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出版发行
第一节 出版
在民国8年(1919年)的五四运动和民国14年的二月罢工、五卅运动中,境内编发了各种传单、小报。民国14年10月,上海总工会第四办事处秘密编印、出版《工人之声》。民国18年,中共沪西区地下组织秘密编印、出版《沪西战斗报》、《无产阶级》、《战斗与批评》等小报。民国21年4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作家王尘无主编《无名文学》。民国22年春,侯选青主编的上海第一张农民报《晴报》,在区境内出版发行。民国23年3月美亚绸厂大罢工期间,由张棋、白丁主编的《罢工日报》出版,共7期、1万余份。民国24年1月,中华书局编辑所迁入澳门路477号(1952年迁往北京),出版史书、辞书、实业丛书、文学和儿童读物等。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真如地区组织、出版宣传抗日的《真如青年周刊》。由国民党人李树滋主编的《真如报月刊》,也正式出版。民国35年6月,上海总工会沪西三区沈默主编的《工灯》秘密出版。1957年6月,华东师大出版社成立。1958年,全区有52家工厂企业编辑、出版了厂报。在“大跃进”和“新民歌”运动中,全区编辑出版了不少《民歌选》、《诗歌集》、《作品选》及“诗传单”等。“文化大革命”中,造反小报、“红卫兵”战报等充斥街头,喧嚣一时。80年代中,一些宣传部门、工厂企业、文教单位编辑、出版了不少小报、刊物及书籍。这些出版物结合形势,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表彰好人好事,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1985,1986年,中华地图学社、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先后迁入区内。至1990年,全区有专业出版社3家。
中华书局 民国元年元旦,由陆费逵、戴克敏、陈寅3人合资在东百老汇路(今东大名路)开业。镍国5年,迁往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哈同路(今铜仁路)口;民国24年12月,迁入境内澳门路477号。抗战胜利后,该局印刷所改名中华印刷厂。1952年,该书局总公司及编辑所迁往北京。印刷厂在原址独营,取名中华印刷厂,是上海乃至全国较好的印刷厂。中华书局留上海的办事处,也于1954年公私合营后,改组为财政经济出版社上海办事处。该书局组织完善,设备齐全,编辑致力,驰名遐迩。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57年6月成立,1959年停办,1980年复社。10年来,出版教材、学术著作1110种、4240万册,学术期刊14种。1987年建立音像部,出版音像教材22种,其中有25种教材、书籍,获国家教委、财政部和市优秀图书奖。
中华地图学社 1975年建立,1985年迁入区内武宁路419号,隶属国家测绘局。10多年来,已出版小比例地图、学术研究专题地图、实用参考地图、城市交通旅游图、教学用图等90余种、3000万册(幅),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恶性肿瘤地图集》(中、英文版)、《中国历史地图集》(1- 8册)、《中国血吸虫病地图集》等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好评。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1957年成立,1958年并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在区内曹杨路500号复社。5年来,已出版科学图书、国内外科学名著以及应用技术、教学参考、青少年智力开发读物等300余种。其中《世界空中作战八十年》一书及《科学生活》月刊,分别获市优秀图书二等奖、优秀期刊二等奖。
第二节 发行
解放前,境内长期没有正规书店。民国15年(1926年),中共沪西地区宣传部门在小沙渡路(今西康路)一带和同兴纱厂(今海燕无线电厂),以代售书刊的形式,向工人群众和青年发行《响导》、《上海工人》等革命书刊。1950 ,1952年,私营永祥书店、兴隆书店先后在曹家渡、长寿路开业。新华书店上海分店也组成流动服务队,深入区内工厂、码头、学校,发行马克思、列宁、毛泽东著作及多种通俗、扫盲读物。1952年10月,新华书店第六书店在长寿路291号开业。1954年,分别在曹家渡及曹杨新村设门市部。同时建立14个报亭,在81家工厂、企业和华东师大等单位设立书店、代售店(处)。1958年,新华书店第六书店改名新华书店普陀区店。60年代增设武宁路、宜川新村门市部。70年代在长寿路上开办科技门市部。80年代增设真如、延长路、华池路门市部及专业书店法学书局。至1990年底,新华书店区店下设10个门市部和1个法律专业书店。区店于1962年被评为市文教群英会先进集体,1983年被评为全国先进书店,还先后18次被市政府、市出版局评为先进单位。
区内专业书店,除法学书局属新华书店普陀区店外,还有1956年2月由佛学书局、弘化社、大法轮书局合营在玉佛寺内开办的上海佛教书店,出版和销售佛教经书、佛像、法器用品等,与缅甸、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有业务往来,“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关闭,1978年后恢复,1988年迁往他区。1967年11月,由国家计委领导的中国经济书店上海二店在白玉路65号开业,主营经济类图书,兼营电化教育器材等。1989年9月,由国家科委“星火计划”办公室统筹的发行机构:北京星火科技图书发行中心华东代理处在兰溪路87号开业,主要发行科技兴农图书。
区内个体书摊(亭),40年代有100多处,分布在曹家渡、长寿路、西康路一带,其中有不少是以卖带租,出售各种通俗演义、民间故事、戏曲唱本、历书年画,以及一些封建迷信、荒诞、淫秽书籍。至上海解放时发展到201处。1950年9月,首次查禁反动淫秽书画,停业、转业50户。所余151户经2次审核后,于1955年12月准予继续经营的130户,组成15个合作组。1958年后,个体书摊(亭)在区内逐渐淘汰。80年代中,在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形势下,个体书摊(亭)有了恢复和发展。至1990年底,全区有集体和个体经营的书摊(亭)70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