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区境内高等院校简介
民国11年(1922年),由上海专科大学改组而成的上海南方大学,校址设在戈登路(今江宁路),民国13年迁离区境。民国12年秋,国立暨南学校迁至真如镇火车站(今铁路上海西站)北首新建校舍。民国16年改组为国立暨南大学。八一三抗战爆发后迁离区境。民国13年,大夏大学建校,校本部设于小沙渡路(今西康路)201号。民国19年迁至中山路(今中山北路3663号)新建校舍。八一三抗战爆发后内迁,抗战胜利后迁回上海中山路原址。1951年并入华东师范大学。民国14年,文治大学从江湾迁至宜昌路115号。民国15年迁离区境。是年,湖南长沙群治法政专门学校迁沪,改名群治大学,校址在劳勃生路110号(今长寿路782号)。八一三抗战爆发后停办。民国16年,美国基督教徒兰金夫妇在真如火车站西南阳宅租民房创办华夏大学,后迁校址于杨家桥和厂头等地。八一三抗战时毁于战火。抗战胜利后续办。上海解放后,学校停办。民国17年设大陆大学于戈登路139号,翌年停办。创建于民国15年的私立东南医科大学,民国19年改名东南医学院。翌年秋,迁入真如新建校舍。八一三事变后,原址被炸毁,学院迁离区境。民国23年,正风文学院由胶州路迁至交通路(今交通路1933号)新建校舍。八一三抗战爆发后迁离区境。民国29年秋,中国纺织工业补习学校改组为中国纺织染工业专科学校,校址在戈登路1252号。民国35年秋改名中国纺织染工程学院。是年冬,迁至西康路293号。民国37年,易名中国纺织工学院。1951年6月,并入华东纺织工学院。民国31年,上海纺织界集资创办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借澳门路申新九厂宿舍为临时校舍。学校设纺织、机械2科,后增设染化科。民国35年迁离区境,1950年并入上海华东工学院。
另外,创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位于今长宁区境吴淞江南岸的圣约翰大学于清宣统元年至三年(1909~1911年)间,向今区境吴淞江北岸沿江边购地扩建校舍,先后建成神学院、理科实验室、学生宿舍及运动场等。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该校改为华东政法学院。
解放后,先后建立华东师范大学、上海铁道学院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纺织学院等3所院。
第一节 暨南大学
民国12年(1923年),暨南学校迁真如后,设有商科大学部,专门招收华侨学生和有志去南洋从商的学生,培养高级工商管理人才,这是该校成为华侨高等学府的开端。民国16年,改组成国立暨南大学。设6个系、5个科。民国18年,扩大学校规模,设商、文、理、法和教育5个学院16个系和2个科。聘请知名学者教授潘序伦、叶公超、梁实秋、许德珩、洪深、夏衍、张君劢、沈从文、周建人、谢循初、邰爽秋、廖世承、罗隆基、童冠贤、潘光旦等执教。数年间,办学颇具特色。如优待华侨学生,教学原则与课程设置强调理论与实用相结合,设立奖学金及工读制度,组织假期考察和毕业参观等。该校学术空气非常活跃,各种学会、研究会、同仁社等团体林立,出版校刊、学报及众多的社团刊物。应邀前去演讲的社会名流有鲁迅、蔡元培、郑振铎、马叙伦、徐志摩、夏丐尊、顾仲彝、曾朴等人,一时声名鹊起。该校课外活动丰富多采,足球运动更为出色。自民国14年足球名将梁官松为教练后,该校足球队人才辈出,著名队员有陈镇和、冯运佑、王南珍、戴麟经等。民国16~19年,在上海国际杯足球赛中,以该校足球队员为骨干的中华队屡挫英格兰等外国劲旅,国人为之扬眉吐气。该校足球运动也带动了真如地区的群众体育运动,至今该地区群众仍视足球为最喜爱的传统运动项目。民国26年抗战爆发,暨大校园被战火夷为瓦砾场,学校内迁闽北建阳。抗战胜利后迁回上海,在青云路复校。解放后,院系一度分别并入其他高校。1958年9月,在广州复校,仍保持华侨最高学府的特色。暨大在真如时期为解放前该校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第二节 大夏大学
民国13年(1924年),厦门大学发生学潮,反对施行殖民地的奴化教育,要求改革校务。部分教授联名辞职,329名学生签名退学。后由厦大教授9人在上海筹建新校,定名大厦大学,后改名大夏大学。是年7月成立筹备处,租用宜昌路115号为临时宿舍,劳勃生路启和里全部房屋为师生员工宿舍,小沙渡路201号为校本部。9月开学,设文、理、教育、商、预等5科。民国14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全校师生极为愤慨,学生中的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和国民党左派积极参加游行示威,后被捕20余人。校舍被租界英军占领。学校被迫迁槟榔路(今安远路)的临时校舍。民国16年2月,学生陈骏、陈亮因宣传打倒军阀被杀害于曹家渡五角场。民国18年,该校陆续在中山路购地200余亩,另加荣宗敬捐赠的一条丽娃栗妲河(东老河)作为校河,兴建新校舍。民国19年9月,首批建筑竣工,学校全部迁入。民国22年,将5科扩建为5个学院。至八一三抗战前夕,学生达1500余人,抗战爆发后,学校先后内迁至庐山、贵阳、赤水。民国27年,设大夏大学上海分校于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重华新村。抗战胜利后,内迁校部迁回上海中山路原址,分校亦并入。经过重修,建筑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1951年7月,该校与光华大学合并建立华东师范大学。
第三节 华东师范大学
校址在中山北路3663号,为大夏大学原址扩建而成。占地53. 3公顷,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该校是国家教育委员会直属重点高等学校。1951年7月,以大夏、光华大学的文、理科为基础,加上复旦、同济、沪江、东亚体专等院校的部分系科合并而成,后又与华东地区各省市的高等院校系科作了部分调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止招生。1970年起招收工农兵学员共6631名。1972年5月,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半工半读师范学校、上海教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合并,改名上海师范大学。1980年7月,恢复原名。该校设有21个系、38个专业。还设有教育管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研究生院,下设20个研究所、21个教育资料研究中心和97个实验室。图书馆藏书264万余册。由香港邵逸夫捐资兴建的图书馆新楼建筑面积12660平方米。学校出版社建于1957年,下设音像出版部。自1980年以来,该社已出版图书1110种,共4240万册,还出版教学和学术杂志20多种,并和美、英、法、德、日、苏等国家70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固定合作交流关系。该校设有附属中学3所、附属小学和幼儿园各1所。还有规模较大、设备较全的科教仪器厂和其他校办工厂。
1990年,在校本科、专科学生7716人,民族预备班学生60人,研究生1103人和成人教育学院学生5412人。另有外国留学生94人。有教师183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660人,有职工2521人。至1990年,在该校毕业的本科、专科生4.6万余人,研究生3686人。
第四节 上海铁道学院
校址在真南路1号。占地24.2公顷,建筑面积15.13万平方米。其前身为1954年由苏州迁来的上海铁路通讯讯号学校。1958年改现名,成为国家铁道部所属培养高级铁路工程技术人才的工科大学。该校设有电气工程、电讯工程、计算机工程、铁路运输等6个系,下属15个本科专业,9个专科专业。该院设有基础部、社会科学部、走读部、成人教育部、研究生部和科学管理、轮轨系统2个研究所以及液压、计算机、国际经济等3个研究中心。全院共有36个教研室、19个研究室、36个实验室和一个电化教学中心。学院出版有对外发行的院刊《上海铁道学院学报》。该院曾与美、英、苏等11个国家进行学术和技术交流。此外,该院还办有实习工厂、印刷厂和其他院办工厂。
1990年,在校学生3671人,包括函授、干部培训在内的成人教育部学生868人。有教师54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96人,有职工1089人。至1990年,共有历届毕业生10740人,其中本科生7770人。
第五节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纺织学院
院址在新村路435号。占地2. 5公顷;建筑面积3.96万平方米。该院系上海市纺织工业局、普陀区人民政府、上海石化总厂和华东纺织工学院于1978年10月共同创办,初名华东纺织工学院分院,后改现名。该院设纺织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纺织化学工程、管理工程、服装等6个系以及基础部、社会科学部等2个部和1个应用化工研究所。下设7个专业,并设有夜大学。还办有纺纱、服装、针织等实习工厂和纺织技术开发公司。该院和香港、加拿大有关高校有协作关系。
1990年,在校学生1414人,教师33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66人。另有职工466人。至1990年,历届本科毕业生335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