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桥梁

第一节  吴淞江桥

梁境内吴淞江长14. 05公里,为流经市区总长的2/3,但直至20世纪初,江上尚无桥梁,过江唯赖船渡。第一座过江桥梁,是民国4年(1915年)所建的沪杭铁路二号桥。自20年代末起,又陆续兴建一批木质桥梁,至解放前夕,有造币厂桥、宝成桥、曹家渡桥和曹家渡西桥、学堂桥、中山路三号桥、真北路一号桥等7座,均为桥身矮、桥墩多、承载力较小的桥梁。解放初,除维修加固原有木桥外,又逐步撤渡建造新桥,后来,又将原有木质桥都改建成桥身高、跨度大、承载力较大的钢筋混凝土桥梁。至1990年底,有各类跨江桥梁12座,占市区吴淞江上桥梁数一半以上,为全市解放后在吴淞江上建桥最多的区。

1.长寿路桥

位于长寿路东端,是上海解放后在吴淞江上建造的第一座大型混凝土桥,1951年5月28日奠基开工,1953年9月28日建成通车。为钢筋混凝土桩基、单悬臂梁,斗拱式栏杆,5孔,其中河道为3孔,边孔跨西苏州路成立交状。桥长101.4米,宽20.1米,其中车行道宽14.5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8米,载重20吨。同时辟建天目西路接通上海火车站,为联系市内东西向交通的重要桥梁。

2.昌化路桥

位于昌化路北端,1951年筹建,为7孔人行木桥。长40米,宽3.8米。1974年9月改建车行桥,为空心桥台、钢筋混凝土桩基、一跨下承式肋拱桥。桥长48.98米,宽11.6米,其中两侧人行道各宽1.5米,载重15吨。

3.江宁路桥

位于江宁路北端,民国17年由北岸造币厂呈文要求建造,经市长张定瑙批准,于民国18年8月建成木质桥梁,定名造币厂桥。民国38年初,因原桥损坏严重,在西侧20米处重建木结构车行桥,长50.62米,宽5.49米,载重8吨,更名为江宁路桥。1968年6月1日旧桥拆除,改建大型永久性桥梁,1969年4月建成通车,为重力式钻孔桩基、钢筋混凝土T型梁,跨江为3孔跨径组合,连同接坡全长316.9米,车行道宽14米,人行道桥北侧为2.5米,桥南侧为1.5米,载重20吨。吴淞江两侧均有沿江立交,是区境东部沟通南北交通的重要桥梁。

4.西康路桥

位于西康路北端,原为西康渡(旧小沙渡),1981年撤渡建桥。该桥为重力式桩基、钢筋混凝土简支梁人行桥,长48米,宽4.4米,自行车可推行。

5.叶家宅路桥

民国20年由北岸崇信纱厂等捐资建造,因位于宝成弄(今叶家宅路)北端,故习称宝成桥,为木结构5孔人行桥,长41.8米,主要供工人上下班用。民国26年被日军炸毁,民国28年修复。1971年在拓宽叶家宅路同时,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桩基、单悬臂双曲拱梁人行桥,并改现名。长45米,宽5. 1米,自行车可推行。

6.武宁路桥

解放后新建的大型钢筋混凝土永久性桥梁,1954年5月1日开工,1956年6月30日建成通车。该桥为钢筋混凝土单悬臂3孔桥梁,中孔一跨过江,边孔跨光复西路成立交形,桥长85.5米,初建时桥宽14米,1966年采用双曲拱梁将桥面拓宽至19米,两侧人行道各2.75米,载重15吨。此桥建成同时辟通武宁路,沟通了吴淞江南北交通,也是外省和郊县进入市中心的重要通道。

武宁路桥

7曹杨路桥

位于原曹家渡口,民国17年由杨杏堤等人发起,吴淞江北各厂集资,上海特别市工务局督造,民国18年6月建成,称曹家渡桥,俗名三官堂桥,是区境内吴淞江上最早建成的车行桥,木结构,5孔,桥长42 .7米,宽6.81米,民国26年被日军炸毁,随后修复。民国38年3月又增建西桥,长38.73米,宽7.93米,亦为5孔木桥。后2桥均因损坏严重,于60~70年代先后拆除,架设临时钢桥1座。1979年改建大型永久性钢筋混凝土桥梁,于1980年5月建成通车,定为现名。该桥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梁,主孔跨径46米,1孔跨越河道,边孔路跨沿河道路,成立交形。连同接坡全桥总长323. 8米,车行道宽14米,两侧人行道各宽3米,载重20吨,是连接市区西部曹杨路、江苏路的南北交通要道。

8.校园桥

原称学堂桥,民国23年建,为圣约翰大学自用人行木桥。1967年木桥因损坏拆除,改设船渡。1980年10月由华东政法学院在原桥西北200米处重建,改为现名,为钢筋混凝土桩基、双曲拱人行桥,长44米,宽4.3米。

9.沪杭铁路二号桥

建于民国4年,翌年沪杭铁路通车时使用。民国38年国民党军溃退时炸毁,1950年重建。该桥为上承桁梁钢桥,长48.1米,载重50吨。东侧有人行通道,桥北境跨光复西路成立交状。

10.中山路三号桥

习称中山桥,民国19年辟筑中山路时建造,为木结构车行桥,长49米。民国26年被日军炸毁,嗣后在原地修复,另架1座人行桥,解放战争时又被国民党军炸毁,解放后修复。1960年9月在中山环路拓宽改建时拆除旧桥,在原桥西侧建成大型永久性桥梁,为钢筋混凝土桩基、双悬臂T型梁,3孔,中孔为主航道,边孔均跨越河道及沿河道路成立交状。桥长87.54米,车行道宽22.1米,人行道各宽3米,载重20吨,1985年整修和加固,为中山环路上的重要桥梁。

11.古北路桥

近陈家渡,1985年建,为钢筋混凝土桩基、钢架结构梁单跨入行桥,长53. 16米,宽5米,自行车可推行。

12.北新泾桥

原名真北路一号桥,民国21年在辟筑真北路后建造,为木结构桥。1964年底旧桥拆除,移址另建新桥,改为现名。桥长80.4米,宽10米,其中两侧人行道各宽1.5米,为钢筋混凝土桩基、单悬臂梁,载重18吨。是市区西部联系吴淞江南北的重要桥梁。


 

第二节  吴淞江支河桥梁


20世纪前,区境为农村水乡,吴淞江两岸支河上桥梁众多。仅据《真如里志》、《彭浦乡志》所载,在吴淞江北部支河上,有板桥、砖桥、石桥百余座。经过改建现成为车行桥的有桃树浦桥(香花桥)、中石桥、潘家湾桥(天助桥)等。自20世纪初起,由于市区扩展,一方面有些支河被填没,桥梁随之消失,吴淞江南部已无桥梁影踪;另一方面随着道路的辟筑,新的车行桥建造起来。至解放前夕,境内吴淞江支河上共建车行桥梁近20座。除少数属永久性钢筋混凝土桥外,多为临时性木桥,承载能力低、易损坏。

解放后,道路不断增辟,车行桥梁也不断增建。解放前所建木质车行桥也都进行了改建。另外,有些桥梁则因河床淤积先后被废弃,或拆除改作涵洞。至90年代初,区内吴淞江支河桥梁有六七十座,其中命名道路跨河流的车行桥梁40座,都为钢筋混凝土桥梁。其宽度大体与路宽相一致,承载能力最小为10吨,最大为20吨,对沟通全区的道路交通有重要作用。

1990年跨吴淞江支河车行桥梁一览表

说明:表内收录连接命名道路的车行桥。

 

第三节  立交桥


境内道路纵横,沪宁铁路、沪杭铁路、真西铁路支线穿越区境,铁路和道路平交道口达18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货运大量增加,道口受堵严重。1984年后区境内陆续兴建各种立交工程,至1990年建有大型车行立交桥3座,另有人行立交桥4座和人行地道3条。立交桥的建成,使铁路道口严重受堵现象得到缓解,车辆和行人的安全有了保障。

一、车行立交桥

1.真北路立交桥

位于真北路与沪宁、沪杭外环线铁路交会处。主体工程为铁路4孔箱涵下立交,2孔为快车道,每孔宽8米,2孔为慢车道,每孔宽5米,均长38.4米,分别通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慢车道外侧设各宽2米的人行道。配套工程包括铁路南侧人行桥1座,铁路北侧连接真南路的交通路公路桥1座。1985年2月动工建造,1986年1月建成通车。这一立交综合体的建成,使通往桃浦工业区和嘉定县及江苏省的车辆得以畅通无阻。

2.中山北路立交桥

跨沪宁铁路、沪杭铁路外环线和交通路、中潭路的立体交通枢纽,主体工程由3座东西向的桥体组成。居中为中山环路高架公路桥,1993年12月建成通车。两侧为单向行驶的车行立交桥,各由3跨46.6米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简支梁组成,均长139.8米,宽14.5米,引桥均长402米,宽12米。主桥部分外侧设4座梯道和宽3米的人行道,供行人翻越铁路上下。1986年12月31日建成通车。该桥建成,使中山北路铁路道口和交通路车辆严重受堵现象得到缓解。

3.岚皋路立交桥

跨沪宁、沪杭外环线铁路和交通路的车行立交桥,1987年2月开工,当年年底建成通车。主桥为3跨钢筋混凝土预应力T型梁,每跨30米,引桥为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空心板梁,21跨每跨20米,全长508.76米,车行道宽21米。主桥两侧设有南北4座梯道和宽2米的人行道,供行人翻越铁路上下。此桥建成后,中山北路经岚皋路可北连新辟通的灵石路,对减少光新路车流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二、人行立交桥

1.武宁路铁路道口人行立交桥

1984年9月建造,在武宁路东侧跨沪杭铁路,为钢结构,主桥面长5.2米,宽2.8米,高6.2米。

2.曹杨路铁路道口人行立交桥

1984年9月建造,在曹杨路西侧跨沪杭铁路,为钢结构,主桥面长9.3米,宽4.2米,高6.2米。

3.光新路铁路道口人行立交桥

1986年12月动工,1987年1月竣工。在光新路道口东西两侧各建贝雷钢架拼装人行桥1座,东桥跨沪宁铁路、沪杭铁路外环线和交通路,主桥长57米,宽5.1米;西桥跨铁路,主桥长33米,宽5.1米,净高均为6.85米。

4.武宁路东新路人行立交桥

1984年9月建造,钢结构,主桥平面呈Y型,分别跨越武宁路及东新路口,总长99. 65米,宽3.5米,桥高5.2米。

武宁路东新路人行立交桥

 

三、铁路人行地道

1.光新路铁路人行地道

1984年兴建,穿越沪杭铁路,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全长27米,宽3.5米,高2.6米。

2.潘家湾铁路人行地道

原为潘家湾路沪宁、沪杭铁路道口,1989年配合建设铁路上海站,封闭道口改建为人行地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长90.9米,宽7米,高2.4米。

3.潭子湾铁路人行地道

原为潭子湾路沪宁、沪杭铁路道口,1990年9月封闭道口动工建造,1991年3月竣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长30米,宽6米,高2.56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