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普陀区地处城乡结合部。解放前,沿吴淞江两岸已形成轻工、纺织、机械等行业密集的工业区,工厂排放的废气、废水及机器噪声,不断污染环境,但并无治理措施。劳动人民聚居的棚户简屋地段,市政卫生设施奇缺。由于市容环境卫生很差,与市中心区对照形成很大反差。

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城市的环境管理工作。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贯彻专业与群众相结合的方针,使全区环境卫生面貌不断改善。但1958年以后,环境保护工作未能跟上工业迅猛发展的步伐,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无政府主义泛滥,造成了市区面貌“脏乱差”的局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区政府建立和健全各专门机构,进一步加强对环境管理工作的领导。在环境保护方面,通过狠抓“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和噪声的治理,使全区环境污染的趋势有所控制,工厂排放废水的达标率逐步提高,1984年成为基本无黑烟区,至1990年底,已陆续建成10个低噪声控制区。在环境卫生管理方面,随着环卫设施大批增建,环卫工作机械化程度日益提高,环境卫生监督执法工作进一步加强,“脏乱差”的现象逐步得到改变,在80年代后期,区环卫工作连续3年在全市竞赛中名列前茅。在市容管理工作及文明街建设方面,也取得较好成绩。

但是,区的环境管理工作发展还不平衡。在治理污染、改善卫生设施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由于人流多、车流多、建筑工地多、违章搭建多和道路狭窄等原因,市容环境管理方面的矛盾仍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