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自宋代以来,境内的古代寺庙建筑和民居建筑、明清时期真如地区的手工织布及榨油、清末民初赵家花园莳花等,均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19世纪末起,随着近代工业的创办,境内早期的科技人员在为工厂安装设备、开发产品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他们设计或发明的不少产品如华生牌电扇、佛手牌味精等,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民国时期,境内暨南大学、大夏大学、东南医学院等高校师生的科技活动较为活跃,推动了境内科技事业的发展。民国21年(1932年),境内第一家科研机构——法医研究所,在真如杨家桥创立;民国28年,统益纱厂技师黄希阁发起,成立中国纺织染工程研究所。当时,吴淞江两岸诸多纺织厂中的科技人员,还自发组织上海市棉纺染织技工联谊会、中国纺织学会上海分会等科技团体。

解放后,区境内工业科技发展较快,科技成果不断涌现,1953年试制成功我国第一根钨丝,1958年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只“红光活性黄”染料和我国第一根无缝钢管等。其中,有的接近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1959年2月,区科学技术协会成立,在全区工厂企业中,组织发动以提合理化建议、开发综合利用为主要内容的各项科技活动,取得了不少新成果。50年代,一批部、市属科研机构,如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上海化工研究院、河口海岸研究所、市粮食科研所等先后在区内建立,加强了全区的科技力量。

然而,在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中,曾一度出现违反科学规律的现象,大搞所谓“土超声波”等群众运动,造成人、财、物的浪费。三年困难时期,全区科技事业处于低谷。“文化大革命”期间,科技工作遭到严重摧残,区科协等一些科技团体被迫解散,专职科技人员被下放到基层劳动,不少科研机构无法正常开展科研活动。

1978年,贯彻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讲话精神,经过拨乱反正,全区的科技事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当年,区科协即恢复活动。1980年,区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区科委”)成立,逐步健全管理机构,在全区组织重点科研项目攻关和技术、学术交流,进行多层次技术培训,开展科学技术的宣传与普及、科技成果的鉴定与推广、技术合同的管理与登记、民办科技经营机构的审核与管理等工作。

到1990年底,全区已有科研院所24家,其中包括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华东电力设计院、第九设计研究院等部属单位7家,市涂料研究所、市纺织工业设计院等市属单位9家,以及高等院校所属单位8家。另有区属科技经营机构44家和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家。全区共有各类专业科技人员5.1万余人,其中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近1.1万人,市属各企业2.4万余人,区属各单位约1.6万人。1987~1990年,全区科研成果获市级以上奖励的有548项,其中部属单位209项,市属单位327项,区属单位1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