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队伍
19世纪末,境内工厂不断兴建,但技术人才相当缺乏,主要依靠国外的科技人员为本厂服务。20世纪20年代后,随着一些企业产品不断开发,工厂设施、规模不断扩大,不少资本家逐步认识到科技人员在生产中的开拓作用,不惜用高薪聘用科技人员,为其产品更新、发展出谋划策,提高市场经济的竞争力,但直到1949年,区科技人员为数仍不多。
解放后,国家一方面从高等院校培养科技人才,另一方面,从工人、干部中培养、提拔一大批科技人员,使全区专业科技队伍有很大发展。但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1957年,部分科技人员被错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期间,科技人员成为“改造”对象,尤其是有成就的科技人员,作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批判和迫害,有的下放基层,有的下放农村劳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受迫害及错划为“右派”的科技人员进行平反和改正,对近1800名用非所学的科技人员作了专业调整,对近万名科技人员的职称作了评定和晋升。到1990年底,全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已发展到5万余人,形成了一支规模可观的科技队伍。
第一节 区属科技队伍
解放后,区属科技队伍的数量是随着全区企事业单位的归属变化而变化。1949~964年,大中型企业属区管时,区属科技队伍数量较大。
50年代中后期,工厂在开展技术革新、技术革命活动中,一批富有实践经验的技术工人晋升为技术人员,至1961年,共晋升1198人(其中工程师303人),占全区工程技术人员总数的47.5%同时,各高等院校、中专技校培养的科技人才,也不断充实到区内基层单位和科研机构。1962年8月,据上棉十四厂、安达第二棉纺厂、上海造币厂、上无二厂、华孚金笔厂、泰山化工厂、上海试剂厂等7个单位统计,共有科技人员469人,其中属于国家分配的高校、中专学生201人,占总数的42.9%,从工人中提拔的137人,占29.2%解放前的科技人员131人,占27.9%。1961年,全区有工程类技术人员2522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7人、工程师326人、技师324人、技术员1845人。
1964年,全区192个工厂企业划归市属后,区属科技队伍人数有所下降。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培养中断,科技队伍管理混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区属科技队伍重又得到较大发展。1987年,全区首次进行专业技术职称改革,大批专业技术人员,获得了相应职称。至1990年5月,全区共有区属专业技术人员14100人,其中高级职称388人、中级职称3152人、初级职称10560人。在工程技术人员相对集中的区住宅工程公司、普陀教具厂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总数的26.2%中专(包括高中)文化程度占51.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2. 2%,中从学校毕业分配的占4.4%从干部、工人中提拔的占90. 8%,外单位调入的占4. 8%。
区属财贸、教育、卫生、城市建设、集体企业系统科技人员职称情况统计表
第二节 部、市属科技队伍
1990年5月,全区有部属研究院所7家及部属高等院校研究所8所,职工总数14248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289人,占职工总数的58.18%;有市各专业局所属企业事业单位195家,职工总人数221600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4297人,占职工总数的10. 96%。市属大中专院校及科研机构17所,职工总数4549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424人,占职工总数的53.33%。
1990年区内3属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统计表
1990年区内市属大中专院校及企业事业单位科研机构技术人员统计表
1990年区内市属企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基本情况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