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专业艺术团体
华联扬剧团于1951年5月17日建立。由华庭、联华、合众剧团合并而成,原为班主制,后改共和班。在改制、改戏的推动下,演出质量提高,拥有筱奎童、筱金运贵、筱玉霞、陈碧秋、筱桂銮、周爱莲、刘惠兰等一批主要演员,以及孔春楼、郭良晨、曹静卿等人组成的编导班子。折子戏《上金山》、《杨八姐打店》参加1954年举办的华东区戏曲会演。筱奎童获演员二等奖,筱金运贵获优秀表演奖,孔春楼获剧本二等奖。1958年,编剧曹静卿深入生活,与上棉六厂业余作者陆金宝合作,编写反映纺织工人革命斗争生活的大型扬剧《黄浦江激流》,上演100余场,观众10多万人次。1959年,被列为市戏剧会演优秀剧目。在“双百”方针指引下,该团创作现代戏和整理传统戏共40多个,其中现代戏有《东方钟声》、《临津江之战》、《红浪花》、《赤胆忠心》,传统戏有《并蒂莲》、《花木兰》、《九莲灯》、《文天祥》等。剧团除在上海演出外,每年有一半时间在江苏、安徽等地演出。1959年开办学馆,先后培训学员20人。
青山越剧团于1952年8月由来自各方的越剧艺人组成。1958年经文艺整风后,剧团出现新面貌,创作和上演了现代剧《锻炼》、《黛诺》、《谢幕》、《自有后来人》、《徐学惠》、《26号档案》、《望夫云》、《民兵擒敌》,传统戏《陈琳与寇承御》、《生死牌》、《孔雀翎》、《玉蜻蜓》、《将军与郡主》等。1960年11月,编导、演员8人深入福建省惠安的莲城半岛,搜集八女跨海开岛种田的事迹,创作了大型越剧《八女跨海》,演出后受到观众好评。主要演员有筱一峰、王仁娟、筱龄童、张青砚、王宝宝、筱一奎、刘丽华、沈小芳等。编导有何雷、陈春。1961年开办学馆,培训演员、乐队和美工,2年后入剧团工作。
“文化大革命”中,华联、青山剧团的一部分演员、编剧、导演和行政领导干部受到批判,后又连续4年关门搞“斗、批、改”。1970年,演职人员去区“五七”干校劳动。1971年12月,剧团撤销,81名演职员由区统一安置。1983年,对14名处理失当的演职人员给予平反和落实政策。
1988年,在上海制皂厂支持下,建立民营性质的上海蜂花电声轻音乐团。1991年夏季,转入长宁区。
第二节 业余艺术团体
民国35年(1946年),中纺六厂(今上棉六厂)工人在中共地下组织支持下,建立业余话剧队、曲艺队、歌咏队和淮剧队。民国37年,申新九厂成立话剧队、歌咏队,在二二大罢工斗争中发挥宣传作用。
上海解放后,全区工厂、学校、地区纷纷成立业余艺术队共有300多个。上棉六厂淮剧队、申新九厂沪剧队、上海造币厂话剧队、第一印染厂民乐队、晋元中学铜管乐队、上海面粉厂“不老松”合唱团和舞狮队、达丰棉纺织厂文艺宣传队、曹杨新村业余文工团及老妈妈合唱队、甘泉二村老妈妈合唱队、胶州路街道沪剧队、安全里淮剧组、林家港(今长风新村)街道故事队、真如镇文工团等艺术团体,在境内乃至在全市有一定影响。
区文化馆、沪西工人文化宫、区少年宫建立后,相继建立业余艺术团队。区文化馆始有京剧、越剧、沪剧、合唱队,后又有淮剧、曲艺、话剧队。沪西工人文化宫业余艺术团在60年代初具规模,80年代有话剧、沪剧、越剧、淮剧、曲艺、合唱、舞蹈、民乐、魔术杂技、扬剧等10个队,演出活动频繁。其中淮剧队在演出和外事接待活动中起较大作用。区少年宫艺术团建立合唱、舞蹈、民乐、话剧队。其中舞蹈队为上海电视台“小荧星艺术团”的团体成员。1987年以后,又建起真如文化馆沪剧沙龙、甘泉新村街道沪剧队及越剧队等。
上棉六厂业余淮剧队 民国35年建队,原以演传统戏为主。1954年,现代淮剧《对舌》参加市工人文艺观摩演出后,又参加市工农联盟宣传活动去江苏等地演出。业余编剧创作的《一支枪》等多种小戏和数十个小演唱,在市、区会演中获奖。
申新九厂沪剧队 1949年建立,以反映本厂生产斗争、新入新事为主要编演内容。编剧张敏以厂内生活创作了《双风齐飞》、《姊妹赛珠》、《革新》等10多个小戏,受到戏剧界和区委的重视。
达丰棉纺织厂宣传队 50年代初建队。60年代,先后为专业团、队输送了声乐、舞蹈、编剧、摄影等多名人才。其中胡晓萍成为著名歌唱家,多次在国际大奖赛中获奖,郭子徽成为区少年宫舞蹈编导。
曹杨新村街道老妈妈合唱队 1962年建立。近30年来人员不断更迭,但始终保持30多人,常年为接待外宾演出。其中创作并演唱的歌曲《开心来》、《我们去旅游》、《曹杨新村之歌》、《在同一片阳光下》等,深受中外观众欢迎。
晋元中学铜管乐队 1959年,在上海管乐团支持和辅导下,首办课余管乐学校。1960年建队。30多年来,学生不断毕业离校,培养工作仍在不断进行。辅导教师张天复、吴恩昌为乐队成长花费很多心血。该队经常下工厂、学校、部队演出,受到好评。
区回民小学京剧组 1985年建立。在上海京剧院孙花满悉心指导下,每周定期学戏排练,学员来自一、二年级小学生,从一字一句、一招一式学起,5年来已排成《小放牛》、《打焦赞》、《空城计》、《苏三起解》、《石秀探庄》等剧目。1990年,演出京剧课本剧《司马光砸缸》,在区“真如杯”课本剧大赛中获一等奖。区文化馆业余艺术团1968年,在曹杨新村业余文工团基础上扩建而成。越剧队的《双推磨》,在市会演中获奖。此后排演过古装大戏《梁山伯与祝英台》与小戏《箍桶记》、《九斤姑娘》等。淮剧队、京剧队、曲艺队坚持活动多年,曲艺队排演的滑稽戏《三毛学生意》、《七十二家房客》、《群猴》、《打城隍》等,受到观众欢迎。70年代,扩建了舞蹈队、民乐队、扬剧队。80年代中,民乐、话剧、舞蹈、合唱队均在市、区会演中获奖。
沪西工人文化宫业余艺术团 1956年,在澳门路工人俱乐室成立。60年代初,沪西工人文化宫开放,艺术团扩大。话剧团首演《同志,你走错了路》,受到好评。后相继建立合唱、民乐、舞蹈、沪剧、越剧、曲艺等团。“文化大革命”中解散,1979年重建,发展成为11个队,有演职人员400人。新创作的越剧《张志新》、话剧《于无声处》、《开窗》、《婆婆妈妈》在市和全国调演中获奖。80年代初,每年排演节目20多台,其中创作剧目占30%以上。每年演出360多
场,观众20多万人次。1989年,淮剧团深入环卫单位搜集素材,编演了大型现代淮剧《玉兰曲》,被邀请赴天津等市为环卫工人演出。
区少年宫艺术团 1961年,建立小先锋艺术团。后改为少年宫艺术团,主要有合唱、民乐、舞蹈、话剧等团队。建团30年,为专业艺术团队培养了一批人才。宫少年合唱团的童声合唱,声部齐全,有一定水平,多次在少儿艺术比赛中获奖。1990年,以上海少年合唱团名义去日本东京演出,受到赞誉。宫舞蹈队有2支队伍,其中一支为上海电视一台的“小荧星艺术团舞蹈队”。演出《银冰鞋》、《好猫咪咪》、《菱满秋湖》等10多个舞蹈节目在市演出中获奖。
第三节 群众文化团体
全区的群众文化团体,是在80年代中逐步形成、建立的。至1990年底,全区有群众团体14个,会员1000多人。
1990年底普陀区群众文化团体一览表