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社区教育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中小学普遍重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1986年9月,真如中学邀请学校所在地区10多个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和部分家长代表在全市率先组建学校社会教育委员会,实施学校与社会间的双向服务和双向参与管理。尔后,全区各中小学陆续与工厂企业挂钩。真如镇和各街道先后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1990年4月,成立普陀区社区教育委员会,从而全区形成了基层、街道(镇)和区三级社区教育网络,多层次全方位推动全区普教事业不断发展。
第一节 真如中学社会教育委员会
1986年第二届教师节,真如地区10多个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和部分家长代表去真如中学慰问教师,祝贺节日。当时有人提出“厂校挂钩、各取所长”的倡议,得到在场人士赞同。后经学校多方酝酿,9月30日成立全市首创的由所在地工厂、农村、机关、部队等单位参加的真如中学社会教育委员会,并组成理事会,下设德育、教学和管理3大组,探索实施社会全面参与管理,促进学校教育改革的新途径。
1991年,真如中学在全市首创的学校社会教育委员会成立5周年纪念
该组织成立伊始,建立了德育一体化的网络和德育工作序列,还向社会筹集尊师重教赞助基金,每年一次。至1990年共筹得基金20多万元。真如镇政府拨款为学校设立“优秀园丁奖”;长征乡政府及李子园村委会为学校设立“奖学金”;铁路上海西站为教师设立“育苗奖”;上海铁道学院为学校设立“教学百花奖”等。
真如中学在组织社教委进行探索实践的同时,还重视理论研究工作。该校的德育一体化实验于1988年被国家教委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确认为全国教育科研重点课题。1989年,该校被评为区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学校团委被团中央、国家农林部、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社会实践先进集体。1990年,该校与区教科室共同撰写的《真如中学社会教育委员会的实践与研究》论文获市普教系统第三届科研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王明达先后至该校视察,并予肯定。
第二节 三级社区教育组织网络
在真如中学组织社教委后,1988年5月~1989年4月,全区14个街道(镇)相继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1990年4月,成立区社区教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配备专职干部。尔后,全区有34所中学、73所小学和部分幼儿园相继成立社会教育委员会。至此,全区形成了由区、街道(镇)和学校组成的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实现了以区社教委作宏观指导,街道(镇)社教委为中心环节,学校社教委为重要补充的活动新格局。
在区社教委指导下,以街道(镇)为核心,调动和依靠社会各方力量,采取多种教育措施,提高全区青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街道(镇)社教委宣传“依靠人民办教育,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指导思想,宣传区教育事业发展情况和教育改革成果,逐步形成“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促进全区以基础教育为重点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全区的精神文明建设。1988年,由巴西华侨詹沛霖一次提供人民币5万元设立普陀区“学雷奖学金”基金会,次年基金增加到10万元,奖励在学习雷锋、服务社会、勤奋学习中表现突出的中学生。1989~1990年获奖学生363人次。83名小学生获特别奖。1988年4月,曹杨二中和上海制药二厂签订协议,厂方为学校提供教育经费和学工场地,扶植发展校办工厂;学校为企业开办暑期班,解除职工的后顾之优。1990年,全区有35所中学、66多所小学和37所幼儿园同522家企业事业单位挂钩。在“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思想指导下,企业事业单位热心开展以财力、物力和智力支持学校的活动。
全区组建了德育讲师、校外辅导员、家庭教育讲师和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等4支校外教育工作者队伍,从事各种教育活动。帮助各中小学建立1076个社会服务队到地区菜场、公交车站、环卫绿化点和军烈属、孤老家开展服务活动。真如中学、曹杨二中、宜川中学、普陀二中、师大附小等校,依靠地区社教委提供的基地,结合《中小学德育大纲》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形成了社会实践活动网络和整体实施方案。
区和街道(镇)2级社教委协同青少年保护委员会以及政法、工商、共青团、妇联等单位认真参与地区综合治理,搞好环境优化,清除精神污染,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关心他们健康成长。由36人组成的区家庭教育讲师团和家庭教育咨询站深入工厂企业和里弄,开展家庭教育辅导活动。有的还成立家长学校,举办家庭教育系列讲座。区编纂了《家庭教育讲座辅导资料》供各中、小学和幼儿园应用。
1989年第五届教师节,全区各街道(镇)社教委纷纷成立奖励基金会,集资23万元。评选出街道(镇)地区一级的园丁奖获得者515人、先进集体16个,并予以奖励。1990年,又集资75.16万元奖励师生,改善办学条件。真如镇政府1988~1989年共表彰优秀园丁285人,发奖金2万余元;还设立“好少年奖”,3年共评选出好少年89人。该地区各中小学、幼儿园分别与127个企业事业单位挂钩,得到支持,设立教育奖励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