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真如公立初等小学堂(今真如第二小学),这是区境最早的新制小学。民国14年(1925年),潘氏公学始设初中部。民国17年,私立上海中小学始附设幼稚班。民国28年,阜丰面粉厂创办区境第一所职工子弟小学。此后区境陆续办有少量中小学,分布在吴淞江南和真如地区。学校规模较小,校舍设备简陋。另有一些私塾分布在药水弄等棚户地区。民国35年,区境失学儿童数占学龄儿童总数的65%左右。至1949年下半年,原区境有公立中学1所、私立中学2所,公立小学1所、私立小学32所,儿童晚班13所,幼稚班11所,中小学学生和幼儿共11295人,占全区总人口数的6.74%。
民国9年秋,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李启汉在槟榔路(今安远路)锦绣里创办工人半日学校。这是区境开展成人教育之始。民国22年起,教育家邰爽秋倡办沪西民生教育实验区,在境内开展民众教育活动。民国13年起,区境先后办有上海专科大学、南方、暨南、文治、大夏、群治、大陆、华夏等大学和正风文学院、东南医学院、中国纺织工学院、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等12所高等院校。至1949年,仅存私立大夏大学1所高校。
解放后,学校贯彻向工农开门的方针,学生骤增,大部分中小学采取两部制和儿童晚班等措施,还允许开设私塾200所,以应急需。同时,积极新建学校。1951年,新建长寿路第一小学及附属幼儿园。1952年,建曹杨新村第一小学和上海市实验幼儿园。1953年,建曹杨中学。以后逐年均有新建学校投入使用。在此期间,对私立学校进行整顿。1952~1956年,私立中小学及其附属幼儿园全部改为公办。1958年,建厂办、民办幼儿园91所,同时普及小学教育。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全区教育事业有所发展。1963~1965年新建中学22所、小学4所,还扩建一批中小学。1963年,普及初中教育。1965年,全区中小学学生及幼儿园幼儿共177156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32.66%。
60年代前期,在区内试行半工半读教育制度,开始中等教育结构改革。至1964年,工厂兴办半工半读的工业中学20所和职业学校25所。学生共5094人。1965年,这些学校中的30余所先后改成半工半读技术学校。是年,成立区半工半读技术学校,为全市4所试点学校之一。同时,还试办2所半工半读初级中学。“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这些学校全部停办。1949年,全区职工中文盲数占职工总数的75%,经多次扫盲,1965年基本扫除了中青年职工和市民中的文盲。1950年,创办职工业余中小学,至1957年有学员2.87万人,1960年增至8. 6万人,1962年起转入以中等教育为主。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教育遭到严重破坏。1973年,江青反革命集团制造了“骊山中学事件”,流毒极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工作重点迅速转移到以教学为中心上来。尔后,多次调整布局,重建重点中学,把一些完全中学改为初级中学,深入进行教育改革。并总结推广中朱学区各小学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经验。1986年6月起,全区实施《义务教育法》,至1990年,基本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全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小学生在校巩固率为99.8%,五年级考试及格率为98.6%;初中在校学生巩固率为99.82%,学生毕业考试及格率为99.04%。从1983年起,全区逐年发展中专职校,使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至1987年,普通高中学生数与中专职校学生数达到4比6的预期合理目标。
“文化大革命”后,全区学校较早发展勤工俭学。1979~1990年间,将收益中的5500万元用于修建校舍和教工住房,增添教学设施,改善师生福利。单配置全区学校电教设备即达1432万元,名列全市前茅。
1986年,真如中学在全市率先成立社会教育委员会(简称“社教委”),随之有107所中小学和部分幼儿园成立同类组织。各街道(镇)和区相继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初步形成三级社区教育网。至1990年,全区有130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先后同522家企业事业单位挂钩,实现双向服务和双向参与管理。
1990年,全区有幼儿园217所,在园幼儿28801人;有小学78所,在校学生59310人;有初级中学23所,完全中学13所(其中重点中学5所),在校学生30019人;有中专8所,在校学生3025人;有职业学校4所、附设职业班的中学5所,在校学生共1653人;有技工学校34所,在校学生3711人;有聋哑学校、辅读学校各1所,在校学生共246人;工读学校1所,在校学生140人。还有全日制高等院校3所,在校本、专科生和研究生共19308人。
1980年前后,对“文化大革命”期间读完中学的职工进行业余文化补课,至1985年基本完成初中文化技术补课任务。1986年起,实施职工岗位培训。1990年底,基本完成“七五”人才培养规划。境内现有区属成人高校2所、业余中专3所、业余学校10所;有市属成人高校4所和工厂企业办职工业余学校36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