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勤工俭学
第一节 沿革
1954年,全区中小学开始组织学生课余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和生产劳动。1958年1月,共青团中央发布《关于在学生中提倡勤工俭学的决定》。同年9月,贯彻中共中央“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全区中小学将学生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开始勤工俭学活动。当年,全区有14所中学、64所小学自办工场181个;有2所中学,33所小学自办小农场42个。全年工业总产值9万余元,农业总产值2000多元。还有部分学生参加挂钩工厂、公社、农场劳动。1959年下半年起,经过调整,中学出现一批有一定规模的校办工厂,如华东师大二附中机械厂,曹杨中学电机厂等。小学仍开展以种植、饲养为主的勤工俭学活动。中学每年组织学生去农村参加“三夏”、“三秋”劳动。
“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人宣传队”进驻学校。由于工人宣传队员与所属工厂的联系,在设备、产品和技术上予以帮助,使部分学校创建了一批校办工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区中小学校办工业有了较大发展。1982年8月,召开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会议,曹杨二中等校办工厂丙酮酸钠等6种产品参加了会议期间举办的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成果展览。1985年,市教育局在区召开市区中小学勤工俭学经验交流会,会上交流了区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的经验。曹杨新村第九小学校办厂、普陀教具厂、曹杨七中校办厂和小学中朱学区工厂列为会议的参观点。1979年,全区有校办厂72家。1990年增至88家,并已形成一批如普陀教具厂、曹杨二中校办厂、骊山电机砂轮厂、泉中电力仪器厂、宜教服装厂、中朱包装材料厂等骨干企业。1982年,曹杨二中被评为全国勤工俭学先进单位。1988年,区政府、普陀教具厂和曹杨新村第九小学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先进集体。
第二节 效益
在勤工俭学实践中,各校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训练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普陀中学校办厂为学生提供劳动场所,1971~1975年间,参加劳动的学生3800余人次,共装配修理各种类型的电风扇5000余台。该校办厂多次被评为市、区勤工俭学先进集体。
1979年以来,全区中小学勤工俭学的经济效益逐年提高,至1990年,全区校办工业总产值3亿多元,纯收益9071.8万元。校办工业收益连续11年名列全市各区之首。
全区校办工厂的收益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
提高师生福利。1986年,小学中朱学区用勤工俭学收益更新全学区学生课桌椅,还组建了学区电影放映队,设立教学研究成果奖基金会。曹杨新村第九小学利用勤工俭学收益投资10万元,添置了包括小型摄像机在内的大批电化教育器材。普陀中学将勤工俭学收益20万元用于改造理化生实验室,配置现代化教学设施。1985年,该校在上海市教育设备评比中获市普通中学组第一名。曹杨七中用勤工俭学收益投资建造1幢教室大楼,并改造更新理化生实验室,配置各种仪器设备,还添置图书1.4万余册,添置录音机、计算机等教学设备。又拨款为开设劳动技术课和开展学生文体科技活动提供所需经费;设立校长基金,奖励先进教师和“三好”学生;投资15万元购买教工住宅等。
1979~1990年,全区利用勤工俭学收益改善办学条件的金额为2300余万元;提高师生福利的金额为3249万元。其中550万元用于建造教工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