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排水

第一节  管道排水

一、雨水排放

20世纪初,公共租界工部局在区境吴淞江南辟筑道路时已敷设雨水管道,以吴淞江为排水出口,管道还延伸至今静安、长宁等区。吴淞江北,解放前仍以自然排水为主,道路、民宅的雨水排入明沟,经小浜小河再排至吴淞江。沿吴淞江的工厂企业,将雨污水直接排入江内。由于不断向沟浜江河排水、倾倒垃圾,致使吴淞江南的徐公浦、草鞋浜和吴淞江北的沙洪浜、太浜等多条河浜堙没淤塞。至解放前夕,区境内有38条沟浜成为蚊蝇孳生的臭水浜,潮汛暴雨之后,污水横溢,居民深受其害。

解放后,市人民政府工务局将管道排水列为市政建设基础工程。对原有排水设施有计划的分期分批改建,规定新建道路必须首先建设排水设施,新建工厂、住宅,贯彻先地下后地上,雨水和污水分流的原则,并将自流排水改为泵站排水。1952~1990年区内建设的雨水管道工程主要有:

1952年建成曹家渡万航渡路沟管,受益面积约1平方公里,使区吴淞江南曹家渡一带积水得到消除。

1952~1957年在建设曹杨、甘泉、宜川等新村和北新泾工业区时,按雨水、污水分流建成各个排水系统。

1958年建成宜昌路沟管唧站工程,受益面积1. 5平方公里,使区内吴淞江南西康路、长寿路、普陀路、新会路等一带积水消除。

同年,由区政府组织的治浜指挥部动员全区各单位义务劳动,对吴淞江北38条长达4万米的臭水浜进行治理。埋管7871米,筑沟255米,填浜和疏浚3万余米,使环境有所改善。

1959年在改建中山北路的同时,分段建设了排水管道。

1960~1970年10年间,对东新路、武宁路、林家港、复兴村、华东师大等地区按小区建设了雨水排水系统。1970~1980年10年间,对中潭路、大渡河路、桃浦新村等排水工程进行改建。1984年区域扩大了10余平方公里,在建造大批住宅的同时,新建和改建了宜川西块、曹杨、真西等雨水排水工程。

至1990年,道路雨水排水管道总长达13.84万米。其中:直径150~530毫米的小型管道5.96万米,直径600~900毫米的中型管道4.64万米,直径1050~1350毫米的大型管道1.86万米,直径1500毫米的特大型管道1.38万米。另有窨井5296只,加利(进水口)13258只。

二、污水排放

解放前,区境吴淞江南仅有少数工厂、住宅的粪便污水排至西区污水处理厂经处理后排放,沿江工厂的污水都直接排入江内,一些非沿江工厂的污水也通过雨水管道排入吴淞江。由于工业发展和人口增加,污水排放量大增,解放前夕吴淞江已经常出现黑臭。

解放后,污水排放列入市政建设规划。1951年在建造曹杨新村时,率先将雨水和污水分流,埋设污水排放管道。以后建设甘泉、宜川新村时也采取雨、污水分流制。

50~60年代,因对工业污水未能采取分流处理,大量的工业污水仍然排入吴淞江,加上不少居民区的粪便污水只经化粪池沉淀即排入雨水管,致使吴淞江受到严重污染。

1970年,为改善黄浦江、吴淞江水质,上海市决定建设西区污水干管排水工程,将普陀、长宁、闸北3区大部分工业污水通过干管输至石洞口排入长江。1973年10月竣工,管道总长70.1公里,其中干管23公里,支管47.1公里。东部支管从闸北区普善路过彭越浦,经沪太路、华阴路、宜川路至新村路泵站。西部支管从长宁区过吴淞江,经中山北路、岚皋路至石泉路泵站,中部支管从宜昌路泵站过吴淞江,经中山北路、岚皋路也至石泉路泵站。再由该泵站设支管经沪宁铁路、双山路至新村路泵站,汇入西区干管。

西区污水干管日输送能力70万吨,经1981年改造,提高到80万吨。但因治理不彻底,加之管理不严,吴淞江污染仍很严重。

三、合流污水治理工程

合流污水治理工程是上海市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抓紧治理吴淞江、黄浦江的污染,消除江河黑臭”的要求而进行建设的,该工程西起区境丹巴路,东至川沙县竹园长江口,跨普陀、长宁、静安、闸北、虹口、杨浦、川沙等8区1县,服务范围70.5平方公里,截流数:旱天污水每天140万立方米,雨天每天最大的合流污水量为387.4万立方米。一期工程总投资16亿元。1987年筹建,1988年8月25日正式动工建设,市委书记江泽民、市长朱镕基等领导参加开工典礼,工程首先在普陀、闸北2区展开。

合流污水治理工程涉及到区内的河流,有吴淞江及其支流彭越浦、木渎港、西虬江等。在区内的总管从丹巴路经云岭东路、大渡河路、金沙江路、中山北路然后至彭越浦中心泵站。长9.236公里,占全总管的34%。区内的支管长6. 194公里,占总支管的33%。境内设井位约74只,翻水泵站1座。将原有排入吴淞江和西区排水干管的泵站都纳入合流污水总管,日排水量达10余万立方米。区内共设2·1、2·6、2·7、2·8、3·1、3·2、3·3、5·4A8个标点,由8个单位承包施工,用现代化的顶管和盾构施工方法,主要在地下进行,施工人员合计2000余人。至1990年底除支管外,总管都进入全面施工,已完成工程量37%。1993年12月29日,合流污水治理一期主体工程建成,截流排水。

合流污水第一期工程 

 

第二节  泵站


区内泵站有雨水泵站、污水泵站、水闸泵站等,是排污、排水、泄洪、防汛的重要设施。区境内早期的排水系统,都以自然导流,未设排水泵站。因地面下沉,高潮时水位超过地面,低洼地区时常积水。民国36年(1947年)在宝成桥口建成叶家宅泵站(又称11站),排水量为0.82立方米/秒,受益面积1.78平方公里,使吴淞江南局部地区的积水现象有所好转。

解放后,市政府有关部门逐步将自然导流的排水系统改建为防汛墙和泵站,以解决高潮、暴雨时的积水问题。区内主要工程有:

1952年建设了万航渡后路泵站(又称14站),排水量为3.75立方米/秒。

1958年设置了宜昌路泵站,排水量为7.26立方米/秒。

1964、1969年分别建造彭越浦水闸和真如港水闸,有电力泵站泄水闸,高潮、暴雨时提前关闸,采取机械排水,落潮时开启,排水通航。

60年代建成东新、武宁、林家港、木渎港、曹家巷、复兴村、平江桥、华东师大等处排水泵站14座,总排水量为每秒26.07立方米,受益面积11. 76平方公里。

70年代初在建设西区污水排水干管时,建成石泉路污水提升泵站和新村路污水提升泵站,排水能力分别为7. 6立方米/秒和13.8立方米/秒。随后又增建了中潭路、丹巴路、大渡河路、桃浦雨污水泵站4座,总排水量为14.87立方米/秒。

80年代区域调整时,普陀区从嘉定、宝山县划入10余平方公里土地,有水闸泵站8座,农村排水泵站11座,并在建设太山、沪太、真西、甘泉(北块)、管弄、桂巷、长风、怒江等新村的同时,又建成光新路、曹杨、宜川西块、真北立交等雨水泵站和管弄路污水泵站。至1990年底,境内有水闸泵站10座,污水提升泵站3座,雨水和污水合流泵站34座。

 

第三节  河道治理


区境属江南水乡,吴淞江及其故道虬江横贯区境,昔时两岸支河众多。历经浚治,有航运、排灌之利。上海开埠后,吴淞江航运更为兴盛。清同治二年(1863年)已用机器挖泥,疏浚曹家渡一带淤浅。嗣后,又在两岸筑石驳岸,河床逐步稳定。随着吴淞江两岸的工业、交通日益发展,一些支河、沟浜被填没,有的设管道排水,有的则日益淤浅成了臭水浜,通航河道日益减少。

解放40余年来,市政管理部门根据区境市郊结合的特点,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河道治理。

疏浚主要河道,开挖新河道,继续发挥航运与排水的作用。从1953年起对区境内的吴淞江多次挖泥疏浚,现仍为6级航道。对彭越浦、西虬江、桃浦、梨园浜等多条河道也进行整治、疏捞,使市郊结合部的内涝能及时排入吴淞江。1970年长征乡利用双浦等小河开挖长3.2公里的朝阳河(又名新开河),将周围的7条支流联接起来,恢复航运能力。

利用原有水域改建为风景河。1950年扩建华东师范大学校园时,将原吴淞江支流东老河改建为校园河。1957年建设今长风公园时,将原西老河等支流改造为银锄湖。1959年建设沪西工人文化宫时,将原沙洪浜支流拓宽挖深、辟筑为人工湖。1980年将原曹杨新村内虬江及其支流改建为曹杨环浜风景河。

埋管填浜辟筑道路。1953年,在吴淞江南部填埋残存的草长浦,延伸了普陀路。1958~1980年,在吴淞江北部东片填没太浜、新港等,辟筑成岚皋路、农林路等道路;在吴淞江北部西片填没沙洪浜、林家港等,辟筑白玉路、顺义路等道路。

建立河道管理所,加强对现有河道管理。至1990年,区内尚有大小河道45条。许多小河河床淤积已不能通航,有的河道沿河搭建和倾倒废物严重,遇到暴雨还出现河水倒灌现象。为此,于1990年12月建立区河道管理所,组织沿河的街道、工厂等单位,对河道进行管理。禁止沿河搭建和乱倒垃圾,以继续发挥其蓄水、排水的作用。

 

第四节  生活污水处理

 

民国15年(1926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工务处建造东、西2区污水处理厂。区境吴淞江南一些工厂住宅的生活污水通过污水管道输送至西区污水处理厂,经处理后排放。解放后,市人民政府将生活污水处理列入基建范围。1951年在建设曹杨新村时,设计将雨、污水分流,并于1959年建曹杨污水处理厂,处理全村排出的生活污水。1952年后在建设甘泉、宜川新村时也设计将雨、污水分流,生活污水由彭浦污水处理厂处理。至1990年全区生活污水管理共有3片,即吴淞江南片、吴淞江北部东片(宜川、甘泉片)、吴淞江北部西片(曹杨、长风片)。全区有为用户排水的小型管道3. 7万米,排至污水厂的中型管道4500米,污水处理厂排出的大型管道73米。

由于甘泉、宜川片因住宅大量兴建,管道陈旧,原处理厂能力不足,大部分污水管线已纳入西区污水干线。吴淞江南原有管线也因管道陈i日,大部分管线中断而纳入雨水管道。而位于区境枣阳路238号的曹杨污水处理厂,历年来污水处理能力不断提高。初建时日处理量0. 57万吨;1960年革新工艺,日处理量增至0.8万吨;1976~1980年第二期工程后,日处理量达2万吨;1984年为配合长风、桂巷新村的新建和曹杨新村的扩建,又兴建第三期工程,使污水日处理能力提高到3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