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9世纪末,区境尚属农村,有习称“赵家花园”的自然村落以种植销售花卉而闻名,另有少量私人庭园散布于村镇之间。20世纪初起,区境工商业发展较快,但园林绿化事业进展缓慢。直至解放前夕,境内没有一座公园,也无公共绿地,单位绿化甚少,里弄住宅绿地寥寥无几。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园林绿化十分重视,50年代初,先后辟建了普陀、曹杨公园及大型的北新泾苗圃。中共中央发出“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号召后,1956年1月,区成立绿化工作组,发动6000多人次植树1.8万株。1958年6月,成立区绿化办公室,掀起群众性植树绿化高潮,当年参加植树绿化达30余万人次,建成拥有市区最大湖面的长风公园,开始建设街道绿地,曹杨新村实现了全市第一个全面绿化的新村,工厂、企业事业单位绿化亦迅速发展。1960年春,全区建葡萄园55个,但收效很差。1962年撤销区绿化办公室,改由区建设科管理园林绿化工作。1964年6月,成立区园林管理所。当年底,全区绿化面积为182.6公顷,其中公共绿地42.5公顷。“文化大革命”时期,园林绿化事业被视作“封、资、修”的温床而遭破坏,工作处于停滞状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群众绿化迅速恢复和发展。1981年12月13日,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1982年1月29日,成立了区绿化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统一领导全区绿化工作。2月初,首次召开全区植树绿化表彰大会。植树节前,市、区领导到曹杨环浜参加植树绿化,区人大常委会组织305名人大代表到工厂、学校等180个单位视察绿化工作,掀起了群众义务植树运动新高潮。

1984年3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入扎实地开展绿化祖国运动的指示》,全区11个街道都成立了绿化领导小组,482个单位成立22个绿化协作组,逐步形成绿化管理网络,促进了绿化工作的开展。1984年12月,成立区养花协会,广泛发动居民养花。共青团林家港街道(今长风新村街道)委员会通过多种形式组织青少年开展植树绿化活动,1985年被中央绿化委员会、共青团中央委员会授予“绿化祖国青年突击队”的光荣称号。1985年,区政府决定市容、卫生、绿化一起抓,绿化工作纳入为人民办实事及创建文明单位的内容。1987年2月,区长办公会议专题讨论绿化工作,推行各级目标责任制,区长及分管副区长都定有绿化点。1988年,区政府第三十二次常务会议提出“优化环境、强化管理、深入改革”,要求把绿科们二作推向更高的水平。区绿化办公室和绿化灭蚁所派员到街道(镇)协助开展工作。街道组织群众性养护队承包绿化养护,形成专业和群众相结合的绿化养护网络。1990年初,区政府常务会议专题讨论绿化工作,要求各级领导第一把手亲自抓绿化,争当绿化区长、绿化局长、绿化主任,形成领导抓、抓领导的局面。当年各街道(镇)开展了绿化竞赛活动。

80年代以来,全区共辟建公园4座,开辟10余条干道及曹杨环浜两岸绿地,建成生产型生态园林的真北林带,完成沪太、管弄等新村街坊绿地42公顷,建成观赏型生态园林的甘泉苑居住区,机关、工厂、学校等单位扩大绿地75公顷,出现12个花园单位,有2个单位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每年还在新村、街头、单位举办群众性花瞅卉盆景展览,促进了居民家庭养花的蓬勃发展,据1986年抽样调查,全区40%以上居民户家庭养花46.6万余盆。至1990年底,全区园林绿化面积305.9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1978年的0.92平方米增至1.2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由1978年的10.44%提高到12.75%。1986年5月,区荣获上海市区际“市容、卫生、绿化”竟赛第一名。1983、1986、1990年,普陀区3次被中央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

虽然解放以来全区的园林绿化面貌变化巨大,但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仍较低,绿化布局还很不均匀,尚待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