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扫除文盲
民国35年(1946年),原区境居民中文盲占67%。1949年,职工中的文盲占职工总数的7500,远超出全市50%的平均数。解放初,区政府组织青壮年干部、职工和居民中的文盲半文盲入业余小学、工人夜校参加扫盲学习。1952年,全区91家百人以上的工厂职工中的文盲半文盲有3.74万人,占职工总数的52.8%。通过开展大规模扫盲运动,1953~1955年间,职工中扫除文盲5302人。1956年,继续发动群众扫除文盲。是年,分别成立区职工和市民扫盲中心学校各1所,职工参加扫盲班学习的达2. 3万人次。1956~1957年,共扫除文盲12837人,其中职工9566人,居民3271人。1958年,区设扫盲办公室,区及基层均成立扫盲协会。是年全区有文盲半文盲6.07万人,其中职工3.07万人,居民3万人。参加扫盲学习者占文盲半文盲总数的94.2%。但由于受当时浮夸风的影响,有相当多的人当时虽已脱盲,后又陆续复盲。1959~1960年继续扫盲,全区扫除文盲5.86万人,其中职工、居民各约2. 9万人,尚有文盲半文盲1.2万余人。
1960年后,扫盲工作重视质量。1961~1964年,共扫除文盲8335人。至1965年,全区基本完成对职工及居民中青壮年的扫盲任务。
“文化大革命”期间,扫盲工作停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扫盲。1980年,区属单位青工中有文盲半文盲1622人,经过学习,有900多人脱盲。1986年,区属工厂企业单位职工中,有文盲半文盲3485人,经过努力,扫除文盲2340人。1990年,区属单位尚有文盲半文盲1145人,占职工总人数的1. 81%。
第二节 成人初、中等教育
民国9年(1920年)秋,在槟榔路开办工人半日学校,后易名上海第一工人补习学校。民国11年,在劳勃生路(今长寿路)设工人补习学校2所。民国13年春,在东京路(今昌化路)开办沪西工友补习学校。同年9月,沪西工友俱乐部设工人文化班。
民国19年,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在劳勃生路(今长寿路第二小学校址)创办沪西公社,下设工人夜校,中共地下党组织曾派员至该校任教。民国32年,申新二厂开办工友学校。抗战胜利后,中纺一厂、统益纱厂、新裕二厂、阜丰面粉厂等单位相继开办劳工夜校,多以识字教育和初级文化教育为主。其中,申新二厂、申新九厂、新裕二厂等劳工夜校中,均有中共党员或进步青年进行革命宣传。
民国27年,纺织界人士黄希阁在戈登路(今江宁路)国华小学内设中国纺织染补习学校,供纺织厂职工进修技术。
民国22年,邰爽秋等发起设立沪西“念二”社,与大夏大学在梵皇渡合办普及教育实验区。民国24年8月,与大夏大学附设民众教育实验区合并,改名沪西民生教育实验区,下设民众学校。民国36年,真如镇设上海市民众教育分馆。民国38年1月,沪西民生教育实验区及上海市民众教育分馆合并,改称沪西群众文化馆,推广民众教育。馆内设群众学校。民国19~38年,区境曾先后设有民众学校26所,以晚上上课为主,除个别学校班级较多外,余均只开1~2个班。教师多系兼职。
1949年下半年,全区开始发展职工业余教育,开办工人夜校、补习学校30余所,学员6000余人。其中扫盲班占多数。1950年,设区业余高级技术学校和沪西补习学校。1952年,全区职工业余小学有73所,学员1.34万人,占当时全区职工总数的18.8%。1953年,设区机关干部业余学校。1955年,有28家工厂联办厂校8所。1957年,全区有职工业余学校80所,学员2.87万人。其中业余小学60所,学员15083人。初中17所,学员12314人。高中3所,学员1313人。这些学校中,除教育部门办业余中学4所、业余小学8所外,其余则为工厂企业单独办、联办和工会系统办。
1958年,新增业余学校100多所,学员增至5.61万人。聘请专职教师944人,兼职教师2295人。同时停办区属职工业余小学8所,业余中学3所。区成立业余教育教师红专学院,负责培训教师,进行教学辅导。是年,区第六业余中学在全市率先举办适应工人“三班制”生产运转的教学班,提高了学员入学率。1959~1960年,全区职工业余学校175所,其中初、高中153所,学员2. 61万人。小学22所,学员4.91万人。1960年,区成鱼业余教育委员会,调整成人教育的发展规模,注重提高教学质量。1964年,业余学校调整为78所,其中小学5所,初中46所,高中27所。学员2.81万人,其中中学学员占70.8%。全区职工业余教育开始转入以中等教育为主的阶段。
市民教育,1955年有市民业余学校22所,学员756人。1959年增至34所,学员近万人。1960年,曹杨新村街道市民业余学校被评为上海市文教系统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并派代表参加全国文教社会主义建设群英会。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类业余学校均遭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又得到恢复和发展。市属工厂企业所办职工业余中小学全部划归各主管局领导。1980年,区属财贸、城建等系统及各街道相继建立职工教育委员会(后称成人教育委员会)。是年,有区属职工业余中小学4所,学员7000余人。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中学毕业生,大多未能达到初中文化水平,“文化大革命”期间上岗的青工,均未经过初级技术培训,职工教育转入以补习中学文化课和初级工技术课(简称“双补”)为主。1980 ~1984年,区属单位有4万余名职工(含市属单位)获得初高中毕(结)业证书。1985年,区属单位职工参加中学文化补课合格率达59.12%。技术补课合格率为53.95%。
1986年,贯彻《上海市职工教育条例》和区制订的《“七五”人才培养规划》,岗位培训工作已成为职工教育的重点。至1990年,区属单位岗位培训队数达1.3万人。在2.05万名技术工人中,初级工有9626人,占47%;中级工8085人,占39.5%;高级工799人,占4%;无等级的有1930人,占9.5%。全区初、中、高级工人平均等级为2.91级。机关及基层干部通过培训,1989年与1986年相比,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上升13.3%。1990年,区“七五”人才培训规划的各项指标基本完成。是年,区属单位有职工业余中学10所,学员总数为14968人。还有社会办各类学校35所,市属工厂企业办的职工学校26所。
第三节 成入中等专业教育
一、概况
1959年,市纺织工业管理局所属第一医院、纱厂医院等单位先后开办职工中等专业学校4所,学员150人。1960年,区职工中专增加到58所,学员1. 1万人。1961、1964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职工中专逐年减少。1961年,减至18所,1964年减至5所。
“文化大革命”期间,职工中专教育处于停顿状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恢复和发展。1980年后,创建区财贸职工中专和区业余教育教师进修学校。1984年,创建于1964年的区第一职工业余中学更名为区职工中等专业学校。1990年,上述3校共办班43个,在校学员1666人。
1985年,市电视中等专业学校在区职工中专内设区辅导站,并在全区招生1300余人。以后几年连续招生。开设的专业有行政、政工、财会、企业管理、文秘、电器等。1987年,市自学中等专业学校曾在区职工中专组织自学考试。
80年代,区内一些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积极参与社会办学。1983年起,民盟区委与民进区委合办树人业余学校,还自办普盟专业进修学校和普陀民盟业余会计学校。3校共结业学员1. 5万余人。同时,还举办经济合同法等短期专业培训班,学员5000余人。民建区委和区工商联自1984年起,创设区勤业工商进修学校,先后举办文理科高复班,法律中专、大专班,会计班等。民进区委自1985年起,先后开办成人自学考试辅导班、美术高考复习班、企业管理、外语和原子光谱分析等专业培训班。1987年,创办普进业余学校,传授青少年英语、文艺等专业知识。3年多来,招生5400余人。农工民主党区委于1984年10月创办兴华业余学校,开设中医、英语、烹调等培训班,9个学期中培训学员9000余人次。致公党支部创办上海神农中医业余学校和侨谊文化艺术学校,1990年有学员115人。九三学社区委于1984年起开办应用技术培训班,后与区科协合办应用技术中心,培训中级建筑专业人才。
二、学校简介
区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前身为创办于1964年的区第一职工业余中学。原址在长寿路990号。1979年迁长寿路726号现址。占地0.25公顷,建筑面积2780平方米。1982年开始招收中专生。1984年改现名。该校设有工业企业管理、工业会计、工业统计、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秘书、幼师等专业。工科专业学制三年,文科专业二年半,颁发毕业、专业、岗位合格3种证书。历届中专毕业生有1689人。该校还举办岗位培i)IIfo、专业证书班、技工培训班等,学员千余人。1982年和1984年该校2次获市职工教育先进集体称号。1990年,接受市成入中专办校水平评估,获市教育局颁发的中专评估认可证书。是年,有教师31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3人。另有职工18人。
第四节 成人高等教育
一、概况
1958年,区筹建教工红专学院,各工厂企事业单位亦先后兴办红专大学、职工大学及业余高等专科学校共54所,学员1382人。但这类学校多系仓促兴办,名为一校,实为一班。后经不断调整,至1964年,减至2所,学员1905人。1960年,上海工业业余大学在长寿路990号设立分校(现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普陀分校,校址已迁西康路1501弄36号)。同年,区设立电视大学辅导站。“文化大革命”期间,成人高校停办。当时在极左思潮影响下,办有“七·二一”职工大学多所,学员仅为中小学水平。“文化大革命”后,“七·二一”职工大学先后停办。
1980年后,区职工业余大学和区教育学院相继成立。区党校亦附设党政大专班。另外,境内还办有多所非区属成人高校,除市第二工业大学普陀分校外,1978年创办市粮食局职工大学,1980年创办上海纺织工业职工大学和上海化工研究院职工大学等。
在社会办学方面,区勤业工商进修学校自1986年起增设会计大专班、电大中文、党政专业班,后又办英语班、日语班等。1990年10月,升格为上海市勤业工商进修学院,开设单科结业的大专班。九三学社区委于1989年7月,成立九三沪东科技进修学院普陀分院。至1990年,共招收大专班11个,学员350人次。
二、学校选介
区职工业余大学
前身为创建于1978年的区业余专科学校,1980年改现名。校址在长寿路990号。占地2930平方米,建筑面积3123平方米。该校设有市场信息与管理、分析化学、汉语言文学、行政管理、文秘档案、工业电器自动化、电子计算机专门化、数理统计与管理等专业。办学以来,共培养大专毕业生2029人,单科结业生8744人。该校还开设干部中文专修班和预科班。1978~1990年,共培养各类大专毕业生2815人,其中副处级以上干部43人。
1980年以来,举行过7届“数学与科研年会”,在省市及全国报刊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其中《质量管理科学发展方向新探索——模糊质量学的理论、实践和展望》,获中国质量管理协会优秀论文奖。
1990年,有大专班37个,学员1087人。还与普通高校联办专科升本科教学班2个,另有单科班22个,学员677人。有教职员工137人,其中副教授1人,讲师45人。
区教育学院
前身为创建于1959年的区教工红专学院,院址在长寿路990号。1977年迁东新路123号现址。占地0.47公顷,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1983年改现名。1981年9月,在梅陇支路3号设院分部。1984年设中师部,1987
年中师部迁至勤建中学内。该院设有进修部,干训部,教育科学研究室,德育研究室,电化教育研究室,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学研究室,教育情报资料中心等。
该院开办各种类型的教师学历进修大专班、职务岗位培训班、学校行政干部培训班。还对区内中小学、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进行分类指导,对教学质量实行系统管理;组织和指导基层学校学习教育理论,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同时,指导基层学校开展电化教育,提供技术服务。
1987~1990年,该院教师在市及全国报刊上发表研究文章400余篇,获市级以上各类业务等第奖53项。该院出版有《普陀教育》和《普陀教育信息报》刊物等。
1990年,有教师106人,其中副教授4人,中学高级教师36人,获市及全国荣誉称号的教师7人。另有职工6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