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普陀区市政建设起步较晚。自19世纪末公共租界扩展至区境内吴淞江南部后,才逐步修筑城吏道路,兴建给、排水管道,架设输电线路,供水供电。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又在吴淞江北部先后辟建了沪太路、交通路和中山路(今中山北路)等。真如电气公司和闸北水电公司也向部分地区供电供水。为了沟通吴淞江南北,还建造了造币厂桥、曹家渡桥、中山路三号桥等木质桥梁。抗日战争爆发后,境内一些市政设施和公用事业遭受严重破坏,抗战胜利后虽有所恢复,但仍未达到战前水平。在解放前的半个世纪中,境内公共租界与华界长期分割,市政设施和公用事业各成系统,吴淞江南部及北岸的工业区,厂房与居民住宅混杂,棚户简屋密集,道路、桥梁数量少、质量低,给、排水设施很不完善,许多地区无水电供应。其余地区则基本还是农村景象。
解放后,市、区人民政府决定将区内市政建设的重点移向吴淞江以北。在境西北、东北,兴建曹杨、甘泉、宜川等新村住宅区;在境西南和境北,建设北新径和桃浦2个工业区;在真如车站(今上海西站)、铁路沿线和吴淞江沿岸,兴建若干仓储区。至1966年,新建长寿路桥、武宁路桥及改建中山路三号桥等大型钢筋混凝土桥梁,新辟武宁路、曹安路、光新路、志丹路及改建中山北路等主要道路,还增建居住区、工业区等地的道路和桥梁。在供水、供电、供应煤气等方面也进行规模较大的建设,解决了历史上形成的严重缺水问题,统一了电网,改善了供电状况,一些新村住宅装上管道煤气。这一时期,还建造防汛墙15公里,水闸2座,增强了防汛抗洪能力。
“文化大革命”期间,市政建设和公用事业进展缓慢。
自80年代起,市人民政府先后批准在区内兴建一批大型市政工程项目,投资多,规模大,速度快,成效显著。先后拓宽、改建主要道路22条,新建道路8条,拓宽和改建桥梁12座,还新建跨铁路的真北路、中山北路和岚皋路3座大型车行立交桥及一批人行立交桥和地道,使区内铁路道口交通受堵现象大为缓解。供水、供电和供应煤气的设施不断完善。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上海市内环线中山北路高架道路的一期工程已经竣工,从区内丹巴路开始的合流污水工程于1988年动工兴建,加上其他新的市政建设和公用事业项目的实施,诸如交通经常受阻、污水处理设施还不齐全、煤气尚未普及等状况可望得到根本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