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防汛防台
第一节 风、雨、潮灾
境内历史上水涝灾害不断,仅据王德乾《真如志》记载,吴淞江北真如镇一带,明清时期严重的风雨潮灾有五六十次,如“雍正十年(1732年)七月十六日飓风夜发,海大溢,平地水高丈余,越两日风始息,水数日乃退,溺尸填港塞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大水,田畴尽淹,棉稻皆不得植,米价翔贵”,饥民“鸠形鹄面,道毙相接”。
民国时期,境内发生较大的水灾有10余次。如民国20年(1931年)9月15日台风、暴雨、高潮齐临,吴淞江水暴涨倒灌,车辆停驶,航运中断,马路积水成渠,小沙渡、谈家渡一带,不少民房屋顶被刮走,墙面倒坍,造成大批灾民。
解放后,1949~1990年间,因台风、暴雨、高潮袭击造成较大损失的也有10余次。如1949年7月24日,台风伴暴雨、高潮一起袭来,浜南有棚户简屋400多间被损坏,不少工厂、商店、仓库进水,停产停业。真如镇水深过膝,镇附近大片农田被淹,农作物受损严重。1956年7月12日、8月1日先后遭强台风袭击,并伴有雷阵雨,区境内有数百间房屋倒坍,数千间房屋不同程度损坏,沉船1艘,一些烟囱被吹倒,电杆被吹折,还造成人员伤亡及工厂停产半停产。1960年6月9~11日,台风、暴雨加上高潮一起袭来,区内积水面积443万余平方米,34600余户居民受影响,潘家湾地区因潮水倒灌,水深齐腰,曹杨新村亦普遍积水,行人需用小船摆渡。不少工厂企业因进水物资受损、生产受影响。倾斜、倒伏的行道树近3000株。1977年8月21日台风加暴雨,刮倒行道树近2000株,倒塌房屋15间,刮坏42间,因内河水位猛涨,曹杨、宜川、中山、胶州等地区有6000余户居民家中进水,朱家湾个别地段水深近1米。桃浦地区更是积水成泽,该处34家工厂全部因进水停产,损失严重。1990年区境亦连遭3次台风袭击,8月30日台风伴暴雨,造成5000多户居民家中进水及部分工厂车间进水,有近20条马路严重积水。
第二节 防汛工程
解放前,境内沿吴淞江及其支流的道路、田岸尚无防汛设施,仅沿江的中纺一厂、六厂、七厂(现上棉一厂、六厂、七厂)等一部分工厂,在江边筑有围墙,以阻挡高潮。
1949年5月上海刚解放,7月便遭到台风、暴雨和高潮的袭击,因缺乏防备,造成严重损失。市人民政府从此就把防汛工程建设作为市政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区内防汛工程建设,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1950~ 1956年,防汛设施以土为主,分散围建,采取“围起来、打出去”的方针。在吴淞江南的部分地段及潘家湾、潭子湾、光新路、东新村、曹家村等处先后围筑土坝7条,长3976米,高4米,把一个个小区围起来,遇到潮水倒灌和暴雨时,由各工厂为主,将潮水或雨水抽打出去,以保障汛期工厂生产和居民生活的安全。
1956~1962年,采取土洋结合的办法,按统一规划建造防汛墙。沿江公共岸线由市政工程部门负责建设,工厂、企业等的专用岸线由各单位负责建设。新建驳岸4758.7米、防洪墙3541米,修理防洪墙2303米,新建土坝2760米。但因资金有限和标准不高,只是将土围子改成砖砌、石驳等防汛墙,标高仅4米,排水设施也未配套,对暴雨造成的内涝仍未能排除。
1962~1973年,采取围、排、疏、管相结合的防汛方针,建造钢筋混凝土“L”型防汛墙,东段昌化路桥标高为5.6米,西段真北路桥标高为5米。由市政工程局和区政府共同组织各工厂进行分期分批建设,10多年总共建成驳岸13000米,防汛墙23000米,同期还兴建水闸和排水泵站,防汛排涝能力显著提高。
1974年以后,继续按新的防汛标准,加高加固、改造防汛墙。1974年8月一次强台风袭沪,黄浦公园水位高达4.96米,为确保城市安全,市政府提出防汛墙顶标高5.8米的要求。1981年9月1日在强台风高潮共袭下,黄浦公园最高水位达5.22米,市政府再次提高黄浦江的防汛墙标准,并决定建造吴淞江吴淞路闸桥(于1991年建成),以从根本上解决吴淞江的防汛问题。在区内,还分期分批建设了宜川西块、曹杨、曹安、真西等排水工程,以解决内涝问题。并将新划入区境的桃浦、西虬江河道的土堤,改建为重力式防汛墙。对原有的防汛墙经常进行维修和养护。
第三节 防汛指挥系统
解放前,区内无专职部门指挥防汛,遇有风、雨、潮灾,都由各单位自行防汛和抢险。解放后,开始也无专设的防汛机构,遇有汛情,由区委、区政府通过党、政组织系统进行领导和指挥。1956年5月,成立市防汛指挥部,负责全市的防汛工作。1958年初,成立区防汛指挥部,下设防汛办公室。总指挥由区长或副区长兼,先后由徐护、赵文卿、郑铁桥等担任。指挥部成员由区有关局、科领导组成,各基层大单位都设防汛组织。防汛的方针是“以防为主,防重于抢”,组织原则是“块块为主,条条保证,条块结合,齐抓共管”。
1963年,区内建立以街道办事处为主的防汛分指挥部,分指挥部成员由街道范围内大型企业和行政部门领导组成。并按小块组织协作联防组,以互相支援。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党、政组织陷于瘫痪,1967年区内成立以人民武装部副部长范连正为首的防汛防台领导核心,具体指挥防汛防台工作。联防组织采取以大厂带小厂、里弄为后援的组织形式。
1978年恢复区防汛指挥部,先后由董镇、徐护、莫德尧和皋玉凤等任总指挥。具体防汛工作由区城市建设办公室负责。各街道也恢复了分指挥部和联防协作组,至1990年底,共有14个街道(镇)防汛分指挥部和桃浦工业区防汛指挥部、66个联防组。随着通讯设施的不断改善,除原有专线电话以外,还配备了无线电专用对讲机。市和区的命令可及时下达到各级防汛组织,现场灾情也可及时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