荷花、睡莲、菱角、绿藻、金鱼草、花生草、西洋菜等浮水及沉水植物,两岸新辟绿地2.8万平方米,种植垂柳、桃树、海棠、紫薇、迎春、月季、蔷薇、石榴、桂花、香樟、广玉兰、夹竹桃、红果树等观赏植物,修建水榭、亭台,设置石桌、石凳和假山,其中碧波观鱼、兰溪登舟、秋桂飘香3个景点已经建成。环浜与曹杨公园、兰溪青年公园和枣阳园连缀在一起,给新村居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并吸引了来自国内外一批又一批的旅游者。

曹杨新村环浜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