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新兴综合工业区的形成

普陀区作为市属工业重点发展区域,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不仅原有老工业区迸发出新的活力,而且在上海工业布局调整中形成了两个新兴产业集聚的综合工业区——北新径工业区和桃浦工业区。《上海市1958年城市建设初步规划总图》对“三废”危害较大工厂的扩建提出了原则性指导,迁建、新建工厂应到新开辟的近郊工业区中建设,规划新开辟的工业区有8个,其中就包括北新径工业区和桃浦工业区。

 一、北新泾工业区

北新泾工业区位于区境西南部,其范围东自大渡河路、西到真北路、南自天山路和云岭西路、北至金沙江路。1959年,在该地区东首建立长风公园后,人们习称长风工业区。该区域在1949年前属沪西工业区的一部分,原有天厨味精厂、天原化工厂、大华利食品厂、上海酵母厂、华亨化工厂、上海试剂厂等少数工厂及沿苏州河的一些码头、仓库坐落于此。1953年,初次规划北新泾工业区时曾考虑辟为危害性工业区,城市建设方面配合辟筑了金沙江路、大渡河路,后因该区域离市区过近,条件不尽合适,规划有所变更,因此仅有少数工厂迁去。1955年北新泾工业区又进行过规划,但迁建工厂依然不多。直到1958年“大跃进”时由于工业生产成倍增长,若干中小型工厂用地紧张而任务紧迫,北新泾工业区因原有市政设施条件初具规模,交通便利,陆续迁往设厂者为数甚多。 《上海市1958年城市建设初步规划总图》对北新泾工业区的定位是,除已有化工工厂扩建外,可作为服务性无“三废”的小型工业备用地,如印刷厂、小型机修厂、家具厂、食品厂、针织厂、棉织厂、文教工业等(1)。1958年,市规划设计院根据设厂要求,重新规划北新泾工业区为以炼钢、炼焦为中心的综合性工业区。至1958年7月,已有工厂如华丰钢铁厂、纺机铸铁厂、红旗翻砂厂、机床锻铁厂、造纸机修厂、化工机械厂、阜新螺丝厂、普陀区红专炼钢厂、江万兴刀剪厂、上钢六厂炼焦厂、朱顺兴炼焦厂、闸北区耐火材料厂、黄浦区耐火材料厂、长宁区水泥厂、前进机模厂、纺织机械厂仓库、内燃机配件厂、上焊钢铁厂、旋转公司矽钢厂等,连同历年在该区陆续增设的上碱厂、制剂厂、纺织机械公司机修厂、纺器厂、医药公司、废品公司等共达30多个单位,逐步形成一个以炼钢、炼焦为中心的综合性工业区(2)

表4-12  1958年北新泾工业区新建工厂统计表(3)

厂名

职工人数

用地面积(亩)

1958

1962

化学工业机械制造厂

2940

18.26

24

朱顺兴翻砂厂

269

2.66

——

自行车缝纫机机械翻砂厂

368

3.8

4.4

浸出油厂

350

1.77

3.83

华丰钢铁厂

3576

7.8

13.28

印染机厂

——

3.36

1.52

有我金属制品厂

389

0.68

——

郑泰兴汽车机修厂

389

0.16

——

陈永兴铁工厂

382

0.66

——

陆灿兴铁工厂

105

0.48

——

铸锻工业公司

800

6.7

——

华通文记机器厂

——

1.18

——

电焊公司翻砂厂

——

1.38

——

纺织机械制造公司

501

1.92

1.93

齐心钟表发条厂

850

2.0

——

铝品压延厂

——

0.86

——

黄浦区建筑中心厂

——

0.93

——

天祥灯头厂

——

1.49

——

建明机器修配厂

——

2.6

3.47

劳动钢管厂

——

6.0

——

随着工厂的大规模迁建和新建,工业区的配套工作也逐步推进。1958年下半年起,上海城市建设局着手进行北新泾工业区的道路桥梁等配合工程,以适应大跃进中各厂建设和生产运输的迫切需要。在各厂迁建过程中,又辟筑了泸定路、中江路、同普路等道路(4)。先后建造桥梁4座,形成了较为便捷的道路交通网。工业区道路网规划基本上充分利用原有道路,结合全市干道系统作了一些修正和延长,大渡河路为全市性干道环路,也是北新泾工业区与天山新村和曹杨新村的主要联系干道,规划宽度20~30米;金沙江路为连结工业区和新建煤堆场主要货运干道,结合敷设35千伏双回路高压线,路宽为28米;真北路是和桃浦工业区主要联系干道,宽度为23米;天山路是辅助性干道。规划中除了对现有工业用地和道路系统进行适当安排修改外,为配合中小型工业发展,特别是翻砂工业发展,将原工业区范围向西跨真北路扩展0.89平方千米,规划后土地使用分配,计工业用地3.64平方千米、道路0.5平方千米、主要河流0.14平方千米,共计约4.28平方千米,以小型工厂为主(5)
 

图4-5  北新泾工业区规划前的工厂和村落分布(普陀区档案馆藏)

北新泾工业区的原有土地主要是农田,因此工业区发展过程中不仅影响到大量农民的动迁,而且在工业区的布局中形成了工厂与农村犬牙交错的局面。1958年9月1日,普陀区人民委员会向上海市人民委员会提出安置征地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办法:1.经费由各用地单位负责,费用负担多少,按各单位征地面积多少合理分摊;2. 各单位所抽调之工作组干部仍应集中办公,继续在区人委和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善始善终做好失地农民的安置工作,乡党委必须加强对征地工作组干部的思想领导,克服松懈现象;3.工作组当前任务是充分发动群众,想办法解决拆迁材料及施工力量问题(6)。但是这项工作的推进并不顺利,许多工厂不愿再出安置费用,因此在工厂选厂中,许多原有村庄被保留在原地,面积约有67.5亩,大部分为农业户。这种格局带来了后续的很多问题,村庄在工厂包围之中,居民卫生居住条件很恶劣,保留村庄使工厂布置不够紧凑、生产效益差。

表4-13  北新泾工业区内的农业户情况表(7)

名  称

户  数

人口数

建筑面积(平方米)

砖木屋

棚户

村庄(总计)

928

4992

55250

5230

七家村

62

397

1200

230

钱家宅

40

227

2150

——

傅家头

19

114

1225

30

沈长巷

163

225

1836

——

马家宅27

27

114

1152

——

东金家宅

76

365

2450

280

南胡家宅

14

97

960

——

甘家宅

51

286

1620

154

狄家宅

134

648

3132

374

沈家宅

——

——

2720

300

薛家厍

——

——

5084

312

刘家宅

——

——

2024

——

龚家宅

——

——

8944

1120

李家宅

128

715

5248

736

北徐家宅

21

134

1040

400

沈家宅

61

375

2350

520

南张家宅

——

——

840

200

西童家宅

18

99

575

462

陈家宅

28

180

840

49

说明: 1.“——”表示原始数据缺。

       2.本表总计部分应包括未做分类统计的各村数据,因此总数大于现有分类数据之和。

经过前期的规划发展,到1960年,北新泾工业区的工厂数增加到32家。之后,随着中央和上海政策的不断调整,北新径工业区也在摸索中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各行业发展受到了巨大冲击,正常的工业生产秩序和技术进步步伐受到影响。尽管如此,北新泾工业区仍然取得了一定发展。改革开放后,工业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到1990年,工业区内工厂数量增加到70多家。

图4-6  北新泾工业区一角(长风生态商务区规划展示馆提供:摄于2005年12月20日)

二、桃浦工业区

桃浦地处上海市的西北角,东距中山北路6.5千米,距大场4千米。1953年,上海市建设委员会着手制定市工业区发展规划,选市区西北部建立一个以化学工业为主的工业区。根据当时的勘察,在桃浦建厂的有利条件是:处在城市下风地带,宜于建立有危害性的工业;地势较高,土质好,工程准备措施和建筑基础投资较省,宜于建厂;有较完整的道路系统,公路运输潜力很大;区内小河浜很多,便于排泄雨水;有铁路支线在祁连山路以东通过,便于接上专用线。1954年,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并付诸实施(8)。桃浦工业区最初规划时,东起祁连山路,西、南以真南路为界,北至沪嘉公路。至1958年,基本建成以染料、制药为主的化学工业基地。按照工业性质、危害程度、协作关系、卫生防护条件等因素,桃浦工业区的最初规划分布是:(1)真南路、永登路之间,为一般易燃工业,如橡胶工业、胶布橡带、赛璐珞制品等;(2)古浪路以南祁连山路以西,为塑料工业;(3)敦煌路以西永登路以北,为制药工业;(4)古浪路以北,为林产化学染料、树脂等有害工业;(5)南大路以北,为畜产制革工业;(6)真南路以南,为机修制冰等辅助性工业(9)

桃浦工业区规划建立以前,区内仅有1家和新化工厂,1954-1960年,陆续新建和迁建了上海漂染厂、华孚金笔厂、泰山有机化工厂、上海第二制药厂、立民赛璐珞玩具厂、润华颜料厂、上海联合香料厂、上海天光化工厂、上海桃浦化工厂等10家,形成以化学医药工业为主的新工业区,至1976年,区内新建、迁建市属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已有21家。

表4-14   1954- 1976年间桃浦工业区主要工厂统计表(10)

序号

年份

厂      名

新建

迁建

分厂

历史沿革

1

1954

上海橡胶厂

1954年2月,该厂在区内兴建。

2

1954

华孚金笔厂

 

1955年3月建成投产,1966年改名为英雄金笔厂。

3

1954

上海漂染厂

 

1954年了月1日在工业区内建设。1961年3月改名为地方国营上海人造纤维厂,1969年9月改名为上海第一化学纤维厂。

4

1955

泰山有机化工厂

 

由6家小厂合并而成。1966年11月改名上海第六制药厂。

5

1956

海军101工厂

 

该分厂的前身是1920年的法商东方修炉公司。1949年划归上海天原化工厂。1953年。海军后勤部工管处接收该厂,成立海军101工厂。1956年,101工厂迁入。1958年改称海军4805工厂乙炔分厂。

6

1957

上海第二制药厂

1958年5月16日投产

7

1958年前

华元染料厂第三车间

(沿革资料缺)

8

1958年前

新业硫酸厂锌粉车间

(沿革资料缺)

9

1958年前

华义毛刷厂

(沿革资料缺)

10

1958

立民赛璐珞玩具厂

后改为上海人民无线电厂,1982年1月并入上海无线电十八厂。

11

1958

上海联合香料厂

 

1958年4月,在桃浦工业区投资筹建,取名为地方国营上海联合香料厂

12

1958

上海油墨厂

第三车间

 

前身为上海公盛油墨厂。1956年,合并全市大小56家油墨厂而成立上海油墨厂。1958年,该厂在敦煌路建成树脂车间(即三车间)

13

1958

红旗及群力塑料厂

成立于1947年,称远东塑胶厂。1958年迁入桃浦工业区改称红旗及群力塑料厂,1979年改称上海醋酸纤维素厂。1991年并入上海合成洗涤剂三厂

14

1958

-

润华颜料厂

 

前身为1946年5月成立的润华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58年迁移至桃浦工业区,称润华颜料厂,1967年改称为上海染料化工八厂。

15

1960

上海桃浦化工厂

 

水华、天工、仁记三厂合组,迁移至桃浦工业区,改用桃浦化工厂。

16

1960

上海天光化工厂

 

该厂创设于1952年10月,原名为天光化工社。1956年1月取名为“公私合营天光化工厂”,1960年1月迁到桃浦工业区新厂房,1971年改为玻搪化工厂,1992年10月恢复原厂名天光化工厂

17

1965

振华造漆厂

1965年,该厂在桃浦工业区开始兴建新厂房,1980年该厂总部迁在桃浦地区

18

1965

上海塑料十五厂

 

1965年迁至祁连山路2号。1966年实行公私合营,改名为上海塑料十五厂。1979年和上海塑料八厂合并,易名为上海塑料薄膜厂。1963年,上海东新翻砂厂并入该厂

19

1971

七海红色冶炼厂

 

前身是大东机器厂。1941年改为合利机械工具厂,1956年1月改为公私合营,1968年改为上海红色冶炼厂。1971年10月,在桃浦工业区筹建新厂房,1976年8月迁入投产。1986年和上海有色合金厂合并成为一车间

20

1976

上海公路管理处

机修厂

 

1976年筹建,1979年投产

21

1976

上海中药制药一厂

 

该厂创建于1958年8月,由胡庆余、童涵春、雷允上和蔡同德4家所附属的中成药加工场和永顺泰磨粉厂台并而成,取名为公私合营上海中药联合制药厂。1965年更名为国营上海中药制药一厂。1976年,在桃浦工业区选厂址,1979年建成投产

说明:本表年份指该厂在桃浦工业区兴建或迁入时间,工厂名称多有更改、撤并、变化复杂,有些资料尚不完整。

桃浦工业区建设之初,公用配套设施方面还很不完善。1955年7月,桃浦工业区配套设施建设一期辟建6条公路,分别为祁连山路、敦煌路、永登路、景泰路、武威路以及古浪路,同时建造4座木质桥梁。据1958年的规划,配套工业区的居住区在真南路以北、祁连山路铁路支线以东,用地面积约0.32平方千米,约可容纳1.6万人,同年桃浦新村开始筹建,20世纪60年代初职工相继迁入(26)。该地区位于工业区上风口,距工业区也有较短距离,但由于距杨家桥较远,必须单独考虑公共服务设施。从祁连山路武威路口向南地段作为桃浦公共服务区,为各厂服务的公共福利设施在此集中设立。给水由新建厂自凿深井解决,井点分布建议市政工程设计院统一安排,在出江总渠未建成前,污水沿祁连山路开明沟排人菹藻浜。供电由西郊变电所以35千伏架空双回路高压线,经300米走廊向北沿真北路至真南路附近杨家桥,接通原有33千伏嘉定线,其中一路作为正常负荷用电线路,一路备用,变电所须相应扩建。

桃浦工业区对上海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由于规划之初对环境污染治理不够重视,化学工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废渣,扩散在工业区及其四周地区,危害严重。桃浦乡在工业区内有3个村12个生产队受害最深,影响农副业生产及农民生活,时而发生厂群纠纷。

因此,污染治理成为制约工业区后续发展的重要问题。1963年8月,上海市成立环境卫生局,下设市工业废渣管理所,负责全市工业三废的管理与治理,桃浦工业区化工系统工厂的三废治理被纳入其中,但直至1997年桃浦才摘掉了重污染地区的帽子,开始向都市型工业转型。

(1)《上海两万家公私合营工厂初步改组,采取设立中心厂和独立厂的措施收到好效果》,《人民日报》1956年7月16日。
(2)张文清:《上海社会主义建设五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2页。
(3)(4)(5)(6)《中心厂调整工作综合报告》,1956年8月14日,普陀区档案馆藏档,档号:27-6-5-4。
(7)《1958-1962年上海工业发展规划纲要》,《上海市计划报告集》,1998年,第589页。
(8)中共上海市委工业工作委员会、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档案馆:《大跃进时期的上海工业》,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年版,第371页。
(9)祝兆松:《上海计划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81页。
(10)中共上海市委工业工作委员会、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档案馆:《大跃进时期的上海工业》,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年版,第89页。
(11)《上海轻工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轻工业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774页。
(12)上海市普陀区志编纂委员会:《普陀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414页。
(13)上海市普陀区志编纂委员会:《普陀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414页。
(14)《染料工业的重大成就:上海制成不褪色染料》,《人民日报》1958年3月25日。
(15) 郑有贵:《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2)》.当代中国出版社2016年版,第110页。
(16)上海市普陀区志编纂委员会:《普陀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256页。
(17)上海市普陀区志编纂委员会:《普陀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406页。
(18)《上海电子仪表工业志》编委会:《上海电子仪表工业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19)《上海纺织工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纺织工业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81页。
(20)上海市普陀区志编纂委员会:《普陀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425页。另见《普陀区手工业革委会关于前段时间回顾和年内工作打算》,1976年9月,普陀区档案馆藏档,档号:14-1-23-6;《普陀区手工业局1976-1985年工业生产发展规划(草案)》,普陀区档案馆藏档,档号:14-1-23-9。
(21)《普陀区手工业局革委会关于一九七六年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发展规划》,1975年11月20日,普陀区档案馆藏档,档号:14-1-23-40。
(22)上海市普陀区志编39委员会:《普陀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5页。
(23)部分数据引自《1990年全区各工厂一览表》,见上海市普陀区志编纂委员会:《普陀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434-452页。
(24)部分数据引自《1950年8月至1990年普陀区财政收入分类情况表》,见上海市普陀区志编纂委员会:《普陀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563页。
(25)上海市普陀区志编纂委员会:《普陀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563页。
(26)上海市嘉定县《桃浦乡志》编写组:《桃浦乡志》,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5年版,第266,2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