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绿化

第一节  行道树

民国18年(1929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四周年之际,由上海市农工商局(后改称社会局)在中山路、交通路口举行第二届植树式,种植行道树1083株。后又曾在沪太路等处种植行道树。但因缺少管理,至解放前夕,区境内行道树所剩无几。

解放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曹杨、甘泉、宜川等新村的道路和中山北路、曹杨路、金沙江路等干道两旁种植行道树2798株。1958年掀起群众性植树绿化高潮,至1965年底,全区73条道路种上行道树的有55条,共8793株。1969年又发动职工、社会青年和学生在中山北路等主要道路种植行道树1200株。但“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不少行道树被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行道树发展较快,至1990年底,全区121条命名道路中,种上行道树的88条,共24682株,树种有悬铃木、白榆、香樟、泡桐、无患子、臭椿、柳树、女贞、广玉兰、白玉兰、火炬槭、意杨、水杉等15个品种,其中悬铃木9699株。

自1988年全市开展区际绿化竟赛以来,区行道树连续3年名列第一,行道树养护达标道路由1989年的8条2577株增加到1990年的20条5760株,占全区有行道树道路数的22.7%,占行道树总数的22.3%。武宁路、枣阳路于1989、1990年被评为全市最佳行道树道路。

枣阳路行道树 

 

第二节  街道绿地

 

解放前,区境无街道绿地。解放后,道路绿化逐步发展。1956年,在中共中央“绿化祖国”的号召下,首批辟建武宁路桥11和志丹路街道的绿地2处,面积0.81公顷。尔后在中山北路、武宁路、曹杨路等继续辟建街道绿地,1965年底,全区街道绿地1.56公顷。80年代以来,在旧城改建、新区开发、辟筑道路、拓宽改建主要于道的同时,因地制宜,见缝插绿。到1990年底,街道绿地星罗棋布,全区已达394处,面积35.4公顷,并从封闭式改为开放式。布局上乔、灌、花、草多层配置,有亭、廊、花架、雕塑、喷泉等园林建筑小景点缀。

1986年,配合创建文明街辟建的长寿路燎原电影院街心花园,面积0.44公顷,植以雪松、龙柏等10余个品种共225株乔灌木,铺草皮583平方米,花带200余平方米,按季配莳花卉。还有“城市美容师”雕塑和亭、廊等园林建筑小景点缀,设有长凳供群众歇息。1989、1990年均被市园林局评为“最佳绿地”之一。

全长2053米的武宁路,自1986年以来,一手抓巩固提高,一手抓发展,1990年有绿地面积2.4公顷。有以雪松为主体的乔木1464株,配有30余个品种2495株花灌木,还有0.3公顷草皮,900平方米花带,四季鲜花盛开。并点缀有亭子、花架、雕塑和大型喷泉等园林建筑小景。1990年被市园林局评为“最佳绿地”之一。

跨铁路的岚皋路交通路立交桥,于1987年建成后,又辟建了桥堍街心花园,面积1.3公顷。种植17个品种494株乔木,配有30余个品种854株花灌木,铺草皮1800平方米,种植麦冬、鸢尾等地皮植物300平方米,花带700平方米,按季配莳花卉,并种植大量美人蕉。还有回廊、花架,供群众小憩的石凳。1990年亦被市园林局评为“最佳绿地”之一。

 第三节  曹杨环浜绿化带 

曹杨环浜是1951年兴建曹杨新村时利用原虬江及其支流结合天然地形开挖成的环形水域,后变成臭水浜。1980年开始对环浜进行整治,并大力发展两岸绿化。

1987年将环浜边上占地1.07公顷的枣阳路苗圃(亦称新苗圃)改建为枣阳园,1988年4月30日落成。该园以大草坪为中心,有水池、水榭、亭廊、花架,高低错落,曲折迂回。全园种植乔木50个品种、827株,花灌木58个品种、1140株。

到1990年,环浜绿地共计3.26公顷,种植乔木2850株,花灌木6100株,铺草皮、种麦冬6700平方米。沿浜已建成景点3处:一是“碧波观鱼”,岸上有望波亭、观鱼台、叠形花坛、假山石,浜中有荷花、睡莲;二是“兰溪登舟”,在岸边大片层次分明的棕榈林中,建有水榭、船坞、曲桥;三是“秋桂飘香”,种植大量金桂、银桂、四季桂,建了横跨环浜的石拱“桂香桥”。异彩纷呈的沿浜绿化带,给居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第四节  林带

 

一、真北林带

位于区境西北部,东临桃浦,西靠真北支路。1988年10月开始建设,1990年初步建成,为市区第一条生产型生态园林林带,占地11.9公顷。该林带全部处于高压走廊之下,分南北二大区域,北部是以欧美杨、香樟、刚竹、水杉等组成的乔木区;南部成片种植观赏性的腊梅。在乔木下,种植耐荫、半耐荫的灌木,在中上层树木未郁闭封行前,间种生产性地被植物,以阔叶乡土树种为主,乔、灌、草生态栽种,形成垂直层次的人工植物群落。7000余平方米水面沟通整个林带,既起到排灌作用,又体现水乡特色。林区之间、河边路旁,有各种花灌木、色叶树及大块草坪为过渡和点缀,不仅把各小区连为一体,而且形成不同的植物景观。该林带实行“以林为主,以副补主,以短养长”的建设方针,挖掘潜力、综合经营,培养繁殖周期较短的宿根花卉、草花、草皮、地被植物等,每年生产各类花卉近10万盆(株),已成为区内主要的草花供应基地。切花腊梅是林带长期开发的主要项目,1990年有各种腊梅7000多株。

真北林带腊梅花开

 

二、云岭林带

位于区境西南部北新泾工业区。这里环境质量差、污染严重,为此区政府决定辟建林带。1987年1月动工,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沿线20多家单位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参加义务劳动达6000多人次,于5月上旬竣工。林带东起大渡河路,西至丹巴路,全长1370米,占地13120平方米,种植26个品种3884株乔灌木和大量地被植物,将昔日垃圾成堆、杂草丛生、蚊蝇9生之地变成了绿色屏障,环境面貌大为改观。1988年因合流污水工程建设,该林带动迁,1991年开始恢复林带建设。

 

第五节  居住区绿化

 

解放前,区境内自然村房前屋后多有树木种植,而里弄住宅仅澳门路660弄每幢房前有小块绿地,种植以樱花为主的花木。

解放后,1951年兴建曹杨新村,以后又兴建甘泉、宜川等新村,居住区绿化也随着新村的不断建成而发展,到1966年,居住区绿化面积扩大到16万平方米,曹杨新村实现了上海第一个全面绿化的新村。“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些单位和居民在绿地内搭建各种违章建筑,使一些新村绿化遭到破坏。

中共十一届乓穿全会以后,居住区绿化与住宅同步建设,由建设部门投资,实行规划、建设、验收三同时,不仅加快了绿化建设,而且涌现了一批环境优美的新村街坊。这些新村街坊以植物造景为主,还适当点缀亭、廊、喷池等园林小景。1987年以来,长风二村、枣阳路465弄、沪太新村西区南北块、管弄新村三街坊与五街坊、周家巷、曹杨五村二街坊、甘泉苑及南泉苑等10多个不同面积的新村街坊,参加市居住区绿化评比,都获得单项的较好成绩。1990年完成甘泉北块住宅区配套建设一甘泉苑,绿地面积5公顷,绿地率44.9%,种植乔、灌、花草105个品种,2.2万多株植物,组成不同类型的人工植物群落。其中泉园0.4公顷,造型别致的中心花园有平坦草地,并有小溪蜿蜒通过,间有半粗犷的小木屋和朴实方亭点缀在绿荫丛中,为居住区的观赏型生态园林,1990年全市居住区绿化评比获得2万平方米以上组第一名。80年代后期,对一些环境较差的新村街坊进行了整治,坚持“见缝插绿”,“拆违章、还绿地”。50年代兴建的宜川四村,1989年通过治理,拆除违章建筑104处,扩大绿化面积4000平方米,绿化了房前屋后,辟建了中心花园,参加市居住区绿化评比获得单项奖。到1990年,全区居住区绿化面积58.7公顷,有树木51万余株。

 

第六节  单位绿化

 

解放前,区境内的单位绿化自发发展,有少数单位尚具一定规模。如民国21年(1932年)申新九厂辟建绿地0.2公顷;民国25年日商内外棉株式会社在今上棉一厂一带辟建0.66公顷的水月花园;民国35年中纺六厂(今上棉六厂)辟建0.9公顷园林式的兰风农场。另外如大夏大学等单位,亦有各种树木花草种植。但多数单位并无绿化。

解放后,单位绿化迅速发展。至1961年底,全区中小学已绿化66所,绿化面积共11.2公顷,树木64710株。1962年底,已绿化的12所医院,绿化面积共2公顷,树木780株;机关、工厂单位的绿化,面积共达17公顷。为解决绿化苗木的需求,还采取专群结合的办法,发动近60个单位用扦插、籽播培育各种苗木。60年代初新建的园林式沪西工人俱乐部(今沪西工人文化宫),有可供划船的1万余平方米湖面,环湖遍植花草树木,设有多处景点,为劳动人民增添了一个重要的游览、娱乐场所。

“文化大革命”期间,单位绿化受到极大干扰。进入80年代后,随着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开展,单位绿化推向了新阶段。1983年3月26日,区七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各单位绿化地要有一定比例。至1990年,全区单位绿化面积92.13公顷,比1980年增加48.5公顷。已绿化单位524家,被评为市绿化合格单位的190家,还涌现出一批绿化先进集体。其中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橡胶总厂、上海铁道学院、区教育学院、晋元中学、延河中学、曹杨一村幼儿园、金沙江大酒店、区少年宫、上海镀锌铁丝厂、上海中药制药一厂、中国化工供销公司华东分公司危险品仓库等12家获上海市花园单位光荣称号。

素有花园学校之称的华东师范大学,总面积59公顷,校领导重视绿化,把绿化工作纳入建校总体规划。1981年以来,发动师生从事绿化活动,恢复调整了“荷花池”、“白果园”、“夏雨岛”、“假山区”等八景。1990年校内共有133科879种3万余株乔灌木,草坪3.3公顷,绿化面积16.54公顷,绿化率28%,绿化覆盖率38%,还有亭台、水榭、雕塑点缀,绿荫下有石凳、石桌,可供师生员工学习和休息。苗圃面积4000平方米,培育苗木16万株,已支援外单位8万株。1982年以来,该校连续被评为上海市绿化先进单位,1987年被评为市花园单位。1987年2月,中央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称号,该校园林科团支部书记陈文佳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绿化祖国突击手”。

位于桃浦工业区的上海橡胶总厂,原是污染较严重的单位。1983年以后,厂领导将绿化纳入整体规划,厂内外凡有空地都进行绿化,因地制宜栽植抗污染性较强的香樟、广玉兰、夹竹桃、珊瑚等常绿乔木,同时大力发展垂直绿化面积1754平方米,屋顶绿化面积2152平方米,形成多层次立体绿化。每年自培花卉1万多盆,除用于花坛和室内外布置外,还在厂内举办月季、大丽花、菊花展览,并参加市、区、县、局举办的各种花展,颇有名气。1990年有绿化面积1公顷多,占总用地面积19.4%,绿化覆盖率30.5%。自1983年以来连续被评为市绿化先进单位,1986年被评为市绿化模范集体,1987年被评为市花园单位,1986、1990年2次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副厂长高伟民1989年荣获首次全国绿化奖章,1990年被评为全国绿化劳动模范。

 

第七节  古树名木

 

区境内原有不少古树,有的还载入旧志,如木樨侯家宅的宋代古桂、真如镇双桂堂的2棵老桂、东庙和赵浦庙的古银杏树等。可惜历经沧桑,留存至今的只有7棵古银杏树,1983年由市园林管理局定为古树名木。

区内古银杏树一览表

 

1981- 1990年普陀区绿化情况统计表

 

说明: 1.1984年覆盖率仍按区域面积扩大前计算。
                 2.1990年街道绿地数包括新辟林带11.9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